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對話
向陽
作為一個閱聽人,看電視有很多種方法和心情,可以專注用心,緊盯著螢光幕,接收影音傳達的訊息;可以懶散疏鬆,斜躺沙發,隨意跳台;當然,也可以打開電視,讓節目持續進行而不閱不聽,自做自的事。評審眾多電台的電視節目,要在各有風格、各有表現的不同節目中審訂高下,則不是輕鬆的事,也懶散不得,輕鬆不得。這次卓新獎參賽作品,總計82件,分為新聞採訪報導獎、國際新聞報導獎及新聞主播獎等三類,作品內容豐富、取向多元,且每一節目各有表現,不僅眾聲喧譁,兼且眾色繽紛,將所有參賽作品看完,就是一種煎熬,品評高下,當然也天人交戰,難以定奪。
不過,評選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組團隊,根據不同背景、訓練和專業,以及對於新聞報導的應然面判斷,再經過討論、檢視,最後投票出來的結果。這個過程,既是對參選作品嚴酷的考驗,同時也是對評審委員媒體與報導認知的再教育和再提升。評選結果不盡然能夠皆大歡喜,評選場域的高下判斷,不盡然與新聞實務領域的市場邏輯完全一致,但也正因為這樣,對話的意義,應然與實然之間的相互論述,方才可能浮現。
這次電視類參選作品,基本上表現了過去一年來台灣電視新聞報導的總體成果和水平。總體地看,參賽作品足以翻新隨意閱聽電視的某些刻板印象,諸如八卦當道、記者採訪素質低落、新聞品質不佳等成見,參賽作品由企劃、製作到播出,從記者、主播到影音處理,都相當用心,而且不乏嚴謹、深刻、豐富的水準之作。這是應邀評審的我最大的收穫,如果我們的媒體工作者都以這樣的精神、訓練,在每一個節目的製播上都如此用心,將是廣大閱聽人和社會的福音。
其次,在討論過後入圍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入圍的作品均具有媒體作為公共論壇的認識和發掘問題、省思議題的能力,其中新聞採訪報導獎和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兩類,一者是國內新聞採訪,一者是國際新聞報導,兩者均把報導焦點放置在公眾議題的領域中,對於眾所矚目而又不為閱聽人熟知的事件,進行縝密、細緻的耙梳,通過鏡頭,也通過旁白,或親切、或嚴肅地帶領閱聽人進入事件核心、議題焦點。這些節目,以國內議題為例,對於狂牛症的緣起與擴散,健保十年的總體檢,紅火蟻對本土物種的威脅,宗教放生的問題,乃至於超挖地下水引發的地層下陷危機等,都具有相當的報導廣度,也具批判、反省的深刻性。
第三,國內製播國際新聞的能力也有長足的進步,且其觀點也在不斷深化中,以這次入圍的節目來看,包括報導荷蘭如何以永續觀念管理水資源,台灣民間七位非政府組織民眾如何遠赴日內瓦參加聯合國人權會議及WTO十年論壇,台灣大學生如何在威尼斯雙年展中舉辦台灣獎,南非如何在黃金鑽石和灰暗愛滋之中面對階級問題,以及中國經濟崛起的亮麗和陰影等節目,表現了以台灣觀點詮釋國際新聞議題的製播能力和開拓閱聽人視野的寬廣格局,都令人讚嘆。
今年的新聞主播獎兩位主播入圍,與去年的從缺相較,相對也呈現了各台新聞主播對於提升新聞品質和自我成長的積極實踐。兩位入選的主播,不以螢光目前的光鮮亮麗為已足,積極在節目策劃、參與報導和製播創意上表現主播風格,同時提升個人實務和知識能力,入圍並非僥倖。
品質,永遠是專業最可貴的寶鑽;卓越,永遠是新聞工作者不斷超越向前的標竿。我們的評審,與其說是節目優劣高下的評斷,不如說是理論和實務的對話,在應然和實然之間,這樣的對話,難免落差,卻是砥礪兩者一起進步的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