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林淇瀁、翁秀琪、林元輝、潘小俠、楊士仁
三次評審會議時間:九月十五日、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十六日
地點:清華大學月涵堂會議廳、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誠品信義店Library餐廳

第六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參賽作品共有140件,其中新聞採訪報導獎58件、國際新聞報導獎27件、新聞攝影獎45件、新聞評論獎10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評審會議主要是決定本屆的評審方式,起先評審們決定每人看過所有參賽作品後,選出四分之一件進入第二次評審會議討論。後因本屆參賽作品數量及報導規模皆超過原先預期,為求在兩個月的評審時間內能詳細閱讀參賽作品,並進行優劣評比,評審們決定改採每件作品至少有三位評審看過,並給予1至5分之評分。評分加總後,依得分多寡排名,評審們再就初審結果進行複審。

第二次評審會議

此次評審會議將決定本屆入圍作品。首先討論新聞攝影獎部分

評審們先說明評審之重點。大多數的評審認為新聞攝影重點在於掌握瞬間的新聞事件畫面,如果是可以事先安排畫面的採訪,新聞性就會降低。再者,為攝影作品所要傳達的主題及攝影難度。評審們先依初選評分結果,討論得分前五名之作品,包括:「雙十慶典捉迷藏」、「請把病魔變不見」、「閃擊101」、「煙火璀璨照耀台灣」、「生機又斷」、「我不是馬迷」、「幸福一瞬間」。

「幸福一瞬間」:有的評審認為此一作品呈現出一老一少在冬陽下打太極的有趣畫面,加以小朋友調皮的表情,的確讓人覺得輕鬆而愉悅。有的評審認為,作品除了缺乏新聞性,而且也可以事先安排,難度不高。

「雙十慶典捉迷藏」:評審們認為這個影像拍攝難度較高,要看拍照的位置,用腳架、長鏡頭去拍。因為構圖完整、畫面清晰,獲得高分,評審們一致同意通過入圍。

「請把病魔變不見」:有的評審認為此一作品比較靜態,難度不高。也有評審持正面評價,認為照片的主題是魔術,照片中的小朋友眼神盯著魔術師手中的火盆,好像是在殷切地期待病魔可以真的變不見。而眼神集中的那一刻需要攝影者精確地掌握,無法用連拍技術達成。其他評審則認為此一照片需經過詮釋後才能被感動,一般讀者可能無法一眼看出。

「閃擊101」:評審雖然畫面極具美感及震撼力,但主題缺乏新聞性。「煙火璀璨照耀台灣」也是以101大樓為主題,雖然畫面很美,但是在跨年倒數時可以先架好腳架後使用連拍,難度不高。

「我不是馬迷」:有的評審認為國內政治新聞的照片因為記者或報社的政治立場,一向呈現兩個極端,而無法超越藍綠框架,這張照片也是如此。有的評審認為這張照片的趣味性在於,記者於新聞現場無法事先掌握群眾可能的反應,能即時拍下攤販老闆娘的表情,並於其他擁護者形成對比,並不容易。

「生機又斷」:支持此一作品的評審認為這張照片充分呈現出蘇建和聆聽高院改判死刑後無語問天的無奈,以及一旁蘇媽媽望著兒子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沈悲痛,兩人對高院判決結果的反應,完整地呈現在照片畫面中。有的評審則認為,照片採用仰角拍攝,不一定是攝影者所特地選擇的角度,可能是因為現場攝影記者很多,平面記者被迫蹲在前排拍,如果使用廣角鏡頭應該不難呈現。

討論完得分前五名的作品後,評審再就分數較低但覺得不錯的作品提出討論。

「臂斷鱷口」:評審認為此一作品的難度很高,除了事件本身罕見,事後發生後,要在極短的時間趕到現場,並掌握到此一鏡頭也很不容易。不僅在台灣未曾見過,甚至足以登上國際媒體。

「重展歡顏」:為台中市長夫人車禍後第一次露臉的照片,有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展現了人性,但也有評審認為這個新聞事件的照片及電視畫面很多,此一作品並沒有特別突出,難以感動。

「春耕」:為一農婦在田裡播種,田埂邊有一嬰兒在後爬行之照片,有評審認為此一照片表現出隔代教養的問題。有的評審則認為畫面可以安排,而且不合人情。焦距不夠精準,專業性不足。

「聖帕颱風重創文旦園」:為颱風過後文旦掉滿地之照片,有評審認為此一畫面非常壯觀,也具有新聞性,但缺點是照片中的人物低頭撿柚子,看不到主人翁的表情,較無法強烈表達出受災者的心情。

「王金平險遭鞋子擊中」:有評審認為此一作品具有歷史紀錄的價值,符合新聞事件,攝影者能在瞬間拍到鞋子飛往主席台的畫面,台上人物表情也很生動。同一事件的參賽作品共有兩件,一件為中央通訊社記者作品,一件為聯合報記者所拍。但前者畫面較為簡潔、有力。

最後,評審再一一檢視上述作品,並將作品排列比較,最後選出「王金平險遭鞋子擊中」、「臂斷鱷口」、「我不是馬迷」、「雙十慶典捉迷藏」及「生機又斷」五件作品入圍。

新聞評論獎:

評審首先針對今年評論獎參賽作品僅十件及部分參賽人非專職新聞工作者、部分作品文類不符提出看法。

事實上,不僅卓新獎,國內其他主要新聞獎項,皆有評論獎參賽作品件數過少的問題,其結構性因素在於報社主筆群除一兩位為專職外,大多是由學界或各領域專業人士兼職擔任主筆,在此生態之下,如果排除兼職主筆之作品,作品量勢必銳減,且參賽人將一再重複。因此,在新聞評論獎部分,卓新獎一向採取較為寬鬆的解釋,凡常態性固定寫稿者,皆接受其報名。但仍有評審認為在未明確於獎勵辦法中規範清楚前,應排除兼職主筆之作品。

再者,今年參賽作品中,有幾件作品被評審認定為文類不合,其中「李焜耀,認錯」評審認為其寫作體例為新聞報導,而非評論文章;「台灣經濟的問題與檢討系列」及「媒體的靈魂與堅持-T台新聞造假風波的省思」兩件作品為特稿形式,應屬新聞,與新聞評論形式有所出入。

因為,符合評審標準之作品數量有限,評審們決定由初選得分前三名者入圍,包括「瞭解癥結所在才能真正照顧農工大眾」、「次貸風暴的全球化衝擊與啟示」、「提升文化水準」。

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

國際新聞報導獎的初選評分結果較為分散,得分前五名者共有十件作品,分別是「全球下南洋,前進新亞洲」、「窮人銀行家-尤努斯」、「快樂國-不丹」、「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快樂國丹麥」、「人對了,事就對了」、「日本不老革命」、「全球卡達熱」、「中亞專題」、「斯堪地納維亞專題」、「照見人間善勢力-國際非政府組織系列報導」。評審逐一檢視評論這些作品後,再決定入圍名單。

首先,「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快樂國丹麥」:有評審認為,國際新聞採訪除了報導國外的情況,也應回頭檢視台灣的情況,找出可資借鏡之處。此件作品報導丹麥農業產值高,對比台灣農業衰退、廢耕土地日增,如何借鏡毫無申述,殊為可惜。但是商周願意花費人力物力親臨現場採訪,仍屬不易,值得肯定。

「中亞專題」:此一專題訪問當地台商,可藉由他們的長期觀察,彌補記者匆促採訪之不足,並增強台灣觀點。但報導內容仍與台灣差距甚遠,借鏡價值不高。

「照見人間善勢力-國際非政府組織系列報導」:有評審認為規模雖大但焦點模糊,文字能力很好,但規劃及結構機械,較為可惜。

「日本-不老革命」:有的評審認為雖然此篇報導文中有稍微提到台灣現況,但是不夠完整,例如台塑的養生村失敗的案例應該可以拿來比對。也有評審認為國際新聞的評審重點還包括議題是否重要,是否曾經有人大規模報導過,以這個角度來看,可以從報導中可以發現台灣現在正面臨嚴重的老化問題,採訪團隊除了採訪日本的作法,也做了國人退休後生活如何規劃的大規模調查,結構完整,面向不錯,議題宣導性也很好。所以,評審考量後決定此篇作品入圍。

「全球下南洋,前進新亞洲」:評審認為此件作品維持天下雜誌一貫的水準與作法,議題重要、結構完整、採訪面向多元、也有觀點。亞洲十國採訪了七國,採訪難度夠,面面俱到,沒有異議通過入圍。

「人對了,事就對了」:評審認為題材有創意,找人當總編輯機動性很強,採訪安排的難度很高,找大學教授當採訪顧問提高作品的專業性,而且也做了國內的問卷調查。也有評審認為此篇報導採問答形式,寫作難度不高,而且採訪內容只針對一人,而不是一個議題或現象,優點在於受訪者的份量夠。在評審幾番思量後決定入圍。

「斯堪地納維亞專題」:評審認為此件作品的規劃不錯,文字表達也很好,不過缺乏台灣觀點。不過,報紙與雜誌的競爭並不是站在公平的基礎點上,此件作品可以做到此一規模,已屬不容易。

「窮人銀行家-尤努斯」:評審認為此件作品的選材具有反省性,而且採訪到尤努斯,不過相關報導已經很多,沒有特別突出。

「快樂國-不丹」:評審認為此一作品與「快樂國-丹麥」兩件作品反映出商周作為一個財經刊物已經有所反省,不再只是強調競爭與西進。看了「快樂國-不丹」不僅令人心平氣和,也讓人知道台灣該往哪裡去,尤其是文章中提到不丹處理農業轉型的方法,間接提供了台灣這方面的思維。也有評審進一步支持這件作品,認為採訪難度高、文筆好,雖然文中沒有直接觸及台灣問題,但是不丹的價值觀很自然地就會讓人反思台灣的現況。所以評審無異議決定此件作品入圍。

「全球卡達熱」:有評審認為此篇報導最值得鼓勵之處是以台灣企業家之眼觀察卡達的發展。但也有評審認為此篇報導的意識型態仍是在於如何運用人為干預及大量資源從無到有創造極大利潤,而缺乏反思。

在討論過所有得分前五名的作品之後,確定入圍者共有四件(包括「全球下南洋,前進新亞洲」、「快樂國-不丹」、「人對了,事就對了」、「日本-不老革命」),此四件作品皆為雜誌報導,基於鼓勵報紙繼續在國際新聞上努力,決定讓「斯堪地納維亞專題」入圍。

新聞採訪報導獎:

初選評分前五名者包括「中國傾銷下的傳統產業調查」、「全球暖化-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M型社會來了」、「我在,因為有你」、「世界角落的台商」、「藝匠型經濟」。評審先就排序前五名的作品進行討論。

「中國傾銷下的傳統產業調查採訪」:有評審認為此件作品的議題選材很好,由毛巾業打前鋒,進一步調查家具、陶瓷等,從毛巾一個點發展成傳統產業一條線,再擴展成國際貿易這個面,議題設計周密。評審主張國內報導還要注重迴響、是否產生效果,此一作品也有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所有評審一致同意入圍。

「全球暖化-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評審認為此件作品把國外研究暖化的主題拉回台灣,調查出台灣比其他國家暖化的狀況更為嚴重,有警示性、有深度。整個報導分篇分章、結構整齊,題材重要、規劃周到、寫作講究。找出問題之外,還提出具體建議。也獲得評審一致肯定,同意入圍。

「M型社會來了」:評審認為此作品探討台灣進入M型社會後的問題,題材、規劃都不錯,也算提出警訊。告訴讀者一個趨勢,也告訴讀者如何因應。不過,在評審的評分中分數不是最高,還需要與其他作品比較。

「我在,因為有你」:此篇報導是配合慈濟捐贈骨髓的活動,跨海追蹤骨髓受贈者的現況,並召開國際研討會探討此議題的重要性,從慈濟、受贈者、捐贈者三個角度把議題全面烘托出來。評審認為此件作品的作者文筆不錯,把散文的意境帶進採訪寫作中,讀起來溫馨感人。

「世界角落的台商」:與「藝匠型經濟」同為經濟日報的40週年特刊,兩件作品相較之下,評審認為「世界角落的台商」採訪難度較高。此件作品到各國找到不同類型的台商報導他們遭遇到的困境,完整呈現不同區域台商的處境。也有評審認為,可能受限於報紙的規格,若以雜誌的規模來報導,將更具有史詩的氣度與高度。評審一致同意通過入圍。

「校園E化!中小學沒錢繳水電費?系列報導」:有評審表示在看到這篇報導之前,不知道台灣有這樣嚴重的問題。政府不斷強調E化,添購硬體設備後,很荒謬的是居然發生水電費不足的問題。此篇報導不只提出問題,記者還去問了台電公司,促其提共特案優惠方案。也有評審認為此篇報導可貴之處還在於別的報紙沒有揭露這個問題,報導產生實際的效果,且具有即時性,跟規劃完整的報導來比樸實無華。但也有評審認為學校經費窘迫的問題還包括教師薪水發不出來,水電費只是其中一個項目,應該可以做更全面的檢視。考量之後,評審決定此件作品通過入圍。

「台灣希望地圖-改造功利文化的大國民列傳」:多元地找到台灣各角落比較有利他傾向的人物,評審認為此篇報導文筆好,感人,比較不涉及意識型態,強調利他價值,焦點集中,但新聞性不強,看起來像是專為報獎而做的專題。

討論完前五名作品,評審們接著討論個別評審給分較高的幾件報導。

「大建設大崩壞」:評審認為此一作品重點在於關懷永續發展,過去政府不斷強調建設,大規模建設的結果是破壞台灣山水,反而造成大崩壞。在報導中,不只採訪,還有研究員做了許多資料研究閱讀及分析的工作。

「聰明壞事」:講辜仲諒遭檢方調查一事,具有時效性,相較於其他規劃性的題材,採訪不容易,應該加分,報導速度也應該加分,寫作上也恰如其份。但有評審認為此篇與「危險的捷徑」都是講人的故事,雖然也會反映出社會的狀況,但是就「新聞價值」的角度來判斷較弱。

「危險的捷徑」:支持本篇的評審認為此一作品重時效性,敢攻堅採訪,像陸軍作戰部隊,而規劃好的採訪比較像是後勤部隊。

「脈優錠假藥追追追系列報導」:聯合報嘉義地方記者發現假藥,先進行獨家報導,再繼續追蹤成全國性大新聞,並引發政策後續處理,最後還用專題報導探討假藥問題。評審認為應該給地方記者鼓勵。

最後評審就討論過程中保留的作品,包括「M型社會來了」、「大建設大崩壞」、「校園E化!中小學沒錢繳水電費?系列報導」、「大建設大崩壞」、「脈優錠假藥追追追系列報導」、「我在,因為有你」、「台灣希望地圖-改造功利文化的大國民列傳」進行最後投票,其中,「校園E化!中小學沒錢繳水電費?系列報導」及「脈優錠假藥追追追系列報導」皆以三票勝出,通過入圍。

第三次評審會議

經過第二次評審會議的充分討論,評審們心中各有屬意的作品,決定採不記名投票,得票數若有相同者,再進行討論。首先,從新聞採訪報導獎開始,投票結果如下:「中國傾銷下的傳統產業調查採訪」三票、「全球暖化-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二票,其餘三件入圍作品「世界角落的台商」、「校園E化!中小學沒錢繳水電費?」、「脈優錠假藥追追追系列報導」皆為零票。因為,「中國傾銷下的傳統產業調查採訪」已經獲得半數以上評審的青睞,所以決定由其勝出。

接著是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評審投票結果如下:「全球下南洋,前進新亞洲」一票、「快樂國-不丹」一票、「人對了,事就對了」二票、「日本-不老革命」一票、「斯堪地納維亞專題」零票。由於投票結果較為分散,沒有作品的得票數超過半數,所以需要再進一步討論。支持「人對了,事就對了」的評審認為此件作品所鼓吹的重視人才的價值觀不僅與其他三篇得分一分之作品較為不同,也正是台灣現在所需要的,而且此件作品的採訪難度亦高於其他作品。此一分析最後說服了其他評審,決定由其勝出。

  新聞攝影獎部分,評審投票結果如下:「我不是馬迷」二票、「雙十慶典捉迷藏」二票、「臂斷鱷口」一票、「王金平險遭鞋子擊中」及「生機又斷?」零票。支持「我不是馬迷」的評審認為此一作品有對比的趣味性,意在不言中,照片本身的表達力不錯。支持「雙十慶典捉迷藏」的評審認為,此一照片從總統府附近高樓俯拍,人物的表情清晰可見,畫面本身動感十足,而且此一新聞照片具有歷史記錄的價值。討論至此,原先投票給「臂斷鱷口」的評審認為,雖然該作品具有國際水準,足堪登上國家地理雜誌之類的國際刊物,但新聞性較其他作品稍嫌不足,因此,決定改投「雙十慶典捉迷藏」。最後由「雙十慶典捉迷藏」勝出。

  新聞評論獎部分,評審投票結果如下:「提升文化水準」一票、「瞭解癥結所在才能真正照顧農工大眾」三票、「次貸風暴的全球化衝擊與啟示」零票、從缺一票。因為有評審主張從缺,所以,評審們認真思考此一選項。主張從缺的評審認為,因為參加件數少,加以部分作品文類格式不符,真正進入討論的作品很少。入圍作品雖然中規中矩,但是離得獎仍有一段距離。接著有評審呼應認為,此屆入圍作品的確四平八穩、也很稱職,但缺乏令人感動的要素,觀點也不夠新穎。

另一位評審則進一步分析近年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明顯不足的因素,在於卓新獎之參賽辦法限制了參賽人需為媒體機構之專職新聞從業人員,國內報社之主筆群人員固定且人數有限,因此,每年的參賽人大同小異,參賽作品數量及面向也很難擴增。因此,建議卓新獎基金會修改參賽辦法,放寬新聞評論獎的參賽人資格,讓未為特定媒體撰稿之自由評論者、自由投稿者可以參賽。基於上述各項考慮,評審們最後決定本屆新聞評論獎得獎人從缺。從缺理由如下:

鑑於近兩年來,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件數過少,部分作品文類格式又未符參賽要求,致進入評審作業之作品件數更為匱乏。入圍作品雖均為力作,唯就其創見、文風而論,似尚有發展空間。基於彰顯本獎樹立卓越新聞標竿之宗旨,評審委員決定本獎項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