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熱情 重建新聞攝影專業
林少岩
報業輝煌獲利的年代裡,尚且不知注重視覺圖像,遑論報紙虧損、緊縮、裁員、停刊的今日。救急、圖存之際,更無暇他顧;原本就缺乏視覺理念的台灣報紙,最多只能仿效港媒之濫用圖像。雜誌或許稍幸運些,但對於視覺影像的認知並無突破。平面媒體新聞攝影的功能和角色,似乎持續萎縮中。
由參賽作品觀之,單張照片的稀少與張力不足,透露著攝影記者熱情的消褪。他們受制於大環境和媒體的操作概念而演變至此,可說其來有自,但非情有可原。系列照片多半在主題聚焦、照片取捨和組織邏輯上,問題重重。顯示攝影記者在影像專題報導方面,明顯缺乏訓練。
綜合性報紙題材多元,製作專題可有較豐富的多樣性。然當今報紙已罕見飽具視覺能量之專題報導,參賽的系列照片多為新聞畫面拼湊而成,難聚焦為清晰主題或觀點。「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多經濟性議題,視覺潛力先天較弱,卻是參賽系列照片之大宗。適合圖像表現的媒體不作專題,較不具視覺屬性的媒體反較積極,也是奇特。
不論報紙或雜誌,媒體內部操作的思惟仍偏向以文字為主軸,再取照片來搭配。
參賽作品中,處處見此痕跡。是以如天下、商周或慈濟月刊等,雖有較多機會製作專題報導,甚而遠赴國外採訪,然呈現之攝影作品仍為配合文字敘述而顯浮面,難有深刻感人之作。在參加新聞攝影獎項評比時,少了文字稿的支撐,難掩鬆散與脆弱。
原本體質不佳的視覺專業,在媒體一片蕭條之中,處境將更形惡化。高品質新聞報導和高水準視覺影像,須經不斷努力和累積建立口碑,它們都不能立即為媒體解除經濟上的困境。在媒體經營者和主事者都只著眼於業績和數據的時代裡,不僅視覺工作者沮喪消沈,新聞攝影恐將成為失落的知識。
新聞獎標舉的是優質專業,若能提高專業度、擴大參與面、重新燃起新聞工作者的熱情,或許在深邃的黑暗中,尚可遙望一抹亮光。
此番參與平面媒體攝影組評選的三位評審有共同的憂慮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