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廖家慧

文化部草擬的《公共媒體法》,有人認為是公視發展的新契機,但也帶出背後諸多待探討的問題(攝影/廖家慧)

2018年是公視二十周年,今年初,文化部展開研擬修正《公共電視法》為《公共媒體法》,規劃將央廣、中央社納入公共媒體版圖。面對這項新的法案,各方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4月28日由媒體改造學社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論壇,邀請各方探討公視20年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展望,提出公廣集團發展之檢討。由資深媒體人藍祖蔚、資深編劇吳洛纓、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前公視總經理馮賢賢與談,現場也來了多位傳播學者、公視董事、NCC委員,還有許多關心公視發展的民眾都發表對公共媒體的期待與想像。

不宜貿然將央廣、中央社、公視送作堆

對於文化部正在草擬的《公共媒體法》,現場參與的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建議與看法,尤其針對央廣、中央社、華視的未來規劃,許多人表示,這幾家媒體的整併將會引發更多問題,且運作效率不彰。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羅世宏表示,公共媒體的擴大要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央廣、中央社的角色也要重新思考與檢討,不宜貿然將它們送作堆。

前公視總經理馮賢賢表示,《公共媒體法》若通過,應有以下幾點堅持:第一、反對政治酬庸介入人力安排,人選必須接受社會嚴格檢驗;第二、不能為了討好既得利益者而做出違反公共利益的承諾,如果把公共媒體綁死在現在架構下,把央廣、中央社、華視都推給公視,卻沒有決心想要創設新的機制,就是白忙一場。

裁汰不適任人員,拒絕政治酬庸

針對整併公共媒體的想法,資深媒體人藍祖蔚贊成整合公共媒體的各種人才,朝向影音合體,唯獨要擔心的是經費和人力問題。特別是當這些媒體合併的時候,必須考慮裁掉多餘人員,然而日前文化部長向中央社員工承諾併入公共媒體絕不會裁員,這個承諾是不妥的,因為不適任、不合格的人員就必須做出工作職掌的調整,或是退休轉業。同時要改變公視內部的稽核機制,裁汰不適任的員工,讓真正想做事的人能夠進入到這個媒體,發揮它的影響力。領頭羊董事長、總經理產生的過程,應該有更完好的機制,讓公共媒體找到真正合適的人選,而非政治任命的考量。

公視董事邱家宜則談到,公視內部員工1/3是有熱情想法的、1/3打混等退休,剩下1/3看主管風向決定作法。其實上述提到的官僚文化等問題,確實都有,但目前狀況看起來還有機會改變;雖然大家看法不同,但邱家宜判斷目前的時機還不錯,文化部要推《公共媒體法》也許是一個新的契機。不過邱家宜也認為確實不需養兵太多,多和外界合作,例如《麻醉風暴》就是由外面的製作公司製作,公視負責品質控管,如此模式也能創造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