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成員:
彭家發/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平面組召集人)
林淇瀁/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胡光夏/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淑娟/台大新聞所兼任講師
王毓莉/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所長
三次分組評審會議日期與地點:
第一次會議:民國101年9月5號/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會議廳
第二次會議:民國101年10月18號/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三次會議:民國101年11月23號/誠品書店信義店二樓
第一次評審會議
評分原則如下:
每件作品皆須給分,評分方式為1至10分(10分為最高分),以得分7分為進入複審之分數,進入複審作品數量的比例不超過件數的1/4,並提前寄回秘書處統計,以利複審討論。
第二次評審會議
第一階段第一次評分:依第一次評審大會討論的評分原則,各類別積分前四分之一作品如下(同分增額):
即時新聞獎:
新聞評論獎:
調查報導獎:
專題新聞獎:
國際新聞獎:
第二次會議正式討論前,七位評審於上列作品全數閱覽後進行第一階段第二次評分,這次評分方式經評審討論後,改採序位法,每位評審對每個獎項依優劣順序給予名次,但從1-5名各給1-5分以後(排序第一名給一,第二名給二,以此類推),第6名起到最後一名全部給6,以免任一位評審影響最後結果,並於第二次會議對排序前三至五名作品進行討論是否給予入圍,若評審認為有遺珠之作也可提出討論。
在即時新聞獎的類別裡,評審首先對報名即時新聞類別的作品有所討論,評審認為此次參賽作品大多以專題甚至是調查採訪的角度來處理新聞,似乎不太符合即時新聞的概念和定義,因此,評審們希望對體例問題先取得共識。
評審認為,因為卓新獎並未針對媒體載具來區分獎項,因此很難於同一基準上針對內容來區別報導深度,不過,很多新聞內容是已經被準備好的,但能不能扣連當下發生的事件去報導,發揮資料庫的功能,將即時新聞以專題的方式呈現,這得視功力而定,因此,對即時的判斷要求之一是和時事有沒有關聯,例如「揭開美味陷阱」就是以美牛議題為起點發想,扣連即時和專題的報導。「南山神木大浩劫」也是以即時新聞為始點然後去追蹤的新聞,值得推薦。若就即時新聞的影響性和引發的效益,「福建置入中時 陸官員:發票來了 錢就匯過去」也很值得推薦,此新聞事件在新聞界和傳播界裡都很重要。
也有評審認為印刷媒體應該跟網路媒體分開來評比,另以即時新聞(突發新聞)來說,評審也考慮到報紙和雜誌屬性、作業生產方式不同也有不同定義,不過若就卓新獎的定義,評審認為英文對「PURE NEWS」的指涉較符合給獎文類。
另外,評審對「割稻機難求.老農吞藥;風雨無情.不老割稻班有義」這件作品有較多的討論。有評審對於採訪過程裡的新聞倫理提出疑問,該評審認為在家屬拒絕接受採訪的情況下,記者卻還跟著警察進去取得採訪內容,是否讓家屬充分了解採訪用意?但接下來評審們又針對隱性採訪的不可避免性,以及記者在現場是否進行自我揭露等面向,討論新聞採訪的手段與倫理份際。但基本上對作品的成就給予肯定。
「烏坎自由選舉之路」是一個標準的即時作品,可是作品只觸及表面,雖然報導面向廣,但是在報導裡有很多問題可以展開更深入地來談,帶讀者更進入事件裡,但「烏坎自由選舉之路」卻沒有,只在表象打轉,很可惜。
討論過後,評審考量即時類別參賽作品多,因此取五名入圍,分別為:
新聞評論獎
在新聞評論獎項裡,由於第一階段第二次評分排序上,評審共識較高,唯獨「證所稅要走大路」以及「證所稅系列」為同一主題作品引起評審討論,欲取其一入圍,評審認為「證所稅要走大路」以較軟調的方式來寫社論,解構過往社論論理的印象,而且通篇觀點相較於「證所稅系列」較為一致,因此入圍。
『「社會正義與寒蟬效應」系列評論』文字簡短有力,跳脫社論框架,命題設定準確;而「治國之本在熱情而不在數字」,通篇觀點統一,雖題目為「治國之本在熱情而不在數字」,可是內文卻舉了大量的數字舉證,用數字反駁數字,在概念上有力、點題又環環相相扣,獲得評審青睞。
由於新聞評論參賽總件數較少,評審斟酌比例後,取積分前三件作品入圍,分別是:
專題新聞獎
評審首先就積分接近的「《最後島嶼》-台灣防衛戰1950-1955」和「泡太兇,礁溪溫泉變冷了」兩件作品討論。作品「泡太兇,礁溪溫泉變冷了」,以專題呈現地方觀點實屬不易,但也因此限縮了作品觀點,有些可惜;「《最後島嶼》-台灣防衛戰1950-1955」評審認為此作品觀點不夠廣,參賽專題類別有些不足,若能加強其他國防相關面向可以加深報導的複雜性。但也有評審認為此報導呈現可看性,議題稀有,有其價值,而且文字緊湊好看,因此入圍。
評審認為「呼吸的風險PM2.5」,以呼吸為出發點報導查證,角度特別,但內容偏向解釋性報導,太依賴訪談,缺少專題報導在組織上該考慮的面向和深度是可惜之處;「南北差距擴大中」報導中資料非常完整,但可讀性相對弱,不過也有評審認為資料完整為其優點。
「馬祖,博弈中」專題系列報導把議題拉到較大的面向來談,不只是限於島內的觀點,而觀點上也不同以往以道德為主要論點核心地談博弈在馬祖的問題,而且把當地的文化放在這個事件的脈絡裡討論,是很貼近的報導方式
「民國120年」的寫作觀點特殊,以試想未來的方式來寫專題報導,來描寫將來可能面臨的問題,於寫作上是一種新的嘗試,引起多位評審注意,認為值得鼓勵。
一番討論後,評審於積分前八高分作品再重新投票選其中五件作品入圍,
調查報導獎
在調查報導類別裡,評審除了將焦點著重於以及內文和主題是否緊密扣連外,事件、資料、數據、訪談陳述是否來自於「調查」,走出辦公室,更是討論的核心,而不應淪為感想和解釋。
「你所不知道的環境中國」從產業到日常生活,面向很廣,採訪難度高,值得推薦。另外雖然「揭開 央行賺錢的神話」沒入圍,但在此作品裡,嘗試解構一般對於獲利的想法,不只看到問題,而更深入去追蹤問題背後的原因,為難得之處,但也有評審認為觀點立論強度不夠,為可惜之處。
「國境邊陲:蘭嶼核廢料貯存場檢整問題系列」這系列在蘭嶼相關報導裡是最好的,走入現場、報導完整,為問題拿出實證。「獨家追蹤調查:一塊牛排背後的秘密」雖然不是新的題目和角度,但是活用「調查」的概念進行追蹤、細心爬梳,值得推薦。
一輪討論後,調查報導入圍作品如下:
國際新聞獎
「2012大國風雲-俄羅斯大選」報導全面,所有有關俄羅斯大選的資訊都看得到,而且寫作方式淺顯易懂,訪問對象遍及各年齡層、官員、都市、鄉村,故事性極高同時又具有現場感,同時也是即時新聞的典範,看得出前置工作準備充足。「緬甸民主之路」雖即時報導緬甸國會補選,積極、快速進入現場實屬不易,但相對之下礙於發表媒體屬性,未能更為全面深入報導,為可惜之處。「世界反過來&誰能走出中國」命題有趣,從「誰能走出中國」來回答「誰能不依賴中國」的問題,是觀點上具有創見的作品,因此,討論過後,國際新聞入圍的作品如下:
評審們也討論了第三次評分方式將比照第二次評分方式,評審給與入圍作品排序(第一名給一、第二名給二,以次類推),並提前統計以利決審討論。
第三次決選會議
因在第三次的決選會議之前,就已統計出積分並寄回給評審參考,於各獎項評審共識很高,討論上沒有太多爭議。
調查報導獎
「獨家追蹤調查:一塊牛排背後的秘密」爬梳細心、抽絲剝繭,活用調查報導的精神和方法,而獲得評審一致青睞。
國際新聞報導獎
「2012大國風雲-俄羅斯大選」以極具故事性和現場感的方式完成這篇報導,讓一般對俄羅斯陌生的讀者也可以輕易快速地進入事件,另一方面,報導呈現記者本身對俄羅斯大選選情動態且快速的掌握,是少見的國際新聞即時報導佳作,因而得獎。
新聞評論獎
在『「社會正義與寒蟬效應」系列評論』裡,評審肯定作者於短稿上精采的寫作功力,但在這系列中,呈現方式比較是整理事件論述然後用記者的方式和筆表達,站在「社論」的基礎上,評審建議作者個人下評論的看法可以再更深刻些。而「治國之本在熱情而不在數字」用數字及證據來呈現論點是台灣目前少數脫離情感語言的評論,在數字、證據的基礎上,我們又可以檢視、論證他的觀點和基礎,具說服力,因而得獎。
專題新聞獎
評審於決選時共識頗高,「消失的醫生」從事件的現狀描述到數字、法律,以至於個人微觀的心聲控訴,訪問紮實、行文嚴謹、立論有據,脫穎而出。
即時新聞獎
「割稻機難求.老農吞藥;風雨無情.不老割稻班有義」這件作品雖然還是引發一陣對新聞倫理、化身採訪和公共利益之間矛盾、曖昧的疑慮。不過多數評審認為,此報導一開始就交代採訪過程,也向受訪對象表明身分,因此之後的採訪方式,就第一線記者的工作狀況,是可以理解的,記者自己在報導中也誠實交代並反省,並未刻意隱瞞。加上在即時新聞的處理上,此作品敏銳、快速地掌握線索,更促進政府檢討、改善,充分發揮了媒體監督政府之功能,所以決定給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