品質永遠不可能意外得到

  卜大中

在短時間內看完91張DVD,絕對是種酷刑。看完後的痛苦更甚,一則頭昏眼花、意識模糊,一時無法比出高下;二則覺得都那麼好,選來選去都有遺珠之憾,內心天人交戰;勉強打下分數,卻對低分者抱憾歉疚。這種精神折磨可能是很多人不願當評審的原因吧。

這次電視類仍分為「新聞採訪報導獎」、「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和「新聞主播獎」三類。其中新聞採訪報導類是電視新聞的主力,申請數達51件之多。儘管看起來很吃力,但見到參賽者都那麼認真努力,我們評審更覺得要審慎評估,以免對不起參賽者。可是,有些就是每日的新聞報導,有些是專題報導;比較起來專題報導較佔便宜,因為主題專一、時間較長、容易深入,讓評審印象深刻。這的確不很公平,建議主辦單位明年再細分為「一般新聞報導」和「新聞專題報導」(調查採訪)兩類,會更公平些。

「國際新聞」類也有同樣的問題,專題報導優於新聞報導,就像吳翠珍評審所言:蘋果、柳丁怎麼比?建議明年也細分兩類:「國際新聞報導」和「國際新聞專題報導」。

「新聞主播獎」也有問題。每個主播選他們最好的那兩天,很難比較,因為沒有一致的評比材料。金恆煒評審因此建議,今後由主辦單位選有重大新聞的兩天,主動要求各台送來那兩天的主播帶,由評審選擇,以取代現行主播自行參選的方法。陳正然評審建議加上一張主播自選片供評審評鑑,就像國際溜冰大賽一樣,有規定曲與自選曲。

這些建議都很好,會使卓越新聞獎更專業、更精準公平,也更具鼓勵性;同時也說明了評審們的求好心切。我們認為,台灣的新聞自由已基本確立,現在要講究的是新聞品質的提升。以本屆參選者來看,還是有些作品不太細究品質,與人粗率製作的感覺。須知當我們表現平平的時候,我們跟最頂端和最底端的距離是一樣的;而品質不只是我們所出品的,更是我們所憑藉依賴的。

五位評審都很用心,都熱烈地表現自己的意見和對電視新聞理想品質的堅持,因而有不同意見時大家就通過討論或爭論來找到共識,因為我們相信最佳的爭論是最有效的解釋。評審們看到的不只是技術面的表演,還試圖深入後面去探索製作人、主播和記者、編輯們的邏輯和心靈,「他們做這個節目的目的何在?是在什麼樣的心靈素質下把節目作成這樣?」,我們認為,這些比技術面重要。

「卓越新聞獎」的目的清晰有如水晶,旨在落實新聞理想、提升新聞素質、鼓勵優質新聞節目,以達到對社會有益的目的。我們評審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以這個目的為評審的最高原則,所以不免潔癖,但絕對是為新聞界好、為社會好。

期許新聞從業者以「專業主義」自勉;我們也要求評審自己具備高專業能力。專業沒法遺傳,只能透過不斷有目的地尋求知識、技術與努力。感謝參賽者,你們已經證明了你們的專業努力;更重要的是,你們證明了改良新聞品質與奉獻社會的企圖心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