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新聞再展海鷗身手
盧治楚
數位匯流時代持續發展,不同類別傳播媒體界線日形模糊。交叉經營與集團化,在在使得紙面傳媒、廣電傳媒及網路傳媒相互既競爭又合作,成為今日全球和台灣傳媒生態的最大現實。
現實雖如此,作為單一類別的無線電廣播( radio broadcasting ),從1920年代演進至今,依然具備其獨特的生存優勢。廣播以無線電傳播聲音,供公眾直接收聽;其經營模式最為單純,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資源尤稱節約。
就新聞功能而言,廣播的速度最快,時效最強;隨時隨地收聽廣播新聞,不受公用電源中斷的影響;對於收聽者無教育程度或識字多寡的限制,聽眾階層最普及;又因單一感官的運用,聽眾尚可兼顧其他行為或閱讀書報。
儘管擁有這些優點,台灣廣播新聞相對於電視新聞或網路新聞,其發展是比較坎坷的。例如:主要新聞專業頻道被排擠到收訊品質較差的AM波段;加上目前多數載具只能收聽FM,使得廣播新聞的播送功效仍面對眾多有形無形的障礙。
在內容方面,政府自1990年代開放廣電傳媒的申設後,廣播頻道大量增加,絕大多數新興的電台,卻是以播送流行音樂為主軸,新聞時段僅聊備一格,這是主管機關和廣播同業需要深加檢討與積極改善的課題。
第十屆卓越新聞獎參賽的作品,即時新聞僅11項;量既不多亦乏突出的作品。專題新聞參賽作品共44項,與往年相較,則顯得多樣且豐富;除常見的民生、環保、天災話題外,本屆增添了社區文化、都市更新、陸生陸客來台、安寧醫護、原民照顧及環境美化等緊扣社會脈動的嶄新議題。專題新聞的採訪深度、報導技巧與製播水準,都在同步提升,令人欣喜。
廣播界前輩也是著名作家的王鼎鈞先生,多年前曾以「傳播事業中的海鷗」為題,發表專文期勉廣播同業追求完美:要飛翔得更快,重視新聞節目;更遠,豐富節目的知識性;更高,全神貫注,精益求精。
今天我們期待廣播記者要能博腦佛心,對新聞事件要能精準判讀,報導角度力求周延完整,語言表情豐富而適當;相信這和王先生所講的道理是相通的。
且讓生活在台灣甚至全球的華語聽眾都拭目以待,看到從事廣播新聞志業的朋友們重整鵬翼,振飛沖天,成為匯流時代傳媒同業中眾相企羨的海鷗,而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