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成員:
劉幼琍 /政大廣電系教授 (電視組召集人)
高人傑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資深副總經理 台大新研所兼任講師
曾國峰 /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春富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主任
鍾起惠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蕭蘋 /中山大學傳管所教授
蔡崇隆 /中正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專案計畫教師
四次分組評審會議日期與地點:
第一次會議: 2012年9月5日 / 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二次會議: 2012年10月19日 / 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三次會議: 2012年10月25日 / 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四次會議: 2012年11月23日 / 誠品信義店
第四次會議紀錄
Part 1.
首先討論即時新聞。在四件入圍作品中,評審經過稍微討論,然後就進行投票(一人一票),結果「馬祖博前途」得2票、「STOP夜市」得3票,有一位老師支持器捐,認為該作品各個觀點都有觸及,處理得不錯,但有評審認為該作品呈現手法較為刺激,偏向商業考量。經過再次討論與相互說服,召集人劉老師請大家再次表態。結果「夜市篇」以4票比2票勝過「博弈」,器捐則是1票。由中天的「Stop ! 夜市」得獎。
Part 2.
接下來討論國際新聞。評審普遍認為本次作品水準都不錯,討論難度較高。水庫篇、歐債風雲、歐債啟示錄都有評審推薦。但最後討論逐漸變成兩件歐債議題相關作品的大對決。
有評審對「歐債啟示錄」由個人生命故事切入的生動手法表示肯定,認為把不討好的財經議題做到讓觀眾能接受,相當不容易,此見解立刻獲得數位評審贊同。但也有評審認為,歐債啟示錄故事性雖強,卻沒有「歐債風雲」來得宏觀,能討論結構性的問題。一位評審附和此論點,認為「歐債啟示錄」故事性的表現方式在任何議題上都可以使用,手法上並無特色。這一派評審認為,國際新聞獎應鼓勵有台灣在地觀點的作品,而相較於「歐債啟示錄」,「歐債風雲」的表現相對穩重,有數據、有理性、有感性,雖然「歐債啟示錄」看似容易打動觀眾,但卻沒做到國際新聞應有的宏觀性,以及觀點的提供。「歐債啟示錄」基本上並不是在處理財經新聞,而是在處理財經現象背後人民受到傷害的故事。
另一件被討論的作品是「Sami的傷口—反Alta水庫事件」。有評審認為該作品以紀錄片的手法凸顯當地原住民的困境,可以反照回台灣原住民自身的處境。也有評審希望特別鼓勵原住民的優秀作品。但也有評審覺得美中不足,指出如果能與台灣本地的連結性再強一點,就會是非常優秀的作品。評審也指出「絆長路」、「熔爐」這兩件都將事件整理得很好,但在台灣觀點上比較不突出。
討論後進行投票,結果「Sami的傷口」得1票,「歐債啟示錄」得2票,「歐債風雲」3票,劉幼琍召集人因為眷屬任職於中央社,所以只要遇到有中央社參賽的部份都自請迴避不參加討論及投票。由於票數都未過半。所以評審決定先討論其他獎項,最後再來決定國際新聞得主。
再度回來討論時,由於三件作品中兩件歐債的作品較佔上風,所以一位評審決定將原先投給「Sami的傷口」的一票改投以微觀手法表現精采的「歐債啟示錄」,讓這件作品與另一件以宏觀視野見長的「歐債風雲」得票數變成3比3的勢均力敵狀態。這時支持「歐債風雲」的評審力陳,「歐債啟示錄」把歐債的衝擊以在每個國家找一個年輕人做代表的方法來呈現,其實是很弱的,把這麼大的議題被微觀成用一個個人的故事來代表,限縮了觀眾的視野,難道歐債對老年人沒有影響嗎?支持「歐債啟示錄」的評審指出,這件作品雖然有不夠宏觀的缺點,但微觀也有他的價值,例如紀錄片就經常是由小見大的。一位評審提醒,對於故事性的表達方式必須注意到一點,由於在個案選擇上製作單位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很容易可以先有觀點再選擇合適的個案,跟一般對新聞的想法不盡相同。
由於兩造意見還是僵持不下,召集人建議先討論每日新聞後再回來。
在最後一輪的討論中,強調問題結構面的「歐債風雲」逐漸取得上風,在相互說服過程中,原本傾向「歐債啟示錄」的三票中,有兩票決定改投「歐債風雲」,結果中央社的「歐債風雲」以5票,對「歐債啟示錄」(中天)的1票,獲得國際新聞獎。
Part 3.
第三項是每日新聞。有評審認為此次公共電視晚間新聞自選那一集非常好,在關照中南部觀眾及國際或教科文新聞上面整體搭配完整平均。但有評審主張應以指定的那一集來比較,立足點較平等。這時,一位評審推薦壹電視的「國際下午茶」,認為這節新聞能做到讓觀眾覺得好看,不論在內容編排、鏡面的安排設計上都很用心,又穿插軟性的新聞英語教學單元,另一位評審支持此看法,他指出每日新聞大家編排的邏輯都很接近,國際下午茶的呈現不同於一般新聞台,頗有新意,觀眾接受度高。多位評審都對公視新聞表示肯定,不過一位評審強調,公視的表現雖然平穩,但這些年來並沒有什麼進步,編排也比較制式,不如「十點不一樣」、「國際下午茶」來得活潑。初步投票結果,3票支持「公視晚間新聞」,2票支持「十點不一樣」,2票支持「國際下午茶」,票數都未過半。
於是大家重啟討論:
有一位評審指出,如果比較「十點不一樣」跟「國際下午茶」,他會認為,TVBS作為商業電視台的領頭羊,業務與廣告都相對穩定,收視群固定,已是主流新聞頻道,但這次表現並未能讓人眼睛一亮。因為初步投票結果沒有任何一件得票超過半數,所以定先擱置,稍後討論。
再回來討論之後,一位評審經過考慮,決定把原先投給「十點不一樣」的票改投「國際下午茶」,但結果又讓「國際下午茶」及「公視晚間新聞」變成3比3平手。最後一輪討論後,有一位評審決定把給公視的票,改投「國際下午茶」,所以讓「國際下午茶」以4票對「公視新聞的」2票及「十點不一樣」的1票,成為最後贏家。
Part 4.
接下來進行專題新聞獎的討論。在入圍五件作品中,一位評審率先表態支持「馬祖博奕」系列報導,他認為這件跟「搶水風雲」是他比較喜歡的作品,因為只能選一個,所以他選「馬祖博奕」,因為它處理得最完整。一位評審最支持「呼吸的風險PM2.5」,認為這件作品把一個不顯眼的公衛議題發掘出來,加以深入的報導,非常符合專題新聞的屬性。另一位評審表示附和此一看法。第四位評審則決定加入支持「馬祖博奕」,讓局面開始呈現二比二的拉鋸。不過另一位評審的發言又把戰線拉長,表示,雖然「馬祖博奕」跟「呼吸的風險」都不錯,但就觀眾的角度,大家會比較喜歡看「馬祖博奕」,這件作品把正、反,甚至外地人的各種多元意見都照顧到了,但他還是最想給「百年民與國」。另一位委員接著也表示了對「百年民與國」跟「馬祖博奕」這兩件作品的支持。
經過一輪討論,評審們決定先進行投票,結果原本支持「百年民與國」的兩位評審決定把票投給「馬祖博奕」,讓這件作品共得5票,「呼吸的風險」2票。結果由「馬祖博奕」勝出。一位評審補充說,「百年民與國」做得也很好,但在文類上是紀錄片,如果有紀錄片獎項,一定會支持給這件。他還建議,卓新獎未來應該增設新聞記錄片獎項,因為像國際新聞「Sami的傷口」,及「百年民與國」這些優秀作品,基本上都是紀錄片。此一建議當場獲得其他評審的熱烈響應。一位評審並建議,未來卓新獎邀請評審時,在學界部分不必侷限於傳播相關科系,而可以廣邀人文社會科學各界學者。
Part 5.
最後進行調查報導獎。本獎項入圍的兩件作品中,評審一致認為,民視的「核電系列」明顯勝過中天的「消失的爐碴」,7票一致同意給獎民視。評審認為,這件作品有真正進行調查,觸及的面向也周延完整,採訪深入,整體作品相當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