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成員:
劉昌德/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廣播組召集人)
林富美/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教授
盧非易/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
侯志欽/政治大學廣電系退休講師
賴秀如/前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三次分組評審會議日期與地點:
第一次會議:2012年09月05日/清華大學月涵堂一樓會議室
第二次會議:2012年10月11日/清華大學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三次會議:2012年11月23日/信義誠品1010湘菜館

第十一屆卓新獎廣播類「即時新聞獎」共報名5件,「專題新聞獎」共報名40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會議重點係決定評審方式。評審們討論決定,每一位評審委員都需聽過每一件作品,並依10級分評分(最好10分,次之9分,以此類推,最差1分)。

第二次分組會議時,評審委員們將對作品加以討論,充分交換意見後,選出入選者〈每一獎項不超過5名〉。

 

第二次評審會議

首先統計評分表結果,發現五位評審委員們共識頗高。接著主席與出席評審們對參賽作品進行討論。

討論摘要如下:

即時新聞獎 
在即時新聞方面,雖然本年度參賽作品件數不多、即時性不強,但秉持著鼓勵廣播工作者的原則,評審委員們仍以參賽作品報導的即時性、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豐富性進行討論,評審委員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

警廣晚間新聞 ~ 六一二水災即時報導
「是Daily News,也是今年度最具有即時報導性的參賽作品。」
「能掌握災情來臨時,民眾需要的相關資訊;唯四平八穩,無創新的角度。」

文林苑事件後宣告都耕已死?
「角度多元,但是配音與口條較不專業。」
「公允的新聞報導,訪談豐富。」

教改啟航 : 十二年國教停聽看
 「解釋性強,但缺乏結構性反思,未能多元採訪家長、學生及社會人才培育等觀察面。」
「比較像專題報導。」

沉沒之島系列報導
 「報導面向廣,內容豐富,可是比較像專題。」
「探討地層下陷的問題,能從多角度切入探討,能表達在地的聲音,並試圖尋求政府的解決方向。」
「雖然專題性的比重大於即時報導性,但製作非常認真,並提出解決的建議。」
「雖然專題的比重較多,但是整體報導製作嚴謹,採訪面向完整,是非常用心的地方性新聞報導。」

莫拉克三週年 你們好嗎?
「比較像專題報導,關懷當地文化、產業與社區營造。」
經委員們參考評分表及討論後,雖然今年即時新聞獎項只有5件報名參賽,且大部分都有專題性大於即時性,但基於鼓勵原則,全體委員仍一致贊成以總分最高的前三件為入選作品。

入選作品為:
警廣晚間新聞 ~ 六一二水災即時報導
沉沒之島系列報導
莫拉克三週年 你們好嗎?

 

專題新聞獎

在專題新聞方面,參賽作品不論件數或品質,都非常充實,不僅議題面向廣泛,有公共政策的探討、有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委員們則以議題的重要性、對社會的影響力、題材及觀察點的新意、及製作的品質(如聲音錄製的控管、報導的流暢性、完整性等)為主要的評分考量。

首先由初審評分表總分數最高的前三件作品出線,經全體評審一致同意入選,這三件作品為:

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
評審委員意見:「採訪的困難度高,主持人的工作態度認真、誠懇。」

 這Young街頭人生系列報導
評審委員意見:「有不同的報導觀點。」

危機總動員 – 黃小玉領銜主演
評審委員意見:「是一個有趣的議題,題材有新穎性,受訪者健談,能夠抓住聽眾的注意力,理性與感動力兼具。」
接著,評審委員們分別推薦其他心中理想的參賽作品,希望得到其他委員的支持。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 搶救礁溪溫泉
評審委員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
「地方性電台所能運用的資源不多,但在資源與環境限制下,本件作品在製作內容及品質上都有相當水準的表現,實屬難得。」
「這個報導有在地的反思,讓人了解宜蘭溫泉開發衍生的問題;有不錯的採訪,整體上有結構性、政策性,有周延性的訪談。」
「是一件可以鼓勵的地方性新聞報導,但是節奏有些鬆散,不夠緊湊,聽眾會不容易專心完整的聽完整個報導」

 記者筆記簿 — 一個人的力量
評審委員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
「呈現方式有創意。」
「報導的本質比較傾向記者個人理想的實踐,新聞性較不足。但作品顯現出對記者對社會的關懷與真誠。」

 罕見天籟 見證愛的奇蹟 及 ◎ 南方美樂地
評審委員的看法:
「這兩件作品,在音樂運用及錄製有優異的表現。」

營養午餐一定要贏!
評審委員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
「聽得到廣播人的熱情和團隊合作的能量!」
「報導內容四平八穩,以政府的作法及目前問題的描述較多。」

微小的聲音 巨大的影響力 – 微博在中國
評審委員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屆唯一的英文節目,團隊的工作品質整齊,節目段落清楚。」
「有特殊性,如加強內容的豐富性和觀點的多元性會更好。」

從「食」改變-如果台灣須開放瘦肉精
評審委員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
「用嚴謹的態度報導關乎大眾的重要議題,資料蒐集用心,並以紮紮實實的方法呈現。」
「是去年製作的報導,資訊的豐富性較不足。」

不一樣的書香–洪雅書房的獨特文化
評審委員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獨特性,是在地的電台,有在地的連結。透過報導,讓人了解何謂有靈魂的書店。」
「有趣的題材與人物!」

 「天使」護士
評審委員的看法:
「切入的角度特別,透過採訪呈現護校的學生對未來就業的茫然,從一個新的報導角度引領聽眾注意健保多層次問題。」

台灣青年微革命  公民社會進行曲
評審委員的看法:
「題材挖掘具新穎性,唯對主題的掌握不夠精確,使整體的製作有些零碎。」
因為尚有兩件入選名額,以上9件參賽作品由委員們投票 (每人可投兩票),

投票結果獲得入選的兩件為:
咱的故鄉咱的故事 — 搶救礁溪溫泉
記者筆記簿 — 一個人的力量

廣播組入選名單:
即時新聞獎(件數3件)
專題新聞獎(件數5件)

 

第三次評審會議

首先就專題新聞獎進行討論
專題新聞獎
討論前,委員們進行第一次投票,結果如下:

【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              1票
【這Young街頭人生系列報導】                             1票
【危機總動員 – 黃小玉領銜主演】                 1票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 搶救礁溪溫泉】        2票
【記者筆記簿 — 一個人的力量】                           0票

因為沒有一件作品獲評審們過半數之青睞,評審委員們對作品進行討論。方式為每一位委員就入選的作品做總體性的發言。

發言摘要如下:

評審委員發言: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 搶救礁溪溫泉】:以地方性廣播電台的人力、資源,有這樣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及【這Young街頭人生系列報導】:這兩件作品製作品質相當接近,都非常的細緻優良。
【危機總動員 – 黃小玉領銜主演】:新聞性較不足,因為資料沒有update

評審委員發言:
【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及【這Young街頭人生系列報導】:題材有一定的價值、是值得關切的議題、在製作品質上也有一定的水準。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 搶救礁溪溫泉】:題目有意義、呈現的手法有可聽性;但有些段落稍微冗長。
【危機總動員 – 黃小玉領銜主演】:在世界性的糧食危機中,除了檢視台灣農業與土地的問題之外,並敘述一群熱情的小農願意面對挑戰,重建人與食物的關係。節目的事實性資料完整,深入討論基因科技對物種的影響,訪談內容真實動人。

評審委員發言:
【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及【這Young街頭人生系列報導】:這兩個節目的技術品質優良,充分發揮廣播做為聲音媒體的作用,不是用說教的方式,而是以聲音的氛圍營造濃郁的故事感,讓聽眾可以很自然的接受。若要仔細分別,【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的製作難度比較高,但題材不算新穎。【這Young街頭人生系列報導】的觀察對象比較特殊。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 搶救礁溪溫泉】:議題有正當性,討論地方商業經濟的發展與水土資源保護的衝突,不過故事性較簡單,技術品質也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危機總動員 – 黃小玉領銜主演】:記者在報導新聞事件時有固定的立場,所舉的例子都是光明燦爛,對這個議題少了批判面及危機的觀察。

評審委員發言: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 搶救礁溪溫泉】:在地關懷,多元探討,企圖從    新聞專題討論中,建立反思並尋求解決之道。

評審委員發言:
【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及【這Young街頭人生系列報導】:這2件作品在製作技術、採訪難度、說故事的能力等各方面都相當出色。但仔細比較下,【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題材雖然不新穎,但呈現的手法有專業性,採訪的難度高,記者可以讓青少年願意回答出心裡的話,整體的表現更整齊。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 搶救礁溪溫泉】:雖然製作技術層面比較弱,但以一個地方性的廣播電台、報導一個在地的議題,是非常值得鼓勵與肯定。

【危機總動員 – 黃小玉領銜主演】:這個議題是一個值得關心的題目。或許因為受訪的案例與人物有限,使得議題的探討比較缺少深層的辨證及挖掘,有些可惜。

評審委員們經過討論後,一致都認為這些被提名入選作品其實都已經得到評審的肯定、都有得獎的資格,但因為最後得獎只有一名,進行第二次投票,投票結果如下:
【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                     3票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 搶救礁溪溫泉】        2票
第十一屆卓新獎廣播類專題新聞獎由【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獲得。

即時新聞獎

因今年度即時新聞獎參賽作品件數不多,而且大多有即時性不強的問題,首先評審委員們就是否即時獎項要從缺進行討論。

主張從缺的理由:
今年本獎項只有五件作品參賽,都具有一定水準,評審仔細聆聽與討論後,從中選出三件較佳作品推薦入選。雖然入選作品的採訪報導品質都非常高,但多數作品其性質傾向「專題報導」、而非強調立即與清晰告知重大訊息的即時新聞。因此是否應該審慎考量今年本獎項從缺?不過,若是從缺,這項決定並非否定入選作品,相反地,是除了肯定所有參賽的廣播新聞工作者的努力外,希望透過這樣的艱難決定,刺激廣播電台能投入更多人力與資源,更妥善地經營每日新聞與突發新聞的採訪報導,以全面提升廣播即時新聞的工作環境。

不同意從缺的理由:
即時性是廣播的核心價值。在機動性、大眾性上,廣播的即時傳播能力高於平面甚至電視。廣播的即時新聞是標示這個媒體的重要特質。如果要鼓勵廣播業者可以更重視即時新聞的領域,要鼓勵廣播的新聞工作者能堅守新聞工作的崗位,那麼不論參賽作品有幾件,只要有好作品,這個的獎項就可以頒。廣播不是沒有未來,在手機都可以當收音機使用的年代,只要新聞做的好,就會有聽眾。入選作品中【警廣晚間新聞 ~ 六一二水災即時報導】,不僅即時性夠,製作品質優良,對後續災情的整理、資料的提供都周延而充足,在速度上甚至連電視新聞也做不到。對願意在即時新聞領域持續投入資源與永續耕耘的廣播業者及新聞工作者,應該要給予肯定及鼓勵。

經過討論,評審們決定進行投票,票數如下:
【警廣晚間新聞 ~ 六一二水災即時報導】                4票
從缺                                                                    1票

第十一屆卓新獎廣播類即時新聞獎由【警廣晚間新聞 ~ 六一二水災即時報導】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