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善盡守望溝通、期許廣播多元近用
方念萱
聆聽參賽廣播作品在當下的閱聽經驗中實在「新鮮」、是種恩賜,因為不必擔心八卦臆測、無端爆料,我們可以就事論事、只問「什麼是好新聞」。廣播新聞節目沒有駭人聽聞的新聞故事與表現,但是更艱難的挑難來自於要能流暢緊湊地在聽眾自以為早已聽聞的新聞議題上一新對方耳目,創造引人聽聞的敘事、氛圍、邏輯、與分析。新聞作品新聞人善盡守望溝通之責,使社群中人樂於反思相助,似是這一屆參賽作品的特色。對於自許製作好新聞的新聞人而言,有沒有其他「好新聞」的標準?這提問可供進一步思考。
這一屆採訪報導類作品中,相當比例的作品環繞著罕見疾病與苦病求醫、經濟開發或天然災害而導致的環境破壞這兩大主題,人身與環境兩處的苦痛是新聞工作者關懷的焦點。對於看似不可抗力的苦難,採訪報導深入制度結構可施力之處。除此之外,教育的問題與希望、科技先鋒與科學新知、國際與國內政治要聞的深入追蹤報導、以及突顯在地社會文化的多種議題共同構築了這屆新聞採訪報導作品的風貌。雖然多元,評審們對參賽作品還是有似曾相識之慨,也許因為來件中沒有即時新聞作品,而參賽作品為專題所挑選的素材與往年類似。有些作品雖然頗具社會關懷,惟切入層面過於廣闊乃至失焦;有些則偏重資料論述而稍嫌刻板枯燥。參賽作品水準差異頗大。任一社會議題涉及層面都日益深廣,再加上全球化加速(議題更複雜而聽眾資訊來源日漸豐富),新聞分析選擇的切點以及層次的鋪排影響聽眾對議題的認識、對作品的感受。新聞節目的挑戰多端。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部分,一如過去幾屆,包括了整點新聞報導以及新聞性的專題報導,參賽作品中有客語節目、主持對談的議題方面有新鮮的科技創新研究計畫以及媒體觀察,這都是過去少見的。節目與議題屬性不一,因此主持人的聲音展演特質也隨之而異,但是一方面廣播的主持不只是主持,更是企劃製作,二方面每個節目都有豐富的對談應答,主持人從起頭的鋪陳敘事、話題的流轉掌握、對談時的機動深入而不唐突呆板,乃至於最終為聽眾就處理的議題勾勒出立體的圖像,而不因襲守舊,這都是對廣播新聞主持人的挑戰。入圍的作品在這上都有出色的表現。
就第四屆卓越新聞獎廣播類作品來件件數而言,新聞採訪報導獎共22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共18件。主持人獎報名件數與去年同,較第一、第二屆為多,新聞採訪報導獎類件數則少,為歷屆最低。本屆參賽作品中幾乎沒有即時性新聞作品,但評審咸認即時性是廣播新聞極為重要的元素,報名作品中即時新聞作品件數漸次減少是否肇因於前年取消廣播類即時新聞報導獎,將其與專題合併為新聞採訪報導獎獎項,因而抑制了該類型節目的參賽意願?我們認為即時報導與專題報導各有存在的價值,類目也應有區隔。希望明年能重設即時報導獎,以鼓勵重視即時新聞的媒體與新聞人。此外,這屆來件作品中我們欣見客語新聞節目報名參賽,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及對各族群的尊重,不同語族的廣播作品應會逐漸增加,如何在公平的基準下使各語族品都有機會參賽?卓新獎基金會應該未雨綢繆思考因應這趨勢的方法,未來應該在相關辦法中清楚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