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郭力昕〈召集人〉、張照堂、馬雨沛、許瓊文、陳炳宏
第一次評審會議時間:9月16日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會議室
第二次評審會議時間:10月29日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三次評審會議時間:11月8日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一次會議
一、推選召集人:由郭力昕老師擔任電視類評審召集人。
二、評審方式:原則上評審需觀看完所有參賽作品,但若單一獎項參賽作品超過30件,則在第一階段先將評審分為A、B兩組。
1.新聞採訪報導獎(64件):
(1) 由A組評審老師(張照堂、郭力昕、馬雨沛)觀看奇數序號的作品(31001、31003…),B組評審老師(許瓊文、陳炳宏)觀看偶數序號作品(31002、31004…)。
(2) 評審於10/9日前勾選6件作品並給予評分。給分標準為: 最好者為6分,第六名則為1分;若有兩部作品難分軒輊,則同分(例如有兩作品都應列為第二名,則都給5分,然後接下來次好的作品為第四名,依然給3分,依此類推)。
(3) 工作人員加總計分後於10/11日將A、B組的初選入圍名單傳給大家,交換閱讀另六件。
(4)在兩組評審看過對方組選出的6個作品之後,將這12個作品放在一起再評選、然後選出此類別的前五名至第二次評審會議討論。
2.國際新聞報導獎(22件):每位評審全部看過22件作品,各選5件,帶到第二次評審會議。(若重疊率低,則開會時先決定作品進入初選名單的篩選方式;例如以票數高低,或當場以分數加總,如新聞採訪報導獎的方式。)
3.每日新聞播報獎(10件):每位評審全部看過10件作品,各選5件。其他同2。
第二次會議
此次評審會議需決定入圍作品,依據評審第一階段評分結果後,共有以下幾部作品進入討論。
- 新聞採訪報導獎12件:有怪獸、國防啟示錄、WTO兩岸毛巾大戰、0與1的山中傳奇、逃城新樂園、綠色矽島系列報導、我的一票總統專題報導、失意的城市系列報導、黃金山城系列-金瓜石的金面目、向毒品說NO系列報導、新台灣之子系列報導、台灣葛蘭姆傳人-許芳宜。
- 國際新聞報導獎11件:亞齊重生記事-南亞海嘯一週年特別報導、「十字架的祝福、希望大餐、班達亞齊的一百天」、巴爾幹玫瑰的希望、颶風巨變專題報導、蒙古帝國八百年、北歐高齡新視界、韓國安東假面藝術節系列報導、炸碎的和平系列報導、看見流轉中的新印度、德國生態系列報導、芥菜籽的夙願-宏都拉斯特別報導。
- 每日新聞播報獎9件:民視晚間新聞、民視七點新聞、十點不一樣、新聞多異點、東南亞新聞、民視英語新聞、公視晚間新聞、1800,1900年代新聞晚報、華視新聞。
首先,新聞採訪報導獎的部份,經過討論後,評審決定從最低票數1票的作品討論起,讓投票的評審有機會說服其他評審翻案支持,或者自己放棄。
首先討論的作品是「國防啟示錄」,評審認為這個作品難得在它是daily的新聞,而不是專題。這次參賽的作品很多都是專題性質,專題跟daily news放在一起比不是很公平,因為daily有更多時間、空間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國防啟示錄」算是做的不錯的採訪。
有關daily跟專題的問題,評審認為如果沒有在報名時就區別,現在就沒法做這種區分,只有綜合考量新聞採訪與深度的兼顧。有評審認為採訪報導獎必須扣緊時事並且有daily的呈現方式,但這次報名的作品很多都是可以花幾個月慢慢做的專題。另有評審認為不論daily或專題,可以打散來看,把採訪的難度與採訪角度是否呈現不同面向綜合考量進去。這個獎是新聞採訪報導獎,除非它完全不與過去一年時代脈動相連,沒有任何新聞意義,否則還是可以兼而考量新聞採訪跟深度兩者。對應現在媒體結構下輕薄短小、聳動化的東西,卓越新聞獎也在鼓勵有深度的作品。當然花長時間做的專題不一定就有深度。評審也建議下一屆卓新獎可以考慮把專題跟daily分開評比。
接著討論的作品是「WTO兩岸毛巾大戰」,支持的評審認為這個作品就是daily,是時事,並且扣緊重要的意義,多面向的討論問題,也可以提出解決辦法,是一個好的採訪報導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雖然它沒有專題嚴謹,但其實做的很好,把一個毛巾的問題,從個個面向,最後到毛巾業者、政府、國際上WTO怎麼做,討論得很好。
不過有評審提出,這個作品有個缺失是在深度上以及記者掌握議題能力上稍嫌不足,雖然嘗試從很多面向去討論問題,但卻凸顯對WTO議題的瞭解不夠深入,例如降低關稅、政府補貼等都是違反WTO原則的,應該要拉高到WTO的層次、全球化的國際議題等比較清楚。
「逃城新樂園」這個作品投票給他的評審不堅持。
「我的一票總統專題報導」,支持的評審認為,現在電視台願意從這樣的角度做政治議題的已經很少了,而且記者並沒有受政治派別影響,去污名化不同立場的一邊,去佔小便宜,有些事還是很敢說。另外一位評審認為這個系列報導的第一、二部分都很好,但第三部分似乎較偏向論述,不過他願意把本來給「國防啟示錄」的一票改投給「我的一票總統」,使它變成兩票。
接下來是討論兩票的作品。
「失意的城市系列報導」投票評審認為它做的不錯,能周全照顧北、南兩個地方的採訪,滿認真做採訪,而且對於城市的反省,面對都市發展的題材相對比較難處理。但是有一點不解的是,大部分題材做的很好,但背景音樂毫無必要的放在那個地方,是目前不管做新聞報導或甚至紀錄片一大嚴重的弊病。
「黃金山城系列-金瓜石的金面目」這個報導碰觸了一些以前人沒有碰觸的地方,拍攝也很用心。較可惜的是他分太多集,如果能濃縮會更好看,中間有一兩集就稍微鬆散一點。
「向毒品說NO系列報導」這個議題也不好做,雖然跟其他作品比起來並沒有特別強,但也滿認真在做報導,而且沒人做,所以投票給它。現在還滿多人不知道愛滋病其實跟毒品是有很大的關係,使用毒品的人也有這樣的恍然大悟,在同樣處理毒品的專題中這個作品算是不錯的。
但有評審認為在毒品議題上它並沒有處理出新的觀點或角度,而且這個報導使用模擬畫面,是這位評審對新聞報導的一個很大的禁忌,非常不贊成新聞有模擬畫面出現,當然評審強調這是他個人對新聞製作的原則性堅持。
「新台灣之子系列報導」這個題材在其他地方也常看到,但此作品呈現多元文化正面一些的部份,不光把台灣之子設定成一個問題要去處理,開了另一個角度,去珍惜這個多元。評審認為這是一個做得很動人的題目,動人在於他直接採訪外籍配偶,強調他們希望可以被接受,可以被認同,而不是只拍一大堆很可愛的小朋友。評審們認為這個議題很重要的,它不只是一個弱勢族群的問題,而是將不斷衝擊台灣社會內在文化面貌的一個重要議題。
「台灣葛蘭姆傳人-許芳宜」沒有很八股的講台灣的舞蹈教育應該怎樣,很focus在這個人,跟這個人相關的議題,把這個人講清楚,但收尾收的有一點倉促不夠完整。另一位評審認為這是一個搭檔的非常好的team,文字跟攝影互有相補,讓攝影也同時有表現,議題性雖然不是非常突出,但呈現技巧很好,兩個人的合作很好。
不過也有評審表示雖然它比一般做舞蹈的稍微活潑生動點,但現在談許芳宜大家都是在錦上添花,後面有很多問題都沒有人敢談,這個作品都是在堆砌她,後面有很多問題也許也不方便談,可是如果真的要做好一節目,可以談到一些批判的東西,這裡沒有,還是在塑造光環。
討論完所有一票、兩票的作品後,評審決議從兩票的作品中再選出兩個入圍作品。至於已得三票、四票的三件作品因取得過半的共識,所以直接入圍。評審從六個兩票的作品中,以舉手表決方式(一人兩票),最後選出「我的一票總統專題報導」、「新台灣之子系列報導」兩件作品入圍。評審之一提醒「我的一票總統」字幕有錯字,但不影響入圍。
因此,本項獎項入圍作品是:有怪獸、0與1的山中傳奇、綠色矽島系列報導、新台灣之子系列報導、我的一票總統專題報導。
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也是從一票的作品談起。
「颶風巨變專題報導」題材很好,但主要問題還是在電視台推銷自己,置入性行銷的問題,觸及面向很多,但也缺乏問題裡面一些黑白族群、階級關鍵的處理。
「蒙古帝國八百年」這件作品評審說明是基於鼓勵中天電視過去這一年來開始加強國際新聞的部分,使觀眾選擇國際新聞多了一個管道,然後是有角度的,為了特別鼓勵他願意做這樣的新聞訊息,所以在中天的四個報名作品中選擇了這一個作品。
「看見流轉中的新印度」評審認為廖筱君做這個報導讓人很surprise,整個不管拍攝、內容都是她主導的,處理的還不錯,跟她一般給人的電視播報印象不同,所以特別投她一票,但不堅持。
「芥菜籽的夙願-宏都拉斯特別報導」是世展會推薦的作品,評審認為特殊的地方是莊淑妃在最後點出宏都拉斯不斷生育的問題,捐錢沒辦法解決問題,她在最後呈現了真正新聞的面,而不是用感情去堆積大家去捐錢,反而呈現這個問題所在,也是一個另類思考。
這四件一票的作品都沒有評審堅持,因此評審接著討論其他票數作品。
「亞齊重生記事-南亞海嘯一週年特別報導」雖然仍有一些宗教宣傳色彩,但支持的評審認為這則報導已經淡化很多宗教色彩,使用一些特殊效果、配音等盡量避免過濃的慈濟色彩。電視台設定的群眾還是在大愛的信仰者,評審認為還是要考慮一點這個台的屬性,不能完全不考慮。這個專題攝影、剪輯都非常好,採訪對象也都比一般認真去找,應該鼓勵一下。
另一位評審則認為大愛台現實上有他的考量,但似乎會有一個話題、議題前提性的限制,對此總覺有點不安。站在言論自由的角度,作為一個媒體不應該有任何限制。
但另一位評審認為與「十字架的祝福、希望.大餐、班達亞齊的一百天」比較起來,「亞齊重生」在處理上相當節制。經常看到這種有人死傷的新聞多半喜歡非常情緒化的soundbite,刻意灑狗血,相較之下「亞齊重生」比較沒那麼emotional,這個作品確實是比較精緻,而且已經盡量淡化大愛台的宗教性,在個案呈現及整體呈現上,已經很盡力,他們的用心有在這些地方看到。
有評審附議「十字架的祝福、希望.大餐、班達亞齊的一百天」明確出現特定宗教團體形象,有形象行銷的問題。另有評審提到這個作品沒有清楚交代畫面來源。還有評審認為他很多旁白、問話多處仍不自然,自願放棄本來給它的一票。雖然涉及到滿多層面值得肯定,但部分剪接、快轉特殊手法仍有討論空間,配樂也欠生動。
「北歐高齡新視界」這個報導大多是作者周傳九自己去找點來拍,同時高齡新世界的東西對台灣未來也足堪借鏡,對比其他媒體忽略高齡層公民議題,公視這件值得肯定。如果國際新聞也多考慮daily的話,這件作者確實努力的作品,看得出誠意。但有評審認為處理手法稍嫌凌亂,未呈現鉅觀角度,比較單純是把北歐的經驗當典範來看。
「韓國安東假面藝術節系列報導」,這是我們自己的人、自己文化去參與國際上的事件,有些不錯的互動,人物描述、藝術多面向的呈現也很不錯,生動呈現多元文化。從文化、藝術的角度很肯定他對這個題材的選擇,雖然不深入,但做了很多面向的思考,攝影、剪接都很好。不過有評審提出記者後來並沒有再深入探討這個活動與台灣情況的對比,只是點出來,卻沒有說明。
因為已有四件作品是三票以上入圍,因此評審決定從「北歐高齡新視界」與「韓國安東假面藝術節系列報導」兩者中選出一個作品,五位評審一人一票,最後由「北歐高齡新視界」三票出線入圍。由於依照評審辦法,入圍取三到五件,此時評審決定將五個入圍作品再檢視一遍,看看是否都符合大家心目中入圍標準。討論後評審認為TVBS「炸碎的和平系列報導」這則新聞,記者在戰地現場所表現的勇氣其實有點莽撞,評審們並不鼓勵記者再為充分自我防護的情形之下跑新聞。有評審提到,從天安門事件開始,記者喜歡強調採訪係冒生命危險進行,好像採訪工作本身就是一個event,沒有辦法平常心看待國際新聞,愛強調緊張、危險、戲劇性的部分,如果是真的,那太危險,如果是誇大的,那不誠實,都不符合新聞專業的原則。另一個是觀點問題,作品中比較強調傷亡、危險的部分,但對背後衝突的原因卻沒有看到,立場也偏向以色列,缺乏對事件脈絡交深入的瞭解。
經過一番討論,有四位評審贊成取消「炸碎的和平系列報導」的入圍,同時「韓國安東假面藝術節系列報導」也未獲通過遞補。因此,此類獎項最後入圍四件,評審希望用不足額入圍,藉以傳達他們對記者冒生命危險的不鼓勵,以及強調在新聞專業能力培養方面仍有進步空間。
國際新聞報導獎入圍作品:亞齊重生記事-南亞海嘯一週年特別報導、巴爾幹玫瑰的希望、北歐高齡新視界、德國生態系列報導。
在每日新聞播報獎部分,十件參賽作品中,有九件都至少獲一位評審支持,評審們於是決定逐一說明給票理由後,再評估入圍作品。
「民視晚間新聞」:支持的評審決定把這票轉給「華視新聞」。
「民視七點新聞」:評審沒有特別堅持。
「1800,1900年代新聞晚報」:評審認為它整個rundown排列較多元,有些不同的議題,但不堅持。另有評審提到這個作品的頭條新聞很不適當。
「東南亞新聞」:以比較鼓勵的性質投票給東南亞新聞,而且是用母語的,台灣目前有很多印尼人口,可以讓他們多一個地方得到資訊,整個rundown也不只是在報導大愛救助的新聞。選這件,象徵性稍微平衡一下台灣媒體的國際新聞總是偏向西方,缺乏對東南亞的關注。
「新聞多異點」因為有評審提出其中出現置入性行銷訊息,讓原本表示支持的評審重新考慮。另外一位評審也跟進撤票。
對「十點不一樣」較不支持的評審認為,它其實沒有那麼不一樣,而且國際新聞面向還是比較商業角度,偏向國際材料的娛樂性角度呈現。楊振寧訪台的新聞還是強調老夫少妻等等,其實沒有太多不一樣。獨家的運用也還稍嫌膚淺,也出現錯字。支持的評審認為,就一個主題而有比較多的討論,是這件作品不一樣的部分,顯然比較花心思。另外就是他的頭條不一樣,並且把相關的面向包含進去,有比較完整的角度,也算平衡其他整點新聞通通都一樣的狀況
「民視英語新聞」:站在鼓勵不同的形式與台性,比較之下有些特色,並且較知性,所以投票給它,但缺點是它的專題做的有點潦草,幾乎都是兩個人的對話。評審也提到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類似像TAIPEI TIMES也類似,當你用英語做新聞時,好像就進入到一個專業嚴謹的態度,寫稿也變的中規中矩,這倒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公視晚間新聞」:評審認為這個作品相對乾淨,例如在教育相關問題上,花了比較長的時間去訪問教育部長,除了補即時新聞深度的不足,也滿充分探討了這項議題,評審願意鼓勵這樣不同的東西。但缺點是形式較不活潑,恐較難引起收視者的興趣。評審們多認為,公視在沒有太大收視壓力下,應該要做出又深入又好看的東西,應該要有更不一樣的表現。
「華視新聞」:評審認為它有試圖要做一些專題、具延伸性的東西,呈現出不一樣的新聞企圖,可以期許它更好、更不同。但也有評審表示,大幅報導趙建銘的瑣事似乎不是很必要。
最後評審決定讓均獲得四票的四個作品入圍,入圍作品是:十點不一樣、民視英語新聞、公視晚間新聞、華視新聞。
第二次評審會議結束後,評審需於第三次會議前將入圍作品依分數高低評序,工作人員加總整理後帶到第三次會議討論。
最後得獎名單
此次會議必須決定得獎作品,根據評審的給分狀況,決定從爭議較少的每日新聞播報獎討論起。分數最高的前兩名是「十點不一樣」及「公視晚間新聞」。未給「十點不一樣」最高分的兩位評審認為,李四端的播報平穩,沒有太多表情,誇張的手舞足蹈,國際新聞較多,但裡面還是有些社會新聞的呈現方式不是那麼適合,應可以再商榷。還兩缺點,一是「獨家」的概念太粗糙,第二是有錯字,製作品質應還有改善空間。相較之下,「公視晚間新聞」能顧及深度。但因為已有三位評審給予「十點不一樣」最高分,其他兩位評審也能接受,共識較高,遂決定由「十點不一樣」獲得每日新聞播報獎。
國際新聞報導獎,得分最高的前兩個作品是「德國生態系列報導」及「巴爾幹玫瑰的希望」。這個獎項也同樣出現三個評審給予「德國生態系列報導」最高分,另兩位評審給予「巴爾幹玫瑰的希望」最高分的情況。未給「德國生態」最高分的評審認為,其實這兩個作品內容都很好,德國生態這個作品滿有深度的,兩件給分沒有太大差距,只是作為一個觀眾的感覺它temple太慢、太平,就閱讀及帶領進入事件的報導而言,巴爾幹玫瑰比較好一點。德國生態這個議題講經濟跟環保的衝突對台灣非常有啟發性,只是巴爾幹玫瑰有比較多的新聞性,評審覺得其實兩者一樣好,最後尊重多數,由「德國生態系列」勝出。
席間有評審詢問兩件作品同時得獎的的可能性,但主辦單位說明,辦法中已明訂一名得獎者或從缺,所以可能沒有辦法。這位評審認為其實巴爾幹玫瑰比較像daily news,他的採訪資源會比德國生態少非常多,如果有更多資源、時間,以余佳璋、余榮宗這組記者對巴爾幹的了解,一定有更好的效果,真的是有一點點可惜。
緊接著評審討論爭議較大,評分較為分歧的新聞採訪報導獎,由評審逐一討論每個入圍作品。
「新台灣之子」這個題目很多人做,但它滿有新意的,不重複之前的作法。同時這個議題很重要,台灣社會對外籍配偶或外勞仍存在普遍的歧視,雖然逐漸有些改善,因此從議題重要性的觀點,有評審支持這個作品。
「有怪獸」談新聞媒體,整個蒐集資料、剪輯、結構方式都不錯,以這麼硬的題目來講,做得滿活潑的。生動、引人入勝,談了滿多新聞的議題,很完整。具社會教育功能,也是民眾很好的媒體素養教育材料。不過有評審覺得他的議題本身就討好,都是我們熟悉、關心的,但反而覺得no point,太過分散,不如談單一議題好。看得出作者有一種急切,拋出了很多議題,但比較多是純粹紀錄,只談問題,然後呢?另一方面,有評審談到作者採用兩名傳播科系學生串場的表現手法,從觀眾角度,認為若採用一般民眾的觀點、說法也許更好。
「綠色矽島系列報導」節奏明確,並且實際做了場地調查,相關人士的聲音都帶進來了,完整呈現污染問題。每一個題目都滿明確的,涵蓋不同的污染,是很認真的作品,其中的反思、反省也處理的很好。不過關於污染的陳述上有些太專業了一點,雖不是太大缺點,但似乎可以有更可親、易懂的呈現方式。
「我的一票總統專題報導」評審覺得在民視能做這樣的作品更顯難得,可以跳脫一般對媒體色彩的既定印象,做得很認真、下功夫、專業,努力說服觀眾看下去。不過這一系列的第三部,似乎有些膨脹,放進了一大堆話,是整個系列中觀看起來比較不順的一段。
「0與1的山中傳奇」評審認為這個作品最符合新聞採訪報導獎的精神,從題材的選擇來看,相對於媒體的議題、政治選舉的議題,偏遠教育的議題也很重要,值得被關懷。這個題材很有社會意義,台灣弱勢族群被關注太少,有人願意做這種題目評審很想給予鼓勵。雖然深度未必超過其他四件作品,但考量議題性質,以及八大電視台在相對資源較少的情形下,願意作這樣的題材,很值得鼓勵。而且就電視daily來說,這樣的呈現也很夠了。
持不同意見的評審認為這個作品的題材雖好,但記者採訪成熟度、視野廣闊度不夠,不同採訪點之間缺乏深度扣連,比較像主管規劃好的team work。
由於評審意見落差大,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重新投票。第一輪由每位評審各選出三個作品,並給予評分,最高分3分,以此類推。經過投票後,由「綠色矽島系列報導」、「0與1的山中傳奇」、「我的一票總統專題報導」三個作品較高分入選。第二輪投票評審由三個作品中一人一票選出一個作品,結果「0與1的山中傳奇」2票、「我的一票總統專題報導」2票、「綠色矽島系列報導」1票。第三輪投票評審由獲得2票的作品「0與1的山中傳奇」、「我的一票總統專題報導」再擇一,經過一波三著,最後由「0與1的山中傳奇」以三票對兩票,獲得新聞採訪報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