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新活水》雜誌總編輯

民粹主義無疑成為這個時代政治的關鍵字。2016年的川普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造成了西方政治大地震。2017年荷蘭、法國與德國的大選,並未出現讓人擔心的極右派政治人物取得政權,但在幾個國家他們都擴張影響力。今年至今,義大利大選中五星運動的勝利和匈牙利總理的連任,都讓人不能低估民粹主義在歐洲的根深蒂固。

過去幾年的香港政治也面對的屬於他們版本的民粹浪潮:一種排外的本土主義逐漸在青年中取得支持,雖然原因和歐美很不一樣。

民粹主義在全世界興起的原因當然很多,如歐洲傳統政黨體系因為社會變遷而「解凍」,九十年代後的持歐洲整合和朝向新自由主義的改革,外來移民(尤其是來自伊斯蘭社會的移民)的增加,勞動階層在全球化下的工作不穩定,九一一之後的恐怖主義攻擊,以及2008年的金融風暴與其後歐元危機等等,都造成巨大社會不安。

但還有一個重大原因就是社交媒體時代的來臨,一方面讓媒體提供的新聞或資訊越來越碎片化,以致於我們喪失理解全貌的能力,另方面則是創造出各種過濾泡泡和回音室,刻意製造的錯誤資訊更被大量流傳,讓「假新聞」比真新聞更受歡迎。這個「後真相」時代的結果是,我們失去了探求真理的興趣與能力,喪失了對公共生活參與的興趣。接著,民主必然會萎縮,最能操弄情緒的政客會崛起。

也因為社交媒體的時代的網民更習慣情緒性的訴求與直接溝通,他們更不喜歡傳統政治人物與傳統中介組織和政黨,這就成為民粹主義政治人物的溫床。

全世界許多地方是如此,這也是劉細良論述的香港。

(攝影/姚其宏)

還有一點香港與歐美類的部分是,傳統左翼無能回應民眾對於移民不滿的情緒,正是因為左翼無法處理,所以在歐美是工人階級轉移到到民粹主義的支持,而香港是傳統民主派政黨與社運失去意識形態陣地。

問題是怎麼辦?面對民粹主義在香港與世界的盛行,我們不能退卻到犬儒主義。尤其對媒體工作者來說。

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我們信仰民主,是因為我們相信人的理性與反思能力,但民主的前提正在於要培養給予每個公民充分的資訊、培養人思辨能力,與促進公共討論。因此,面對各種破碎資訊或假新聞,我們只能繼續生產更好的內容,並且尋找更多不同的說故事方式,正面迎戰。

本文為2018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香港場之回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