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陣容:卜大中〈召集人〉、金恆煒、吳翠珍、郭力昕、陳正然
三次評審會時間:十月十六日、十一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日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本屆電視組評審面對近百件作品,態度是審慎而嚴格的。幾位評審從第二次評審會開始,就在討論主播獎是否從缺問題。他們了解,在社會對電視媒體批評日亟、期望日殷的當下,如何透過這次評審工作,讓卓新獎與媒體工作者及社會進行有效對話,這個任務並不容易。

電視類評審小組的最後一次決選會議,於入圍記者會的隔日舉行。五位評審首先針對「新聞採訪報導獎」的五件入圍作品,進行第一輪的投票,為突顯差距,規定一人只能投一票。結果「追求卓越人生系列報導」、「裁併迷你小學」、「工業遺毒」三篇入圍作品均未獲五位評審的進一步支持,公視的「台灣水荒慌」獲得兩票,民視的「段氏日玲」獲得三票,於是評審開始集中焦點討論「台灣水荒慌」與「段氏日玲」兩項作品。

感性與知性的角力

首先,有評審指出,「台灣水荒慌」的題材不夠吸引人,在同類性質作品裡並不是做的最好的;不過對這樣的觀點,立刻有其他評審表示不同意見。支持水荒慌的評審說,他雖然認同「段氏日玲」的批判性,但其結構卻嫌零亂;反觀「台灣水荒慌」三段主題明確,輔助畫面又多,尤其戳到了竹科、WTO等涉及國家政策的問題,結構、深度完整。

「但從難度上來說,段氏較難,水的問題屬結構面,較容易處理」一方面說;「我持相反意見,外籍新娘其實不難,它處理的不夠好」另一方面反駁。「我所謂的難度是思考上的,段氏這個作品有看到結構問題」一方又說,「但他沒有處理台灣社會的問題,越南倒是有處理,台灣需求面部分則沒有處理」另一方再駁。「不能說他沒有處理,因為台灣部分大家都比較知道」……,如此一正一反的意見交鋒,正考驗著五位評審的判斷。

在作品結構與難度之間思考,有評審提出辯論的新方向,他認為虐待外籍新娘的新聞,是突顯人權,有道德正當性,亦即社會性貢獻較強;水荒的議題雖然做得不錯,但類似題目確實較常見,但若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它的教育性就比較強。在這個新的比較下,多數評審認同「段氏日玲」掀開了外籍新娘的問題,道德性無庸置疑;「台灣水荒慌」則以它的教育意義取勝。經過第二回合辯論,看起來還是不分軒輊。

就在「台灣水荒慌」與「段氏日玲」捉對廝殺的當頭,也有評審表示出另類偏好,表示他個人其實比較喜歡華視「追求卓越人生系列報導」這種關懷弱勢的題材,不過他了解這並非主流意見。在「台」與「段」兩件作品上,他分析「段氏日玲」以感性做訴求,但在某些段落卻有過度賣弄影像的問題;「台灣水荒慌」提供的資訊較完整,但對一般觀眾而言,「段氏日玲」的傳播效果應該會較強,「台灣水荒慌」的效果就較弱,形同是一場理性與感性的角力。

國際新聞報導獎「哭泣的阿富汗」出色

評審們討論到這裡,似乎陷入了兩難的局面,卓新獎鼓勵的究竟是道德性佳作?還是著重教育訴求?為化解僵局,有評審提議先「暫停」這部分討論,先進行國際新聞報導獎的討論,或許待會兒回過頭來,對「段」與「台」這兩件作品會有新想法。這個提議立刻獲得大家的贊同。

於是評審會先跳接進入國際新聞獎的討論。此項入圍的作品共有四項。首先,有評審指出以越南為題材的「被遺忘的戰地」中使用了不少資料影片,但卻都未註明出處,國內新聞處理常見這類問題,在新聞專業上要扣分。加上影片穿插得有些突兀,是另一缺點。

對於「發展一個在乎別人的社會」系列報導,評審們都認為主題選擇的不錯,但深度似乎有待加強。這時一位評審透露私房消息,表示其實這位作者由於編制在地方,雖然對國際新聞有興趣,但其所屬媒體並不提供相關經費,所以他經常用休假自費出國採訪,雖然資源相當有限,但記者的精神相當可佩。

對於「前進伊朗特別報導」,評審們普遍認為從連體姊妹赴新加坡進行分割手術,切入後面部分的邏輯性較弱。在依朗境內的報導部分,則出現有些受訪者的口白部分未進行翻譯處理,兩段故事的連貫性也較弱。

「哭泣的阿富汗」則獲得評審一致肯定,認為不論是內容與技巧都是難得一件的佳做。評審指出,台灣媒體處理國際新聞,由於資源與時間有限,很少能找到「對」的人來訪問,而「哭泣的阿富汗」卻做到了;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在畫面的取得,及對受訪者情緒張力的掌握上,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不同於對採訪報導獎的僵持不下,五位評審一致把票投給兼具感性震撼與知性說服力的「哭泣的阿富汗」。民視陳佳誼、蘇祈發,在全體無異議下出線。

國際新聞報導獎得獎者的底定,似乎讓評審團對一件優秀的跨國報導的必要質素有更清楚的確認,也讓新聞採訪報導獎「台灣水荒慌」與「段氏日玲」兩件作品的爭議塵埃落定,評審們最後決定,以「台灣水荒慌」的知性與教育性,作為它得獎的最主要依據。

主播獎嚴格篩選從缺決定掙扎多

對於頒發電視新聞主播獎,在一開始時就有評審建議,公視的「手語新聞」主播王暁書由於是以手語播報新聞,與其他參賽作品基本上是無法比較的。但評審們又一致認為,站在照顧弱勢立場,手語新聞覺對質得鼓勵,因此建議可否由卓新獎設立一項特別獎,來鼓勵像王暁書這樣的主播?經過討論,評審們決定將此建議提給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董事會去考慮。

今年主播獎收件件數20件,入圍兩件都是公共電視的作品。由於今年卓新獎獎勵辦法中新規定,為突顯新聞專業,參賽主播必須身兼採訪或編輯工作,在十月的第一次評審會議時,五位評審即有今年主播獎是否從缺的討論,因此在決選會議中,也有評審一開始就提出,今年主播獎是否要從缺?或者乾脆向卓新獎董事會建議取消主播獎?對從缺提議表達保留意見的評審則憂慮,如果獎項從缺,未來是否會影響媒體及新聞工作者個人的參獎意願?

「從我們對主播嚴格定義上來看,需要有編、採、製、播的能力,這在現在的主播中實在太難找。」贊成主播獎從缺的評審這樣說,不過也有評審補充其他見解,「公視楊永明在這點上相對較佳,台灣媒體的問題向來是資訊太多,評論太少;我建議主播獎頒給楊教授,或從缺也可接受。」

「主播獎是一個重要的獎,我們要鼓勵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主播?如果今年沒有這樣的主播,那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是否要接受現實,接受這樣的落差?」「前面兩個獎項我們就這麼掙扎了,對主播獎我們更不能馬虎。」這樣的一席話說服了其他的評審,討論至此,主播獎從缺的態勢已經很明顯。

由於從缺與否除作品質量,還關係卓新獎政策,評審於是詢問現場工作人員,卓新獎董事會對此是否有任何看法,經工作人員轉達一切尊重評審團決定的董事會立場後,主播獎從缺的大勢底定。

為了使本屆的從缺產生更積極正面意義,評審們緊接著提出他們對主播獎以後應該如何修正的建議。「建議卓新獎明年度選擇有重大事件發生的一、兩天,通知各電視新聞媒體,指定參獎主播必須送這一、兩天的播出帶,作為評審評比最重要的依據。」「這樣不只有評比的一致標準,也較可以看出主播在新聞排序、選擇上的功力。」也有評審建議著,可以如前述方式指定一集,再由參賽者自選一集,如同合唱比賽的指定曲及自選曲。電視組評審也一致同意,將對外詳細說明今年主播獎從缺的理由,希望獲得媒體界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