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陣容:翁秀琪〈召集人〉、賴東明、蘇正平、莊克仁、莊伯仲
第一次評審會時間:九月十六日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3會議室
第二次評審會時間:十月十九日 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三次評審會時間:十一月十七日 地點:誠品信義店6樓「TheLibrary」
第五屆卓新獎廣播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共報名31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共報名20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會議重點係決定評審方式。每一位評審委員都需聽過每一件作品,並依下表所列評分標準評分後,就每一獎項,勾選參賽作品總數之一半為可進入初選之作品〈例如「新聞採訪報導獎」報名31件,即勾選16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報名20件,即勾選10件〉。
評分項目 | 新聞採訪報導獎 |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
新聞力 | 30% | 30% |
企劃力〈事前構思佈局〉 | 30% | 20% |
製作力〈執行、剪接〉 | 20% | 20% |
表達力 | 20% | 30% |
第二次分組會議時,評審委員們對作品加以討論,充分交換意見後,對通過初選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依得票數選出入圍者〈每一獎項不超過5名〉。
第二次評審會議
評審們在初步聽過所有作品後,有委員表示今年廣播類的參賽作品有部分涉及置入性行銷的問題。另一位委員提出若確知作品有置入性行銷,必須要慎重考慮性質是否洽當。媒體從事新聞報導,若有接受其他單位贊助財務,且該項報導與該贊助單位的業務相關時,可能會影響該新聞報導的公信力。於是出席的委員們討論後建立「有非常明顯性置入性行銷的作品」首先剔除的共識。
另外有委員提出本屆的參賽作品,大部分新聞性不強,比較偏向專題。另一位委員表示很多參賽作品的型態及調性太雷同,以柔性、溫情為訴求的重點,反而忽略了對大環境的觀察及對議題核心的深入探討,殊為可惜。
根據第一輪書面投票及討論的結果,「新聞採訪報導獎」有17件作品、「新聞節目主持人獎」有11件作品,可進入複審。
第二輪投票前,委員們先就自己心目中的佳作發表看法。
◎「全台追擊戴奧辛系列報導」(漢聲廣播)
「議題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報導面涵蓋全省。資料蒐集上相當完備」
◎「槍口下的台灣漁民-索馬利亞驚魂」(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台灣區漁業廣播電台)
「新聞性夠強、採訪及後續追蹤完整。」
「該事件被主流媒體所忽視、但其實對國家、外交而言,這是非常重大的新聞事件,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以一個小型電台能呈現這一個新聞議題,並做完整、持續的報導,非常用心。雖然偶在數據資料上略有疏失,但瑕不掩瑜,是一件非常精采的新聞報導。」
◎「決戰時刻:飄洋過海的毛巾系列報導」(漢聲廣播)
「議題及新聞力俱佳,製作上嚴謹完備,採訪面廣泛,另外設計了新聞小百科單元,亦屬新意。」
◎「海洋行旅之誰來捍衛海洋報導」(教育廣播)
「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企劃及採訪都非常完整。」
「台灣是海洋國家,但相關議題一直未獲完整的探討,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消失中的校園」(教育廣播)
「廣播要做到讓人喜歡聽、而且聽的進去。這件作品不是大堆頭的製作,但討論關鍵性的重點問題。例如教育經費的配置、教育的效果、保存少數民族部落文化的衝突與選擇等議題,對各個層面的探討皆能精確掌握;節目的節奏活潑有趣、處理精緻,充分運用廣播的特色,能以聲音引領聽眾進入情境。」
◎「民主的代價:白色時代受難者深度報導」(中央廣播)
「主持人對歷史背景非常清楚,掌握節目的節奏順暢、生動。」
「主持人沉穩、採訪資料非常完整。」
「蒐錄到已逝柯旗化先生的聲音,是十分珍貴的資料。」
◎「1.雪山隧道的美麗與哀愁、2.北宜高通車,宜蘭何去何從?」
「這次主持人獎項的參賽作品,大部分新聞性都不強,這件算是新聞力較夠的。」
「雪山隧道對宜蘭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有新聞力。」
◎ 「在地人關心在地事」
「本屆作品,以溫情訴求類型或調性居多,大部分新聞性都不強。反而突顯了這個節目的地方新聞性,主持人非常有特色、功力很強,與觀眾之間似乎彼此融入,使得節目好聽、生動、有意思。」
◎「美麗人生-專訪總統教育獎得主」
「議題有新聞性,並且以call in 的方式與聽眾互動。另外,主持人採訪時態度專業、思慮周詳,不會為了新聞採訪而對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非常值得鼓勵。」
◎「找尋一生罕見的幸福系列報導」
「主持人的角色,不只是制式的讀稿機。要能帶領聽眾、營造與聽眾對話的親和與感動,這件作品在這一方面掌握的很好。」
經過了漫長的討論後,五位評審們就進入複審的全部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每一獎項選出五位入圍者。
最後「新聞採訪報導獎」五位入圍者分別為:
「全台追擊戴奧辛系列報導」(漢聲廣播)
「槍口下的台灣漁民-索馬利亞驚魂」(農委會漁業署台灣區漁業廣播電台)
「決戰時刻:飄洋過海的毛巾系列報導」(漢聲廣播)
「海洋行旅之誰來捍衛海洋報導」(教育廣播電台)
「消失中的校園」(教育廣播電台)
最後「新聞節目主持人獎」五位入圍者分別為:
「民主的代價:白色時代受難者深度報導」(央廣,黃亦如)
「1.雪山隧道的美麗與哀愁、2.北宜高通車,宜蘭何去何從?」(中廣,賴沁沁)
「在地人關心在地事」(新營之聲,陳志宸)
「美麗人生-專訪總統教育獎得主」(警廣,劉靜華)
「找尋一生罕見的幸福系列報導」(正聲,梁明達)
第三次評審會議
第三次廣播類評審會議於頒獎典禮當天上午,在誠品書店信義店6樓「The Library」舉行。評審委員們因已事先重新聆聽過所有的入圍節目,且第二次評審會議時已充分交換意見,所以直接進行投票,並同意採多數決。
結果,在「新聞採訪報導獎」方面,5位評審皆投票給「槍口下的台灣漁民-索馬利亞驚魂」(農委會漁業署台灣區漁業廣播電台),優勝的理由為:一個對國家、外交影響重大、卻為主流媒體所忽視的新聞事件,「台灣區漁業電台」不但能呈現此一新聞議題,並持續以19則採訪、9則外電改寫、4則現場連線、4則長版專題連續追蹤報導,將該事件做全面性的呈現,非常用心,值得鼓勵。
接著「新聞節目主持人獎」的投票結果為:
「在地人關心在地事」(新營之聲,陳志宸)3票
「民主的代價:白色時代受難者深度報導」(央廣,黃亦如)1票
「1.雪山隧道的美麗與哀愁、2.北宜高通車,宜蘭何去何從?」(中廣,賴沁沁)1票
所以「在地人關心在地事」(新營之聲,陳志宸)以3票勝出,得到「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優勝的理由為:主持人透過新聞編排及淺顯易懂的口語化報導方式,讓聽眾輕鬆、明確的了解新聞;主持人非常具有特色,台語流利順暢,主持功力一流,與觀眾之間似乎彼此融入,使得節目一氣呵成,好聽、生動、有意思。
來自廣播組評審的一些建言
壹、對於廣播工作者
目前台灣的媒體環境不佳,各媒體為求生存,置入性行銷的現象相當嚴重,廣播媒體當然也不例外。在日漸惡劣的環境中,要維持新聞報導的客觀、公正,並注意品質的維持,實屬不易。在諸多傳播媒體中,從事廣播工作的待遇並不好,但是,從參賽的節目中,卻可以感受到廣播從業者的熱情與努力,實屬難能可貴。
廣播的新聞採訪報導,對題材的選擇、資料的蒐集、實地的採訪及新聞剪輯各方面,如何洞見一個新聞力強的題材、如何規劃一個完整的架構、如何完成一個引人入勝的廣播節目,更重要的除了溫情、柔性的訴求外,能對大環境提出更宏觀的觀察、對議題的核心提出更深刻的剖析與探討,都是極具挑戰性的腦力工程,也需要精確有效的執行力。但亦唯有如此,才能讓廣播媒體在這個不斷受到挑戰與競爭的大環境裡創造新的天空。
貳、對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報名時,主題說明表上應加增欄位,說明該新聞節目是否有接受其他單位的財務資助,評審可以藉此了解節目內容與該資助單位間有否關係,讓評審能掌握更完整的資訊。
廣播新聞工作者,秉持他們對社會人群的關懷與同情、對新聞事業的理想與熱情,即使在資源並不豐富、待遇並不理想的環境裡,仍一步一腳印的在新聞崗位上耕耘不懈。卓新獎基金會能否將優勝者更積極的介紹給社會大眾?例如得獎作品輯分贈各大專傳播系所、與記者協會或廣播協進會等單位舉辦座談,邀請得獎人演講等等。
廣播新聞中,即時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否因為自大前年取消廣播類即時新聞報導獎後,抑制了該類型節目的參賽意願?即時報導與專題報導各有存在的價值及空間,也有其區隔。希望明年能增設即時報導獎,除了不會壓縮到專題的新聞節目外,也能鼓勵廣播電台更重視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