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
謝三泰/資深新聞攝影工作者 (評審召集人)
溫禾/政大新聞系兼任講師、世新新聞系兼任講師
劉振祥/資深新聞攝影工作者
評審會議時間:
九月五日、九月十四日、十一月二十三日
地點:
清華大學月涵堂一樓會議廳、月涵堂二樓會議室、誠品信義店1010湘菜館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平面類新聞攝影獎分為「單張」及「系列」兩大獎項,前者參賽作品共46件,後者為41件。第一次會議決定評審方式依據本屆卓新獎評審辦法建議,初審採個別獨立評審,每件作品皆須給分,評分方式為1至10分,以得分7分為進入複審之分數,進入複審之作品數量比例不超過1/4。複審時就評分結果採共識決產生入圍名單。本次會議並選出謝三泰先生擔任評審召集人。
第二次評審會議
在第二次評審會議前,評審們先將初選結果回傳秘書處,在單張部分,得分20分以上之作品如下:
系列作品部分,得分20分以上的作品如下:
評審們首先討論拍攝多年的作品是否可以參賽的問題,有兩位評審認為只要符合見刊日期是參賽那年的作品即可參賽,只是卓越新聞攝影獎目前未如在荷蘭舉辦的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細分人物、環境、文化、專題等不同類別,卓新獎獎勵的是「新聞」攝影,如同普立茲獎獎勵的是對新聞事件的報導,而其歷年得獎照片可以說是當年度最重大新聞的紀錄。以康健雜誌〈沒有子女的老後〉單張作品為例,照片拍得很好,但並非新聞事件的報導,新聞性不強,可能要在像荷蘭新聞獎中的專題類獎項中比較有機會勝出。單一新聞攝影類別獎項強調的是對突發或重大新聞的報導,應該要從照片中就能充分呈現出新聞事件的內容或故事。在〈朝鮮精神〉部分,評審認為這組照片有很強的新聞性,困難度很高,北韓今年才開放國外媒體進去,就算進去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隨時被盯梢的情況下拍出這些好照片,所以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在即時性掌握上,有評審認為中央社的〈奇怪耶你〉表現相當不錯,能抓到主角瞬間即逝的表情,除了影像,記者也注意到當下的對話,成為那段時間的流行語。但也有評審認為在記者所拍攝影像的前一瞬間,總統夫人瞪著總統的那一刻,更能生動地傳達兩人的互動。
評審也非常肯定〈它,抓得住我〉的構思,另外,在〈孩子,你在哪裡?〉部分,有評審認為此一作品的氣氛掌握得很好。評審們決定先讓得分較高的前四名作品入選,再集中比較三件得分同為20分的作品,並擇一入圍。在比較三件作品的新聞性及即時性後,評審最後決定由〈奇怪耶你〉入選。
接著討論系列作品部分。評審們認為系列照片要拍得好,首先攝影技術要好,以及用多張照片表現一個主題或呈現一種氛圍的能力也要很好,但系列照片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文字思考、以圖配文,而不是用照片說故事。因此,評審們在評分時,除了強調新聞性外,還重視新聞照片的主導性。
接著評審開始討論比較參賽作品的優劣。有評審先為未能進入前面排序的經典雜誌〈唐風稠繆〉作品拉票,他認為這個系列作品的優點是每張照片都經過細膩的思考與規劃,每張照片都可以看到不同的華人文化圖騰,並且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特別是最後ending的照片,以香港維多利亞港為背景、身穿旗袍的女性為主角,精緻地表現出後殖民時代香港重返華人文化的現象。在技術部分,光線安排也非常恰當。
另一位評審也肯定這位記者的攝影功力,但他認為這系列照片的場景看起來相對容易取得,有些是文化表演或慶典的場合,困難度不高,另外就是新聞性較弱,所以未給高分。這位評審也非常肯定代表香港的照片,認為其水準足以參加國際性競賽。第三位評審則認為此一作品如果沒有搭配文字圖說很難讓人精確掌握到其要傳達的故事主題。
評審再次界定系列作品的新聞性為「因新聞事件而產生的深入報導」,並以此作為接下來討論的依據。
接著評審們討論得分前三名的作品。有評審認為〈金光舞台車〉從不同角度、地點呈現台灣電子花車現象,是很好的photo-essay,不只技術好,構想也很好。記者也花了很多時間去做一個主題,是非常值得鼓勵的,唯一問題的是新聞性較為不足。
在〈台灣海岸浩劫〉部分,評審認為這一系列每一張照片都很強,每一張照片用不同的角度、人物跟豐富的樣貌來呈現台灣海岸的危機,除了呈現問題,也告訴讀者防止海岸線後退,傳統老方法還是很有用的,看得出來記者不只是拍照而已,而是有參與新聞的採訪、瞭解新聞主題,所以可以用豐富多元的角度來說故事。
另有評審為落在高分群外的〈沙崙逐浪四罹難,家屬傷心欲斷魂〉作品說話,認為這件作品的優點在於,從照片中可以看出記者花了不少時間處理此一新聞事件,所以每個重要的救援環節都拍攝到了,特別是救援現場有新人拍攝婚紗照的這張照片,將此一照片放入系列中,呈現出同樣是拍照卻兩樣情的對照,顯示記者很用心也保持著批判的眼光在觀察事件周遭的事物。但這一系列照片受限於突發事件本身的性質,所以跟其他系列作品比起來,很難有更多元豐富的影像,不過,評審還是肯定記者的用心。
至於得分22分的〈旱地新矽谷〉部分,評審雖然也肯定其影像技術,但光看照片仍有主題不明確及以圖搭配文字報導的問題。
經過上述討論,評審們決定由共識最高的前三名作品〈金光舞台車〉、〈台灣海岸浩劫〉及〈朝鮮精神〉入選。
第三次評審會議
本次會議將從入選作品中選出得獎者。在單張作品部分,評審討論決定先進行評分,三位評審針對五件入選作品都予以評分,最高給5分最低給1分。經統計,〈它,抓得住我〉獲得最高分12分。評審老師認為此作品突顯出攝影者的臨場反應,作品題材是例行的選舉議題,攝影者卻別具慧眼,瞬間用極佳的構圖記錄這次選舉中選民使用新科技– iPad拍照的新現象,展現記者的用心,同時表現出事件現場的新聞性和趣味性。
在系列作品評選部分,出現三位評審分別支持三件入圍作品的情況,有評審認為〈金光舞台車〉深具藝術性,是一件同時掌握空間和歷史感的好作品。但另一位評審則認為這件作品雖然有強的藝術性,但卻跟新聞有距離。他反而認為〈朝鮮精神〉系列作品中,記者展現了很強的採訪力,在北韓這個不容易接觸的新聞現場,每張照片都抓住了人物當下獨特的神情,與其他國際通訊社拍攝這同一題材的照片相較,後者大多以自由世界的眼光去拍攝北韓,他認為〈朝鮮精神〉未受限於意識型態,反而是拍得最好的。
第三位評審則認為〈台灣海岸浩劫〉拍攝出台灣海岸生態的問題,記者上山下海同時能夠選取不同角度呈現,看得出記者對於海洋的熱愛,同時也是海岸的專家,而這系列用心拍出的照片還具有警世的作用,因此評審支持此一作品。
經過一番討論,評審決定透過投票方式來決定本屆系列照片的得獎作品,經投票,三位評審中有兩位投票給〈灣海岸浩劫〉,一票投給〈朝鮮精神〉。因此,本屆卓越新聞獎平面新聞攝影獎系列作品由〈台灣海岸浩劫〉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