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正常國家」的電視新聞實踐裡

郭力昕

台灣的電視新聞媒體,最讓社會詬病的現象之一,即是以聳動題材和手法,惡質地競逐咒語般的收視率,使政治簡化為藍綠惡鬥、社會議題消失在狗血社會新聞裡,使電視媒體成為台灣最大亂源之一。在今年入圍「新聞採訪報導獎」的五件作品裡,我們欣喜地看到優秀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或將專題製作與深度報導,對準島內的政治生態與媒體亂象,提出反省與批判;或將關切放在探討具有前瞻意義的台灣社會議題上,包括偏遠地區的電腦資訊教育,舊的與新的工業污染,與外籍配偶及其下一代面臨的社會問題,和他們創造的台灣多元文化。評審們綜合地考量新聞採訪、深度報導與專題製作在形式與性質上的差異,試圖求取同等鼓勵的平衡點。我們也對等的重視採訪報導的專業製作品質,議題本身的重要性,參賽者的提問能力,與它們是否具有帶動社會進步的新聞視野。在可以帶動社會進步的議題上,今年的評審們相對地更重視主流社會的電視媒體,是否願意將較多的關注與問題意識,放在台灣弱勢族群遭遇的各種社會情境上。

台灣新聞媒體的另一個問題,是國際新聞太少,或者常常淪為「國際社會新聞」。它使得台灣的媒體公民難以建立深刻的國際觀,只能在島內多半流於「茶壺內之風暴」的瑣碎新聞裡,成為視野封閉的井底蛙。此獎項的參賽作品裡,不乏有價值的國際新聞報導題材。然而,一些作品未能進入考量名單的原因,包括了專題結構比較鬆散、問題討論得不夠深入、記者提問時的某些偏見或情緒字眼、過於戲劇性的編採風格、或者不斷凸顯採訪者本身,與「台灣走上國際」的類似訊息等等。

有些作品的題材與立意皆可取,但是它們的無法入圍,是由於評審們希望藉此提醒:製作國際新聞時,應避免煽情、淺薄、成見地看待國際事務,尤其不宜再將採訪國際新聞,視為一種電視台的「特殊奉獻」或「功德」,因而總要有意無意地提醒觀眾,採訪者任務的辛苦、艱險,或將採訪工作本身變成「事件」、甚至「表演」。我們也不希望看到,在一個有價值的採訪報導裡,非要插入台灣某些協助國際社會之單位的善舉、與被協助者的感謝辭等這類訊息。這些動作或訊息,只反映了台灣做為一個「不正常國家」的某種集體扭曲心理。我們的媒體應該以平常心看待國際採訪,並且認識到:國際新聞,本來就是電視新聞應該增加投資、卻長期失職的一個工作內容。

在「每日新聞播報獎」裡,我們希望降低電視主播做為播報員的某種「視聽」意義,而更多地評估他們對新聞節目的編製能力。入圍的參賽者,表現了相對規矩的專業拿捏,包括比較莊重「正常」、而非姿態造作或譁眾取寵的播報,以及更重要地,對新聞意義的判斷、取捨與編輯能力。

各獎項的入圍名單,當然不免有遺珠,但它無論如何是評審們經過審慎討論、爭辯、折衝的結果。我們向入圍者致敬與恭賀之餘,也希望藉著這些優秀的作品,得以進一步引導台灣的電視新聞,往更為專業與進步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