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變中尋找新聞的定義與價值
翁秀琪
卓越新聞獎十歲了。
這十年來,台灣的新聞媒體環境產生天翻地覆的巨變。文人辦報的時代早已遠颺、走入歷史。如今,許多生意人擁有媒體,他們看待媒體的方法不一樣了,對於媒體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也有了完全不同的詮釋。攸關新聞自由及言論多元化的旺中案,近日更引發國人高度的關注。新聞工作者要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中,維持對專業的堅持,做出品質優異的新聞內容,真是談何容易。許多想要堅持理想的新聞人,因而被逼得離開他們熟悉的戰場,但也有選擇留下,繼續在可能的夾縫中為新聞專業留下一點香火。
這十年來,傳播新科技所帶來的媒體進用門檻的降低,也給新聞媒體生態帶來另一種衝擊。 更多的公民記者投入新聞報導工作的行列,也有不少基於各種原因離開主流媒體的專業記者轉戰網路。
全世界的新聞媒體都在問的問題是:新聞媒體的下一步是什麼?合宜的營運模式在哪裡?但是迄今沒有人敢說他已經找到令所有人滿意的答案。
除了上述結構和營運的問題外,另一個問題是傳統新聞文類在公民新聞數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所遭遇的衝擊與挑戰。我們就以本次卓新獎平面類新聞的初選會議為例,評審委員們花了許多時間在討論以下的問題:
* 卓越新聞獎平面類獎項中所謂的即時新聞、國際新聞、專題新聞、調查報導(本年度新增獎項),及新聞評論之定義為何?有需要給明確的定義嗎? 如果不給明確定義,基金會該如何收件? 評審的標準又該如何設定?
* 新聞評論和調查報導需要考量作品的字數嗎? 例如如果新聞評論寫了一萬字,並附上調查的各種表格,這樣的作品還可以稱為新聞評論嗎? 又如果,調查的過程符合摽查報導的要求,但是報導的字數不到一千字,且新聞報導後是否產生具體的影響力無法證明,這樣的報導可以稱為調查報導嗎?調查報導的明確定義是什麼?
* 如果有公民記者選擇了主流媒體不願意報導的議題,迄而不捨地到現場留下描述性的紀錄,這樣的紀錄累積下來以後,可以稱為調查報導或專題報導嗎?
對於上述與文類相關的問題以及更多無法在此呈現的問題,評審們的辯論非常激烈,有時甚至必須動用到表決。此一現象,代表未來基金會的董事們及評審們所面臨的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報導環境與文類,對於上述的問題也有必要詳加處理。
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對於這些在越來越困難環境中仍能堅持新聞工作崗位的專業記者和公民記者們,以及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入圍或得獎的朋友們,還是要獻上最衷心的祝福和最崇高的敬意。 恭喜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