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新聞快又真,如影相隨難忘情
莊克仁
廣播是藉由電波傳送訊息的一種電子媒體。聲音是其媒介。廣播傳播速度極快,每秒超過23萬公里,可繞地球七圈半。因此,具想像空間及其同步性,是廣播的最大特色。二十世紀三零年代,發生在美國無線電廣播的「火星人入侵」廣播劇,對聽眾所造成的大恐慌,靠的就是前述這兩大功能。
談到吾人收聽廣播的目的,一是娛樂,二是為求生存而想瞭解環境,故收聽新聞是大家的最愛。古人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加拿大籍著名的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cLuhan)也曾指出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以上均與利用廣播傳輸新聞有關,尤其是藉由衛星連線,更是無遠弗屆。只是由於廣播業者資源有限,早就精簡人力,而大多將採、編、錄、播工作集為一身。
卓越新聞獎根據當前媒體生態及社會發展與需求,將廣播獎分為「新聞採訪報導獎」與「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兩大類。兩類節目之評分項目都分區為「新聞力」、「企畫力」(事前構思佈局)、「製作力」(執行﹑剪接)及「表達力」四個分項,但百分比,則各有不同。評審委員就依據各廣播電台送來的作品,逐一加以審聽,並根據前述標準與百分比來評比及計分。當然,能代表電台參賽的作品,絕大多數為各電台一時之選,各有各的特色及優點,也是許多廣播從業人員的嘔心之作。對於評審委員來說,個個莫不戰戰兢兢,仔細審聽。
根據統計,本屆參加新聞採訪獎的,共有21家公、民營廣播電台(含分台)共31件作品;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則有12家公、民營廣播電台(含分台)共19件作品參賽。其中神農廣播是第一次參賽的電台。若以參賽作品的件數來計算,最多的前三名名單如下:第一名正聲廣播(總台及分台):共15件(新聞採訪報導獎7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8件),第二名為中央廣播:共計11件(新聞採訪報導獎6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5件),第三名為教育廣播:共計6件(新聞採訪報導獎5件,新聞節目主持人獎1件)。
若就新聞採訪報導獎的主題來看,有的電台重視弱勢族群(中輟生、更生人或精神病患…等)、有的探討環保(含鹼污染、海岸線油污…等)、有的強調教育(在家教育、創造力教育…等)、有的電台則報導治安(藥癮、愛滋…等),有的是以兩岸關係(前進中國、反傾銷…等)為議題。一般而言,新聞採訪報導不必太過文學化或過份修飾,因為重要的是節目能反映問題所在,並能指出如何有效解決等要素。此外,在節目中主持人要問對人,講對話,如此節目才能緊湊,並具可聽性。像入圍五個作品當中,所報導的,不是屬能打動社會人心的事,就是屬於當地絕大多數民眾極度關切的事。至於新聞節目主持人獎入圍作品,亦多能突顯主持風格,或充分掌握議題者。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對於不計待遇與工作環境,而仍堅守崗位,默默為聽眾服務的廣播從業人員,在此謹致個人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