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與網路媒體一起挖真相、找出路
陳順孝
今年的卓越新聞獎第一次開放網路媒體報名角逐,讓新興的網路媒體與歷史悠久的報社、雜誌社、通訊社同台競技。作為評審,我們因此看到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單向文本與多向文本、專職記者與公民記者展現的不同敘事風格,但也看到不同媒體記者追求事實真相、探尋問題對策的共通精神。
這樣的精神催生了一篇篇選題切中時弊、採訪深入周延、敘事流暢生動、建言具體可行的優質文章;也讓我們看到:即使媒體紛紛裁員減薪、即使置入性行銷和羶色腥新聞當道,仍然有許多新聞工作者堅持初衷,在惡濁的環境中做出讓人驚艷的報導和評論。
我們五位評審以一個多月的時間閱讀九十二篇參賽作品,經過個別評分、共同討論、艱難取捨後,選出十四篇入圍作品。這十四篇作品呈現了台灣平面和網路媒體一年來如何幫助公眾守望環境、探索對策、開闊視野、關懷弱勢。
在守望環境方面,〈台灣外來種〉為生態失衡發出警訊,〈中國變了,台商大逃亡〉揭露中國政策改變所引發的經商危機,〈不可思議的印度〉和〈黃金走廊〉分析前進亞洲高成長區的風險和商機。
在探索對策方面,〈烏龍運動測速器和固定桿感應式線圈測速器真相大白〉以系列報導揭發並解決政府擾民問題;〈推動本土性的稅改與EITC〉倡議勞動所得稅額抵減制度;影響了馬政府的政策,〈破碎的農地、消失的糧食〉診斷台灣農業病因並開出藥方;〈從「踢碳抗暖化」觀點評析當前政策與趨勢〉、〈別讓國會變成怪獸:立院監督時議〉和〈統一不是北京的好選項〉也對時政提出一針見血的針砭。
在開闊視野方面,〈東帝汶,重建中的島國〉探討獨立建國路上的國際現實和內部衝突,〈全球飆機場〉報導各國如何以機場開創全球化大未來,〈在日出與日落之間〉講述日本政經文化的困境和突圍策略,既能幫助我們了解國際脈動,也能引導我們借鏡各國經驗,宏觀檢視在地問題、前瞻思考興革方向。
在人文關懷方面,〈人與土地的故事〉帶領我們走進三鶯部落,見證原住民被迫遷的無奈;重訪東菱電子廠,回顧惡性關廠受害員工長達九年多的抗爭;造訪緬甸華人聚落,體會「在緬甸,他們說我是華人、中國人;到台灣,你們說我是緬甸人」的窘境;引導我們更深刻了解弱勢族群、也激勵我們更積極追求社會公義。
這些報導和評論發掘關鍵議題、剖析問題成因、探討解決方案、促成政府和公眾行動,發揮了新聞傳播的積極功能;也顯示無論是平面媒體還是網路媒體、專職記者還是公民記者,只要堅持理想、用心努力,就能完成好的作品。期待平面和網路媒體、專職和公民記者繼續加油、分進合擊,相互補充、監督、競爭、合作,讓台灣的傳播生態更健全、新聞內容更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