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新聲音的出現

賴秀如

今年的卓越新聞獎廣播類首度取消了新聞節目主持人獎,把原來的新聞採訪報導獎,區分出即時新聞獎和專題新聞獎。這樣的調整一方面更強化新聞獎項的專業要求,也讓廣播媒介的即時傳播性更加凸顯。但不論參賽與否,台灣的廣播媒體越來越精簡新聞部門資源,改由少數名嘴演繹時事的趨勢,令人擔心。

和往年相較,今年參賽作品當中,即時新聞獎10件、專題新聞獎23件,雖不能說參選爆炸,但是題材多元、水準整齊又各具特色,是本屆卓越新聞獎廣播類的優點;由於參賽作品水準普遍提昇,評審過程中,審聽時十分享受,到了要決定入圍者時,就不免有遺珠之憾,這是今年評審普遍的感受。

尤其是專題新聞獎的入圍遺珠當中,搭配音樂、照片的「台灣的詔安客」,和採訪台灣各地生態的「台灣好多樣」都具相當水準。討論虐童事件的「疼惜咱的寶貝」和訴說單親爸爸心聲的「單爸的紫荊花祝禱」以及關懷不識字民眾的「我嘸讀冊」也深刻動人。關懷鄉土的「歸巢的漂鳥」和「花蓮心新聞」若能給予更多後製資源,應該也很值得期許。

不過不論是否入圍,整體參賽作品除了題材之外,主要賣點仍多放在記者或主持人聲音甜美耐聽,顯示許多廣播人仍然習於校長兼撞鐘的單兵作戰,缺乏後製技術與編輯能力。這些缺失也凸顯了目前國內廣播新聞資源少,人力少,久而久之就形成大家習焉不察的老問題。

人力缺乏也使得廣播記者經常要東奔西跑,疲於在不同性質的新聞現場收音,難以建立深入了解議題的專業性。主持人也為了找題材,找來賓,還要上陣播報,身兼數職的結果,讓參賽作品經常出現受訪者得回答比採訪者得發問還要精采的現象,甚或是採訪者一路被拉著跑,無法乾淨俐落處理議題,更遑論讓整個節目或新聞起承轉合環環相扣了。

即使在這樣缺乏在職訓練,相關資源又短缺的惡劣環境中,我們還是看到許多優秀廣播人善用廣播媒體的特色,轉弱點為優勢的努力。詐騙集團的受害者、社會上相對弱勢的文盲、中輟生、甚至是極少願意接受訪問的死刑犯,都在今年參賽作品中現聲,顯示優秀廣播人的執著與用心,並且了解到如何用比較不侵犯受訪者的方式得到採訪機會。這正是廣播能夠在電視主控大部分視聽市場的今日,仍然可以昂然屹立的關鍵。廣播新聞人應該利用這個優勢,儘量爭取獨家採訪錄音的機會。

唯一雞蛋挑骨頭的一點是,這些優秀廣播人經常是各種新聞獎項的熟面孔,似乎可以組成「廣播人前段班」的基本成員了。真心期待將來能夠有更多新鮮的聲音出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