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表現 憂喜參半

瞿海源

今天頒發卓新獎,是報喜訊,報新聞界的喜,但是我今天也要報憂,報傳播媒體的憂,我是喜鵲,我也是烏鴉。請大家,尤其是媒體界的朋友,多多包涵我這隻老烏鴉。諸位大約已經注意到我故意把新聞和媒體分開來。卓越新聞獎要獎勵的對象是傑出的新聞報導與製作,雖然新聞報導必須要有媒體做為媒介來傳播,但是整體而言,媒體對新聞專業並不尊重,於是我們在獎勵新聞報導時,還得要對媒體加以批判。諸位新聞工作人員,特別是今天得獎的,是在媒體相當艱難乃至壓迫的狀況下,長期努力用盡力氣工作追求卓越。

先來報喜,今天提交作品參賽者一共有347件,包括卓新基金會今年開始受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委託的兩個獎項的參賽者55件。扣除新增的獎項不算,參賽作品有292件,比上一屆稍稍多了11件。其中平面媒體類參賽作品有162件,為數最多,其次為電視類,有97件,廣播類只有33件,為數最少。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參賽作品42件,新聞學術著作獎13件。從九月一日開始直到今天,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聘請了五組二十六位評審,參與初審從347件作品選出49件入圍,今天上午各組評審又從49件入圍作品選出12最後得獎者。

本來想就所有得獎作品的特質做一點分析,但是各項獎項的最後得主剛剛才揭曉,來不及歸納出什麼。就入圍的作品而言,將近五十件作品,各個作品都各有特色,入圍的理由也各自不同,但是評審最常提到的乃是「深入」「深刻」「關懷社會」「關懷生態」「認真」「用心」。顯然用心深刻關懷是卓越新聞報導的重要條件。各組召集人在感言中,則指出媒體環境不佳,新聞工作人員仍克盡職責,奮力從事,諸位入圍者和得獎者更是值得大家敬佩。

我們非常恭喜十三位卓新獎及曾虛白獎的得主,你們的成就顯示了專業、敬業的工作獲得了肯定。希望諸位得獎者和入圍者繼續努力,引領國內的新聞報導和傳播媒體進入新的境界。

我們也很感謝二十六位評審在將近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辛勞而專注的評選。還有卓新將基金會能幹的工作幹部很有效率地協助完成各階段的評審工作。

報喜報完了,藉這個新聞媒體工作者齊聚一堂的機會來報媒體的憂。在幾位評審小組召集人的感言中,不約而同指出在媒體新聞專業愈來愈不受尊重,人力少資源匱乏。當前媒體整體的環境相當惡劣,電子媒體,不論是無線、有線都各自面臨惡性競爭,平面媒體則在電子媒體和資訊網路壓逼下危機重重,廣播媒體也在夾縫中辛苦掙扎。商業媒體利益掛帥,「新聞專業倫理、公共責任常有悖離的新聞商品化處境」(卓新基金會的源起與使命聲明);公共媒體資源受限於政府,有時又遭到政治脅迫,有志難伸。大眾對新聞媒體的評價普遍不佳,媒體和國會已成為當前民主社會裡最為人詬病的最重要的社會體制,有愈來愈多的知識份子以不看電視不看報為榮為傲,看似自鳴清高,實則對汙濁的媒體相當絕望。雖然整體媒體結構的問題主要還是要政府主導建構新的合理的商業媒體秩序,增強對公共媒體的資援,然而媒體界對新聞專業和新聞倫理的尊重仍然應該是立即而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