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王力行(召集人)、蘇正平、盧治楚、黃新生、羅世宏
三次評審會議時間:九 月十九日、十月二十日、十一月二十一日
地點:清華大學月涵堂會議廳、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誠品信義店Library餐廳

第一次會議

出席評審:王力行(召集人)、蘇正平、盧治楚、黃新生

評審討論後決定初審的評分方式:

  1. 在「新聞採訪獎」上,初審時每件參賽作品需有三位評審先看過,請秘書處製作每位評審須看作品的責任區。評分以1分、3分、5分作註記,於第二次評審會議前一週,將這一獎項的評分表回傳秘書處。秘書處統計評分表取前十名,再通知評審,讓評審有補看其他作品的機會。

b.「國際新聞報導獎」與「每日新聞節目獎」,評審需看完所有作品。評分以1分、3分、5分作註記,原則上評分統計後也取前十名。

  1. 評分表前十名以外的作品,若有非責任區的評審視為遺珠,可對其他評審針對作品發言,爭取敗部復活。

第二次會議

出席評審:王力行(召集人)、蘇正平、盧治楚、黃新生

依照五位評審之前已交的評分表,統計出分數較前的作品名單:

一、新聞採訪報導獎:「叢林再見」(公視)、「海洋病危系列報導」(大愛)、「台灣之愛在大陸系列報導」(大愛)、「水患系列報導」(公視)、「海岸系列報導」(公視)、「立委選戰系列」(公視)、「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TVBS)、「芭樂油大追蹤」(TVBS)、「農地種屋不種稻」(客家)、「旭光熄燈號」(客家)、「族語系列專題」(原住民)。

二、國際新聞報導獎:「貼心芬蘭系列報導」(公視)、「京奧京城」(公視)、「全球糧荒系列報導」(大愛)、「印度達蘭薩拉系列報導」(公視)、「前進南極」(公視)、「崛起的中國」(TVBS-N)、「台灣飛出去系列報導」(民視)、「五成七的中國」(公視)、「北京奧運系列報導」(公視)、「騰格里之怒—沙塵暴大調查」(中天)。

三、每日新聞節目獎:「公視晚間新聞」、「公視手語新聞」、「公視有話好說」、「客家暗夜新聞」、「民視七點晨間台語新聞」、「TVBS十點不一樣」、「華視晚間新聞」、「原視晚間新聞」。

請假評審羅世宏老師,也書面說明對他評分的補充:「新聞採訪報導獎的部分,最肯定的是「淡水河 城市人專題報導」、「三宅的一生」、「水患系列報導」、 「海岸系列報導」,希望這幾件作品有機會入圍,特別是「三宅的一生」、「水患系列報導」與「海岸系列報導」這三件。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最肯定的是「全球糧荒系列報導」,希望可以入圍。在每日新聞節目獎,5分的節目都很好。」

因此出席評審們同意,有些作品雖然沒有列為上述名單上,但若有評審覺得該件作品不錯,值得推薦,那還是可以列為會議上討論範圍。

而入圍名單,各組約三到五名入圍,四位評審決定採投票制,在各項目中選出心目中的前五名,經由統計之後,依票數高低選出前五名入圍名單。

因此評審開始針對「新聞採訪報導獎」的作品發表看法,首先,第一位評審表示,在這次的評審過程裡,他感覺到,新聞界的表現毎下愈況,這次評審過後的感覺是,大家不夠重視新聞,這兩百多件的作品裡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參賽作品新聞性不夠強,幾乎是以紀錄片的樣子來呈現,儘管做的不錯,但整體來說新聞性太弱。在參賽作品裡頭,沒有帶出新聞前後的連貫相關事件,故就算是資料完整,但若沒有連貫帶動要表現的主題,那就不算是新聞。

再來就是在記者的基本訓練上,他認為現在已經非常的粗俗。在作品裡分數高的作品,是因為新聞性夠強、文字的運用、語言的表情足夠,起承轉合也清清楚楚、引人入勝。但是有的參賽作品,雖然主題很好,卻讓觀眾沒有臨場感,因為採訪記者的表達能力很差。在這麼多參賽作品裡面,有沒有新聞價值?有沒有卓越的標準?如何讓作品和觀眾產生心理上的交集,才是評分高分的關鍵。

第二位評審接著說,卓越新聞獎所追求的卓越標準,在這次很多的參賽作品來看都有些勉強,但我們還是站在鼓勵的角度,並在評審的過程裡依照作品的表現,來討論新聞價值應該是如何?哪怎樣的作品才叫做好?這應該才是卓越新聞評比的標準。

第三位評審表示,以前他們在製作專題時會用幾個角度來看,新聞節目和紀錄片是不一樣的,紀錄片的製作時間拉的比較長,而新聞片對於記者本身的素質、企劃能力和深度、採訪能力這幾個方面,比較是需要考慮的面向。而且電視台的資源也不一樣,先天條件比較上的不同,這是這次評比上比較大的困難。

最後一位評審則說,新聞片的角度應該是甚麼?對新聞性、記者表達的方式和觀察深度、企劃能力比較是他考慮的項目。還是說它比較能感動人,對社會的影響比較大,這也都是評比的要素之一。

評審討論過後,緊接著下一輪的投票,五件入圍作品也出爐了,分別是:

「水患系列報導」(公共電視)/2票
「單一選區兩票制/兩黨對決 立委選戰系列報導」(公共電視)/2票
「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TVBS)/3票
「芭樂油大追蹤」(TVBS)/2票
「嚴肅的無厘頭」(大愛電視)/2票

最高票的是「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雖然此參賽作品獲得較多評審的青睞,但仍有老師表示,對這個題目的期待是比較多的,但是實際看過之後有些失望,在地震過後這麼久,理應有時間好好整理一下資料,卻似乎過度使用畫面,剪接也不甚順暢,很多畫面是一個”咖”就過去了,有點像是帶觀眾去觀光的味道。

至於其他入圍作品,一位評審表示,「嚴肅的無厘頭」表現非常活潑,完全掌握主題,從頭到尾看得出製作人或採訪者的精、氣、神都在裡面,它是個嚴肅的話題,卻表現的與眾不同。

對於未入圍的其他作品,也有些作品是個別評審很欣賞的。例如「叢林再見」,一位評審認為主題的稀有性和特殊性比較強,透過對馬戲團、走私等方式所造成的稀有動物的問題,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例如疾病、傳染病的影響很大;它也並且仔細報導屏東科技大學研究中心如何照顧收容這些動物,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在內容的稀有性和難得性上比較突出。另一位評審也認為它的主題和大眾生活、生命習習相關,可以影響社會的部份很大,主題處理上還不錯。

對最後沒有入圍的作品,評審唯一的困擾是,新聞性的問題。他們認為這樣的題目不管何時採訪製作都是一樣的,另一個問題是此新聞夠不夠卓越?在製作本身,還是有很多採訪可以改進的空間,不過同時新聞知識上處理的還算專業,讓評審知道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但是新聞性和知識性是否相等,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

另外「海洋病危系列報導」的表現也有評審頗為讚賞,一位評審認為此參賽作品在處理上,讓他看到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而且這個主題和台灣未來的發展是很有關連性的。對弱勢團體、環保、台灣生態的主題,此位評審比較關切,雖然它沒有很強的新聞性,但是此參賽作品對這些方面的採訪較觸及他的關懷,讓他很感動,這是他思考的重點。所有評審也同意,評比比較難的是在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資源裡要作判斷,因為基準不一樣,所以對他們的挑戰也很大。

在討論過新聞採訪報導獎後,評審緊接著「國際新聞報導獎」作品的投票,入圍名單和票數分別是:

「貼心芬蘭系列報導」(公共電視)/3票
「全球糧荒系列報導」(大愛電視)/2票
「崛起的新中國」(TVBS-N)/2票
「台灣飛出去系列報導」(民視)/2票
「北京奧運系列報導」(公共電視)/3票

評審們對國際新聞,認為在三個項目整體來講,國際新聞的表現較弱,電視台好像因為要節省經費,而不派人出國採訪似的。也有很多作品看起來是為了新聞獎特別去做的。是不是因為近年電視台經營的狀況普遍不是很好,而國際新聞又最花錢,所以基本上都偏編譯外電報導,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

對於入圍作品,評審一致認為「北京奧運系列報導」是比較優秀的作品。因為北京奧運的題目,今年很多電視台都做,但是公共電視這件作品選擇的報導角度很好,比較深入,有特殊性,可以讓觀眾看到奧運背後民工的生活。

另外有評審也提出疑惑,對於國際新聞報導獎的部份,若是有些作品之影片使用了別人的畫面,是否仍構成參賽的基準,而少數作品未標示影片來源也讓評審質疑。

在「每日新聞節目獎」方面,評審先對這次報名參賽作品裡頭,有兩件作品的型式比較特別,屬於座談性質的新聞節目加以討論,它們分別是公視的「有話好說」及東森電視「關鍵時刻」。

有評審指出,這兩個參賽作品都是屬於座談節目,如果讓此類型節目入圍,是否也代表了卓越新聞獎鼓勵此類型節目來參賽?其他評審則表示,其實這些節目部份的談話內容和來賓擅長領域不同,常引人爭議,所以他認為如果此類座談型節目欲參賽,建議它們的內容品質應再提升會更好。

因此在「每日新聞節目獎」入圍名單和票數上,分別是:

「公視晚間新聞」(公共電視)/4票
「民視七點晨間台語新聞」(民視)/1票
「十點不一樣」(TVBS)/1票
「晚間新聞」(原住民族電視)/3票

對於入圍的作品裡,評審認為「公視晚間新聞」在新聞處理上非常仔細,拍攝品質也比較好,對待新聞的態度比較嚴肅。不過也有評審認為,雖然公視新聞在畫面處理上比較好,但是新聞的編排比較平淡,他較青睞的,反而是在新聞編排和製作節奏上處理較好的TVBS「十點不一樣」。

另外也有評審支持「民視七點晨間台語新聞」,認為在人力、新聞最少的時段裡,它卻表現的很活潑,值得鼓勵。而給與「原住民晚間新聞」高分的評審則表示,看得出來製作很努力,而且主播的表現也很亮眼,他希望藉此鼓勵原民台。

由於三個獎項入圍名單已經底定,所以評審決定在第三次決審會議前再看看作品,得獎名單則留待下次會議決定。

第三次會議

出席評審:王力行(召集人)、蘇正平、盧治楚、黃新生、羅世宏

會議一開始由評審為心目中的第一名作品爭取,第一位評審屬意「嚴肅的無厘頭」,他認為採訪角度跳脫傳統的作法,但是又很認真,所以創意與嚴謹度都足夠,他進一步提及,這也是他少數看到由大愛台製作,而內容不帶到慈濟的作品。

第二位評審發言,直接投票給「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認為是他的第一名名單。第三位評審則投票給「水患系列報導」,認為是他印象較好的作品。第四位評審首選是「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第二選擇是「嚴肅的無厘頭」,他分析就作品的力度而言,兩件作品不分軒輊,但若就表達力,他覺得是「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較突出,他認為作品要讓人動容才是好的作品。

第五位評審肯定「嚴肅的無厘頭」突破以往大愛台作品的限制,鼓勵記者繼續往專業的方向努力,至於屬意的作品第一是「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第二是「單一選區兩票制/兩黨對決 立委選戰系列報導」,他認為這兩件作品新聞性強,製作也符合專業要求。他特別分析,各家電視台資源不同,他發現有些題目創意夠但專業度呢?他傾向還是回到專業度的要求,這樣才能鼓勵媒體往專業努力。

「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由於獲得三位評審支持,是本屆新聞採訪報導獎得主。

對國際新聞報導獎的作品,第一位評審認為「全球糧荒系列報導」突破框架,且具深度,所以他的評價較高,心目中的第二名則是「北京奧運系列報導」與「貼心芬蘭系列報導」這兩件。不過對「全球糧荒系列報導」中的部分影片,他有些疑慮是否不是記者他們自己拍攝的?對此,也有其他評審提出相同看法,認為電視台一直有這個問題,即使用他人拍攝畫面卻不註明出處。

「貼心芬蘭系列報導」有一票,「北京奧運系列報導」有三票,「全球糧荒系列報導」則還有評審提及它文章內容邏輯不順暢,所以由「北京奧運系列報導」勝出。

對每日新聞節目獎,「公視晚間新聞」首先獲得一票,第二位評審則喜歡「民視七點晨間新聞」,不過他也直言,就整體新聞呈現完整度還是公視較突出,比起其他頻道,觀眾可以獲得較多訊息。第三位評審表示,他覺得原視與公視都不錯,原視開播時間較短資源較少,不過服務原住民的用心辛苦,他認為兩者都該得獎,所以這也讓他還無法決定由誰勝出。

一位評審則補充看法,他認為原視取捨新聞的格局不足,他建議就算不純粹屬於原住民之新聞,但只要是國內外大事,還是可以以摘要的方式處理新聞。另一位評審也認為,挑選新聞可以更宏觀,應該讓不同族群透過各自語言,更加瞭解外在(世界)新聞的多元面貌,加強運用自己族群語言理解,及討論多元議題的能力等。所以評審們同意,建議原住民台新聞與客家台新聞,至少留五分之一時間,處理國內外大事件,而非只限定關心族群地方新聞。

第四位評審分析,認為公視晚間新聞整體表現較宏觀,民視是民生、社會取向貼近民眾,那TVBS是新聞性較強,所以他支持公視一票,第五位評審的票也是投給公視,故每日新聞節目獎本屆由公視晚間新聞勝出。

〈評審決審投票統計〉

新聞採訪報導獎:
「水患系列報導」(公視)/1票
「走過震撼80天-再返四川」(TVBS)/3票
「嚴肅的無厘頭」(大愛)/1票

國際新聞報導獎:
「貼心芬蘭系列報導」(公視)/1票
「全球糧荒系列報導」(大愛)/1票
「北京奧運系列報導」(公視)/3票

每日新聞節目獎:
公視晚間新聞/4票
原視晚間新聞/1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