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看世界更迷人
翁秀琪
目前台灣的媒體環境不佳,各媒體為求生存,置入性行銷的現象相當嚴重,廣播媒體當然也不例外。 在日漸惡劣的環境中,要維持新聞報導的客觀、公正,並注意品質的維持,實屬不易。 在諸多傳播媒體中,從事廣播工作的待遇並不好,但是,從參賽的節目中,卻可以感受到廣播從業者的熱情與努力,實屬難能可貴。
本次廣播新聞採訪報導獎,主要處理的議題有:兩岸(如雲林毛巾業問題、中文正體簡體問題)、環保(如戴奧辛、登革熱問題等)、交通(如雪山隧道通車)、金融(特別是卡債問題)、小校裁併、成人攜子自殺等,這段期間燒得很熱的新聞話題,卻也不乏新聞即時性及熱度雖不強,但值得探討的關懷弱勢與各類社會、經濟與文化議題,如新住民問題、搶救即將消失的語言問題。 更有一些頗具巧思的專題規劃,如探討台灣米的未來發展、原住民孩子的足球夢、工研院的小故事等。 雖不能說件件都是佳作,但確實不乏規劃完整、報導深入的優質作品,也確實增加了評審們在評審過程中的困難度。
廣播是聲音的媒體, 因此, 特別是在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獎此一獎項評審時,除注意節目的新聞性外, 聲音的掌握與表現就更成為評審們最重要的判斷指標。 雖說聲音的好壞,有時是天生的,所謂「老天爺賞飯吃」,但是聲音感情與力度的表現, 卻又可以透過經驗與努力而有所提升。 此次參賽的主持人們,有些聲音悅耳、有些經驗老到主持功力一流,讓人確實感受到廣播這種媒體的迷人處。
此次參與廣播類節目評審的五位評審,在第一次評審會議中先訂出評審標準,並費心、仔細地聆聽完每一件參賽作品,分別打出分數、註記評語。 在第二次評審會議中為了挑出兩個廣播類獎項入圍的各五件作品,評審們花了許多時間,特別針對一些分數接近的作品進行相當激烈的討論。 可以說入圍的作品,都是得到五位評審肯定的好作品, 可惜每個獎項只有一個得獎作品,難免有遺珠之憾。
在聆聽此次卓越新聞講廣播類競賽共五十幾個廣播節目時,腦海中不時浮現小時候躲在蚊帳中收聽各類廣播節目的情景。 傳播科技一日千里,但願廣播此一傳統而美麗的傳播媒體,能歷久不衰、永保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