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于雪珍、林照真、陳浩、陳依玫、陳順孝
三次評審會議時間:九月十九日、十月二十四日、十一月二十一日
地點:清華大學月涵堂會議廳、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誠品信義店Library餐廳
第七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參賽作品共有129件,其中新聞採訪報導獎57件、國際新聞報導獎26件、新聞評論獎9件、新聞攝影獎37件,其中新聞攝影獎採獨立評審(評審實錄請另參照)。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評審會議主要是決定本屆的評審方式,評審們決定每人看過所有參賽作品後,選出個人心目中前十名作品,再交由秘書處整合,依第一名得分10分、第二名得分9分….第十名得分1分之方式統計。第二次會議時,就初選結果進行實質討論,並得出入圍作品。第三次會議時,再從入圍作品中,評選出得獎者。
第二次評審會議
新聞採訪報導獎
初選結果,前十二件作品有:<烏龍運動測速器和固定桿感應式線圈測速器真相大白>、<揭發秘設鐽震軍火公司系列報導>、<台灣器官捐贈與移植的困境與出路>、<消失的糧食>、<要命!重症腸病毒,七成看錯科>、<超推薦 百大良醫系列報導>、<台灣外來種>、<大發糧財>、<人與土地的故事系列報導>、<不確定的年代──台商大遷移系列報導>、<2008健康城市大調查,哪個城市119最會救人>、<黨產追緝令專題報導>。
首先,評審就揭弊式的報導作品進行討論。關於中國時報鐽震案的作品,有評審認為此一作品乍看之下是很重要的揭弊報導,但後續報導未能明確指出弊端之所在,一說是主政者洗錢管道,後發現是民間與軍方合作為突破外交困境的白手套,兩者天差地別、自相矛盾.
也有評審認為「真實是新聞最基本的價值,可惜達震案在這點上做得不好。此系列第一篇的報導很明顯是見獵心喜,這麼重大案件的指控,應查證而未查證,連平衡報導都未做就匆促推出」。不過此作品「雖然產出結果是粗糙的,但在主事者當政時做此揭弊,仍有其價值、社會影響力,反映出媒體人應有的反骨」。
同樣屬揭弊式的報導還有<烏龍運動測速器和固定桿感應式線圈測速器真相大白>、<台灣器官捐贈與移植的困境與出路>兩件,評審認為前者雖然最後迫使警政署全面停用不當的測速器,捍衛消費者權益,但其新聞難度並不高。而後者雖然指出有醫生介入,但是缺乏關鍵證據,僅報導有大陸醫生違反兩岸關係條例中關於大陸醫事人員的規定,對於台灣醫界如何介入完全沒有著墨。有評審嘆道雖然很肯定上述三件作品的揭弊精神,但是對其未能擊中弊案核心感到可惜,而無法決定誰能勝出入圍。
有評審認為新聞寫作也是評審的重點,鐽震案的報導用語太過主觀、夾敘夾義。同樣的寫作問題也發生在苦勞網的<人與土地的故事系列報導>,評審表示此一作品較像報導文學。
討論至此,評審們暫不處理陷入膠著的三件揭弊式作品,開始討論本屆卓新獎首次開放參賽的專業新聞網站作品,特別是唯一進入前面排名的苦勞網的報導.
有評審提出其評審重點有三:首要是新聞主題有沒有意義,其次是材料的鋪陳,再者是文字。他認為苦勞網的作品反映了公民新聞的浪潮,當主流媒體都離開新聞現場,苦勞網的記者願意跟大家守在一起,其新聞類型與精神都很值得鼓勵。
但是有評審認為苦勞網的報導雖然讓人驚豔,但是其理念的實踐是行動新聞,與傳統冷眼旁觀的新聞學相違背,建議可以創設一類新媒體或新理念的新聞獎項,讓大家百花齊放,走在新聞學或新聞界的前端。對此,有評審特別指出,卓新獎開放網路新聞參賽之後,如果仍用正統的新聞學標準去評審,那網路媒體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入圍或得獎。
另一位評審則認為,不管是行動式的或客觀中立式的新聞理念,都可以並存於傳統或新媒體新聞裡,以揭弊式的報導為例,這類報導一向都是鼓勵挑戰權威,其他的新聞作品裡也有類似苦勞網的精神。因此,評判傳統新聞與新媒體新聞的標準,除了在於新聞主題是否有意義,報導難度也是需要被考慮的。
評審表示「公民新聞要取得閱聽者的信任,要有觀察、有評述來源。不管是公民記者或傳統記者,在寫作方法或處理新聞的方式不一定要南轅北轍。如果報導難度夠,或發現很值得挖掘的新聞題材、傳遞很好的觀念,即使是較弱勢的公民新聞,評審仍會予以肯定。」
這時,有評審特別提出國語日報的「童年、文化、台灣情」報導,認為此作品與苦勞網的報導一樣,雖不如主流媒體機構可以動員大批人力資源,但其作品溫馨、小而美,新聞點抓得很好,表現得淋漓盡致。
與這類作品相較,在光譜的另一端的是商業類型的報導。有評審認為這類報導容易犯一個問題叫做「啦啦隊」,就是文章精緻、製作龐大,耗費時間人力、品質優異,但是本質就是一個加油隊伍。即便有一個跨海越洋、難度很高的當面採訪,也沒有去挑戰對方任何一個問題。其他評審對此觀察頗為認同,並且發現大家有志一同在初選時皆未選擇這一類作品。
接著,評審們繼續討論商業周刊的百大良醫報導。有評審認為此作品難度較高、
內容紮實且製作精良,與其他醫療新聞報導包括康健雜誌的<哪個城市119最會救人>、聯合報<不要當維他命的冤大頭><重症腸病毒>相較,難度最高。
但有評審對此作品的良醫標準提出質疑,並指出現在的醫療新聞中,醫事人員公關運作的鑿釜很深,其曝光度與藥廠的利益有很大的關係,況且醫生已是社會的菁英,位居金字塔的頂端,不需要媒體再去推銷。
另一位評審則推薦天下雜誌的<消失的糧食>,認為此作品的資料相當紮實,指出問題的成因、未來的希望與機會。與同議題的遠見雜誌<大發糧財>報導相較,後者比較屬於「啦啦隊」報導,看完之後會覺得大家應該都去種田,對於農村的問題沒有著墨。前者則把農地開放蓋農舍的政策前因後果耙梳清楚,並且指出農村可能的機會在哪,及這些機會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另一位評審也認為,兩件作品相較,遠見雜誌的文字較弱,較多資料的堆砌。
此時有評審對天下雜誌作品所報導的案例提出疑問,詢問此作品是否與農委會合作。本會執行長對此說明:報名者所填寫的主題說明表中有一欄為「是否接受其他單位之邀請或贊助採訪經費?」,由報名者誠實申報,不過接受經費贊助並不表示報導一定會有偏頗。今年報獎作品中未有接受其他單位贊助經費者。
此外,也有評審認為雜誌所報獎的作品慣於處理大問題,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找很多資料、拍漂亮的照片,文字表達也很好,但卻看不出新聞功力。這類作品企圖描繪一個大圖像,但又說不清楚,雖然提供讀者知識,但對現實沒有刺痛感,沒有立即的影響力。反觀聯合報本屆幾件參賽作品非常實際,在報紙這麼弱勢的時候,這些報導產生立即的效果,是現在大眾媒體急需發揮的功能。
在大題目中,這位評審反而比較推薦經濟日報的<全民瘋造林>及經典雜誌的<台灣外來種>,他認為後者的圖文報導清楚而深入。此外商業周刊的<名駒遇到狼>,把很難瞭解的新聞內幕調查得很清楚,有追查採訪,而不是用很多資料及概念寫大文章.
接著有評審極力推薦商業周刊的<中國變了,台商大逃亡>(原置於國際新聞報導獎,審度其屬性後,改歸類新聞採訪報導獎),認為本報導最早抓到這個大變化,直指核心、擴大深入報導。比經濟日報的<不確定的年代-台商大遷移系列報導>早一個月,而且這個現象還在發酵,對兩岸經濟影響很大。
冗長討論至此,入圍作品仍然難產,召集人建議採取第一輪投票表決,唯一通過半數者是聯合報的測速器系列報導。由於看法相當分歧,評審們最後同意先把作品依性質做分類,取該類別中較優秀的作品入圍。
在確定決策邏輯後,評審們決議:在環境生態方面,選擇經典雜誌<台灣外來種>入圍;基於鼓勵網路新聞,苦勞網<人與土地的故事>入圍;在農業政策方面,由天下雜誌<消失的糧食>入圍;財經類則以商業周刊<台商大逃亡>在質量及影響力上取勝,晉級入圍。
國際新聞報導獎
評審初選結果,前五名作品為<東帝汶,重建中的島國>、<全球飆機場>、<不可思議的印度>、<在日出與日落之間—日本專題>、<黃金走廊>。
評審們先大體討論評審時的感想,有評審提出評審時的難題,即雜誌與報紙的報導篇幅及深度很難評比,報紙因為受限於字數、版面,很難與雜誌匹敵。
另一位評審回應,雖然兩者在表達方式及寫作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報導的價值,特別是能否掌握變化的現象。例如中國時報的日本專題就頗為突出,其篇幅及深度雖不如雜誌,但是每一篇報導都有新角度而且很紮實。另一位評審亦表贊同,報紙報導國際新聞時有其先天的限制,必須立即找到問題點,跟雜誌所做的國家報導很不一樣。報紙雖然篇幅字數很少,顯得比較破碎,但是難度高很多。中國時報此件作品能看到斯時斯地該國的總體面貌。
此外,聯合報的韓國報導<李明博時代首爾現場觀察>亦有此功力,但此報導比較吃虧的是李明博後來的狀況很慘,不足以作為馬英九的鏡子,是時間點上的問題。
但也有評審持不同意見,認為兩大報的日本及韓國報導都很簡陋,不夠深入,甚至沒有什麼新發現。有評審替雜誌作品講話,認為有兩件相當突出,一是天下雜誌的<不可思議的印度>,是在國際新聞一片「啦啦隊」報導中能夠突顯批判性的。另一件遠見雜誌的<全球飆機場>,作品很有創意、角度新穎,呈現不同的經濟實體概念,並且抓到一個新趨勢。
最後,評審決定讓初選排名前五名作品入圍,但同時認為這五件作品各有優劣,未有特別突出者,在決選會議時勢必需要更深入的討論。
新聞評論獎
評審初選結果,名列前茅之作品有<推動本土性的稅改與EITC>、<統一不是北京的好選項>、<從『踢碳抗暖化』觀點評析當前政策與趨勢>、<別讓國會變成怪獸:立院監督十議>、<政黨可以輪替,制度、是非與價值必須堅持>等。
首先,有評審特別肯定聯合報的<立院監督十議>,該作品雖然不是大塊文章,「但每一拳都打得有感覺,有特別的角度,文筆跟邏輯結構都很好」。有評審呼應此一作品確實有刺到立院的痛點。
另一位評審則特別喜歡聯合報的<統一不是北京的好選項>,認為要論文筆、論雄辯、論新時代定位、論跟中國講話講得清清楚楚,該作品作者黃年是第一人選。特別的是,其論點還是二十年前的革新保台立場,這幾年台灣經過天翻地覆,他再回老主張,而那個老主張已經變成新主張。雖然其觀點大家不見得同意,但是要與其辯論需要花很大的力氣。
這時,有評審提出自己審閱新聞評論獎作品的標準是,不管其觀點是否贊成,而是看作者立了一個論點之後,寫作是否四通八達,前後一貫而無自相矛盾。從這角度來看,<統一不是北京的好選項>確實是雄辯滔滔之作。
接著,有評審表示希望能讓網路作品入圍,新媒體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網路作品會越來越多,雖然本屆參賽作品不夠好、編輯也不夠吸引人,但是基於鼓勵性質,仍希望可以爭取入圍。
這時,評審們開始討論網路作品的寫作問題,有評審認為現在的網路評論很難讀,只是把舊形式的內容放到網路媒介而已。他認為理想的網路語言應該要輕快、明確、點子多,能夠像地雷一樣到處「點火」,更具創意。換言之,網路評論應該「去評論化」。
也有評審認為環境資訊中心的評論,是很有誠意地探討主流媒體不感興趣但卻很重要的議題,並且試圖耙梳背後的問題,只是文字能力稍嫌不足及寫作形式上未能發揮新媒體的優點,不過仍值得入圍鼓勵。
而工商時報的稅改評論,在初選時一致獲得所有評審的最高分,篤定入圍。其餘入圍作品為<統一不是北京的好選項>、<從『踢碳抗暖化』觀點評析當前政策與趨勢>、<別讓國會變成怪獸:立院監督十議>。
第三次評審會議
新聞採訪報導獎
第三次會議要決定得獎名單。會議前,評審們就入圍作品再次詳細審閱。因為入圍作品的好壞在伯仲之間,沒有一件作品好到領先其他作品很多,加以獎項有限,導致性質不同的作品要放在一起比,報紙要跟雜誌競爭、深度報導要跟即時新聞競爭,因此,評審的評審標準也很難統一。而出現有的評審依某角度力挺某作品,另一評審也從不同標準覺得另一作品更好的相持不下狀況。
在新聞採訪報導獎的決選會議上,即形成聯合報的烏龍測速器及商業周刊的台商大逃亡兩件作品的拉鋸。評審們肯定聯合報作品在公眾利益上充分表現出報紙應有的作為及不可取代的功能,同時也肯定商業周刊作品洞燭先機,率先報導此一至今仍持續發酵的現象,且其採訪難度明顯高於前者。
兩件作品相持不下,甚至有評審提出,如果卓新獎設有「兩岸新聞獎」,讓兩件作品都得獎,問題就解決了。最後決定關鍵在於,一位評審提出聯合報此一作品已獲得之前剛揭曉的吳舜文新聞獎,雖然卓新獎並無參賽作品若得其他新聞獎就不給獎的規定,事實上,過去也有作品同時獲得這兩大獎,但評審們仍認為聯合報之作品雖然優秀,但並未突出到兩大獎一致給獎的程度,因此,最後決定由商業周刊之<台商大逃亡>勝出。
國際新聞報導獎
在第二次評審會議時,評審即認為國際新聞報導獎的入圍作品各有優劣,未有特別突出者,是三大獎項中,評審意見最沒有共識的。
首先有評審推薦天下雜誌<不可思議的印度>,認為該作品報導角度非常全面、文筆細膩,輔以較罕見的心靈角度,是國家報導中最優秀的一件。評審們認為,中國時報的日本專題也相當優秀,但在創新性上稍弱一些。
也有評審認為,印度報導雖然細膩完整、深刻動人,但遠見雜誌的<全球飆機場>很清楚地告訴大家關於機場的舊觀念已經在改變中,較有前瞻性、未來性。不過反方意見認為,飆機場雖然新穎,但深度不足、文字能力也弱於天下的印度專題。此外飆機場專題在報導台灣的部分,明顯弱於對其他國家報導,亦未著墨機場與國家權力之關係,是較為可惜的。
評審最後決定由天下雜誌<不可思議的印度>獲獎。
新聞評論獎
本獎項是平面媒體類獎項中,共識最高的,在沒有評審提出不同意見的情況下,評審們一致決定由初選時得分最高的工商時報<推動本土性稅改與EITC>獲獎。
評審建議
評審認為卓新獎以區域作為獎項劃分方式(國內、國際),除了會讓兩岸新聞的歸屬面臨兩難,也容易出現得獎者集中在大媒體機構、大專題的現象。因為好新聞的標準很多,有的是時間搶得好;有的是調查做得好;有的是文筆好。僅以區域作為劃分標準,評審的標準不一,會造成許多遺珠之憾。
建議調整獎項分類邏輯,將目前的國內、國際之分,改為「調查報導獎」(國內、國際、兩岸、地方均可)、「即時新聞獎」(國際、國內、兩岸、地方均可),並考慮增設「特寫獎」以鼓勵非大型議題、人物等寫作方向。
備註:評審建議事項將由卓新獎董事會進行討論,獎勵辦法如有修訂,將一併於第八屆卓越新聞獎獎勵辦法中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