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導難度高 每日新聞待加強

關尚仁

即使時至多元媒體的今日,電視新聞夾著影音傳播的特性,跨越年齡與教育程度的限制,成為絕大多數人的主要資訊來源。電視新聞以無所不在、無時不播的形貌,如影隨形的貼附在生活中,日復一日的影響著觀眾對社會的認知、價值觀、意識型態等等,電視新聞的品質不能不重視。卓越新聞獎的目的,在於評選出品質優良、足為典範之報導,激勵其製作人員,使能在專業上能有所精進,成為追求卓越的優秀新聞人員。

今年首次辦理調查報導獎項,在新聞媒介組織資源日益緊縮之際,記者投入這種較一般新聞報導更為耗時、費力,也更講究專業能力、法律素養與新聞道德的特殊類型﹔卓新獎增設調查報導的意義與用心,自是不言可喻。遺憾的是許多參賽作品仍為專題報導的屬性,缺乏對主題事件其不欲人知的真相,進行深入調查、揭露真相的特殊性格﹔尤其要能透過攝影機及低調、或化身、或旁敲側擊的採訪,創造出電視新聞目擊現場的表現形式更是大不易。難能可貴者在於有極少數參賽作品能掌握這個調查報導的特性,而且是歷經長期的資料與証據蒐集,也完成查証的工作,其製作所耗費之心血、專業能力與作品品質,得到本組全體評審人員的肯認,成為電視新聞調查報導的標竿。

一如往年,國際新聞報導主要以跨洋過海在外國進行專題式、計畫性的採訪報導為主﹔此類參賽作品由於事前資料準備充分,多半都能呈現出可圈可點的專業水準。但在面對國際突發事件,尤其如紐西蘭基督城大地震、日本地震與大海嘯等世紀災難,記者在缺乏資訊、交通困難、資源受限等種種不利的環境與條件下,要能在第一時間深入災區進行報導,還要克服萬難將訊息儘快傳回,如果同時還能具備一定的水準品質,比起前述資源條件較有利的計畫性採訪報導,理當赢得較大的勝出機會。即使國際重大災難報導, 作品品質水準欠佳,報導未能入圍或得獎,但新聞記者奮不顧身、冒險涉難所展現的專業與敬業,依舊赢得評審人員高度的稱許。

專題報導類的參賽作品數量,更是一如往年拔得頭籌。或許是反應台灣社會的多元性與問題的多面向,報導主題方向涵蓋廣泛,更是反應記者的企圖心﹔而切入角度、内容掌握與探討深度,也多能展現出記者的專業能力與用心。值得高興的是,在同一的評選水準下,若干令人讚賞的專題報導作品,是來自資源有限的電視台,記者各方面的表現在在証明,新聞專業並不僅止於知能,態度與用心更是專業的核心。

即時新聞在時效性上考驗電視新聞從業人員,而近代SNG由運用,更把時間壓力推到至極。記者除了要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要能從有限的資訊,拼凑事件的全貌,更要能從目擊的表像,透視背後的真相。没有足夠的能力與經驗,充其量祗是看圖說故事,重覆畫面上的人人都看得到的訊息,因此降低了電視媒介的時效性優勢。但仍能從有限的參賽作品中,觀察到一個好現象,就是在察覺重大新聞時,許多電視台能立即投入人力,以團隊採訪方式,力圖在最短時間内)作出最完整與最有深度的報導﹔就面對新聞時效壓力而言,這是兼顧表象與全貌的不二法門。

各類新聞報導經過編輯組裝,構成不同時段的每日新聞。每日新聞就是電視台新聞部門的專業程度、組織文化、作業效率的整合﹔更是新聞從業人員勞心勞力,所產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社會大眾對電視臺的認知、形象、品味均源自每日新聞。最令人遺憾不僅在於參賽作品年年有限,更因為獨家濫用、標題失真、訪問演示、字幕錯誤等小錯不斷﹔又因新聞價值的偏差,造成娛樂化、市場化、從衆化的取向,導致各條新聞編排失誤,缺乏價值的新聞佔據著重要位置、重大新聞各台相近神似、無聊至極之垃圾新聞更比比皆是﹔每日新聞的品質實在須要加強。尚幸,仍有極少數參賽作品能依時段有所定位,能本著專業原則有所堅持,以平實的手法製播出良質的新聞報導。

卓越新聞獎已經邁入第十屆,各類獎項不斷逐年增加,激勵新聞事業與從業人員追求卓越的良苦用心,早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更從參賽作品數量不斷成長,也反應新聞事業與從業人員對卓越新聞獎的重視。期盼「追求卓越」不袛是口號,更是所有新聞從業人員的行動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