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丘  岳、沈慧聲、馬雨沛、許瓊文、曾國峰、陳春富、劉蕙苓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九月四日、十月十五日、十一月二十二日

開會地點:清大月涵堂一樓會議廳、二樓會議室、eslite café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電視類五大獎項,共有167件作品參賽,其中即時新聞獎35件、專題新聞獎65件、調查報導獎15件、國際新聞報導獎34件、每日新聞節目獎18件。

第一評審會議上,評審們首先推舉劉蕙苓老師擔任本屆評審召集人。接著決定本屆評審作業採初審、複審兩階段進行。在初審部分,每件參賽作品須經過半數評審委員審查,決定其是否有資格進入複審階段。初審時,採個別獨立評審為原則,由老師們依照各獎項所訂之入選件數,勾選屬意之作品。並視初選結果之共識程度高低,決定是否於第二次會議前召開一次臨時會議,以決定複審名單。複審名單決定後,評審們須於第二次會議前審閱非原責任範圍之作品,以利第二次會議討論決定入圍名單。

在評分原則部分,評審討論決議如下:

即時新聞獎:著重即時性、顯著、重要性。

專題新聞獎:著重客觀深入、多元完整、議題呈現具可看性、証據資料具說服力。

調查報導獎:著重難易度、獨立性、揭露性、追求公共利益。

國際新聞報導獎:著重深入獨立、自我觀點、台灣觀點、採訪難易度。

每日新聞節目獎:著重即時、公正、平衡及整體呈現。

第二次會議前,評審將初選評審結果回傳秘書處,經統計後,各獎項獲得兩票以上之作品數量如下:即時新聞獎9件、專題新聞獎14件、調查報導獎6件、國際新聞報導獎12件、每日新聞節目獎5件。

評審老師接著針對第一輪初選所篩選出的作品進行排序,依卓新獎獎勵辦法所訂各獎項入選作品不超過五件之原則,選出心目中的前五名,且依一到五名進行排序。排序完成後,於第二次評審會議前回傳卓新獎秘書處進行統計。

 

第二次評審會議:

經過上述兩輪票選作業,在第二次評審會議前得出各獎項的前數名作品,進入複審討論。在即時新聞獎部分,進入複審的作品共9件,依得分數高低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血汗國度-直擊孟加拉 三立電視台
尋找美麗灣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
進退不得?! 中天電視台
0602強震撼全台 聯意製作
「食」在不安心-揭開食品安全迷霧 TVBS聯意製作
十二年國教面面觀 聯意製作
震撼雅安 中天電視台
華光社區拆遷 UDN TV
反核新運動 公共電視

 

專題新聞獎部分,進入複審的作品共有11件,包括: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台灣剩食之旅-我們可以不再浪費 天下雜誌
關鍵探索-南投三部曲 中投有線
蜜蜂消失事件簿 民視
關廠工人-聯福望春風 公共電視
國土地質大調查-北台灣地質篇 中天電視台
打造新國防軍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
給我一個家 大屯有線
奮起台灣之財政篇 TVBS
除草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
鯨鯊要回家 公共電視
珍愛台灣 逆風飛翔 中視

 

國際新聞報導獎進入複審的作品共有11件,包括: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達米妮之死 中央通訊社
消失的國界-戰爭與和平 三立電視台
快行優先BRT 大愛電視台
兩岸90後專題報導 天下雜誌
一座博物館救經濟 中天電視台
緬甸改革路顛簸 中央通訊社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二部曲 UDN TV
老不起的日本 大愛電視台
九種戰爭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
新加坡能 台灣能不能 中天電視台
憤怒龍蝦 公共電視

 

調查報導獎進入複審的件數共有6件,包括: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他們買了國家公園系列報導 天下雜誌
台灣教育競爭力調查報導 民間全民電視
大壩.河殤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
餐桌上的毒食物 三立電視
原運-達悟反核廢 原住民族電視台
辛拉麵致癌物-苯芘追追追 TVBS聯意製作

 

每日新聞節目獎進入複審的件數共有5件,包括: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Focus全球新聞 TVBS聯意製作
公視晚間新聞 公共電視
中台灣生活網 中投有線電視
暗夜新聞 客家電視台
當晝新聞 客家電視台

 

第二次評審會議上,評審要從初選結果中討論決定各獎項的入選名單。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複審進行方式為:先由個別評審針對進入複審之作品的優缺點進行討論,最後依各獎項入選作品件數進行投票,由得票數較高的前數名作品入選。

評審們先討論即時新聞獎。有評審認為卓新獎設立「即時新聞獎」後,這幾年該獎項參賽作品在質量方面都有成長,是好現象。但也有評審認為,報名即時新聞獎的作品中仍有類專題或即時性不足的作品,顯示參賽者對即時新聞的定義仍不甚清楚。

在作品內容方面,評審們對於複審名單中獲得較高分數的「血汗國度-直擊孟加拉」、「尋找美麗灣」及「進退不得」有較高的共識,認為這三件作品都是水準之作。不過也有評審指出即時新聞強調的是最直接的訊息傳遞,「血汗國度-直擊孟加拉」使用較多情緒性用詞,反而是美中不足。

接著討論共識度較低的作品,首先被討論的是「0602強震撼全台」,評審認為該作品雖然符合即時性,但報導中有許多畫面並非記者自己採訪拍攝所得,而是來自網友上傳Youtube的畫面,因而較難反映出記者自身的即時採訪能力。但也有評審認為電視新聞需要扮演策展人(curator)的角色,而肯定該作品能夠在短時間內把新聞議題完整地展現出來,發揮了即時守望的功能。另一位評審也肯定該作品做到了即時的訊息傳遞,但缺點是未符合災難新聞的處理原則、畫面來源不是記者所攝或略嫌粗糙,且報導呈現方式過於戲劇性。

另一件被討論的作品是「十二年國教面面觀」,評審認為此一作品做得相當用心,每日帶狀處理十二年國教的即時資訊,並能找不同觀點角度切入。也有評審認為要在即時新聞中處理重大政策並不容易,此作品願意挑戰像國教這樣的大議題,很值得鼓勵。

針對個別作品優缺點討論至此後,評審們先決定本獎項的入選件數,考慮本獎項參賽件數及進入複審作品之質量後,評審們決定本獎入選件數為四件。接著評審們針對九件進入複審的作品再次進行投票,投票結果「尋找美麗灣」獲得七票、「血汗國度-直擊孟加拉」獲得五票,「十二年國教面面觀」也獲得五票,「進退不得」獲得四票、「食在不安心-揭開食品安全迷霧」拿到三票、「0602強震撼全台」二票,UDN的「華光社區拆遷」及公視「反核新運動」各獲一票。最後決定由得票數前四名的作品入選。

接著討論專題新聞獎。有評審率先對「打造新國防軍系列報導」提出好評,

認為該作品題材特殊、報導拍攝有難度、新聞處理細膩。加上國防議題外界不易知情,所以該作品還發揮了告知的作用,此外其用字遣詞簡潔不誇飾也獲得評審肯定。

另外,有多位評審給了「蜜蜂消失事件簿」高度評價,認為該作品是所有進入複審作品中知識性最強,資訊的堆疊傳遞很有邏輯,且攝影技術純熟、畫面精緻細膩,有Discovery生態節目之水準。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的新聞性較弱。

另一件受到肯定的作品是「奮起台灣之財政篇」,有評審認為此一作品深度、難度兼具,數據資料完整,也能掌握結構性問題,顯見記者之用心。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訪問對象有限,與同為冷門題材的「國土地質大調查-北台灣地質篇」相較起來,後者資訊收集的難度更高,採訪對象也較多。

接著有評審為「給我一個家」拉票,該評審認為本作品由地方電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長期關注報導都市原住民重建家園的歷程,實屬不易、值得鼓勵。

經過一番討論後再度投票,評審們依本獎入選件數五件,每人投五票,投票結果:「蜜蜂消失事件簿」獲得7票、「台灣剩食之旅-我們可以不再浪費」及「關廠工人-聯福望春風」獲得6票、「關鍵探索-南投三部曲」及「國土地質大調查-北台灣地質篇」獲得5票、「打造新國防軍系列報導」獲得2票,「給我一個家」、「奮起台灣之財政篇」及「除草系列報導」各獲一票。最後由得票數前五名之作品入選。

接下來討論國際新聞報導獎。在進入複審的前五名作品中,評審們主要集中討論「消失的國界-戰爭與和平」、「快行優先BRT」及「一座博物館救經濟」這三件作品。雖然「消失的國界-戰爭與和平」以第二高分進入複審,但有評審認為該報導雖有難度,但內容深度不足,記者為了強調採訪的困難與驚險,在用字遣詞及配音語調等處略為誇大。評審認為能夠到進到一個國家去採訪,即使是像伊拉克這樣的戰地國度,原則上已經獲得官方某種程度的首肯及基本的資訊,換言之,採訪的危險性雖存在,但可能不及記者所描述。

另一位評審則認為在伊拉克這樣一個不太對外開放的國度,很難要求獨家或深度報導,針對敏感議題進行報導也可能對記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在處處受到監視及種種環境限制下,記者仍勉力到海珊被處決之處進行採訪,透過對當地民眾的採訪回顧當時的情況,並與國際媒體報導進行比較,可見其用心。此外,評審也認為誇大報導是許多戰地新聞慣用的手法,的確需要被檢討,但記者願意到這樣一個動盪不安的國家進行採訪,已值得肯定與鼓勵。

不過,與另一件同樣具有衝突性的國際事件報導作品「達米尼之死」相較起來,評審們一致認為後者報導的深度更優。

另外被拿來比較的兩件作品是「快行優先BRT」與「一座博物館救經濟」,評審認為這兩個報導的題材都很新穎,前者完整報導公車專用道的政策面,包括軟硬體的配套措施等,顧及很多層面、報導完整,並與台灣做連結,可以感受到記者的用心與努力。「一座博物館救經濟」的優點則是文筆與影像都很精緻,缺點是兩集作品的品質落差甚大,相較之下,「快行優先BRT」的企畫及製作明顯優於後者。

討論之後,接著投票。本獎決定入選四件,評審每人投四票,投票結果:「達米尼之死」與「快行優先BRT」獲得7票,「消失的國界-戰爭與和平」獲得5票,「兩岸90後專題報導」獲得4票,「一座博物館救經濟」獲得3票,「緬甸改革路顛簸」及「九種戰爭系列報導」各獲一票。由前四名獲得入選。

接著討論調查報導獎。評審認為今年調查報導獎的作品普遍缺乏調查性,反而偏向深度報導。

評審們首先討論了「大壩.河殤」這件作品,有評審高度肯定其拍攝手法非常細膩,具有國外通訊社的水準,可以看出採訪團隊花了很多時間與成本,唯一不足之處是受訪者的人名沒有翻譯。但有評審認為拆壩事件在美國當地引起很大的討論,此報導並未在事件陳述外多做深入探討。另外,也有評審認為本作品同樣有調查性不足的問題。

另外,評審們也討論了「原運-達悟反核廢」,認為該作品是很好的新聞紀錄片,花了很多精力從文獻中找出紀錄影像來說故事,也能運用歷史影片及資料指出官方說法之不實。評審認為電視新聞要做到調查報導難度確實很高,建議卓新獎基金會設立「新聞紀錄片獎」。

接著評審進行投票,本獎入選件數三件,投票結果為:「他們買了國家公園系列報導」與「台灣教育競爭力調查報導」獲得7票,「大壩.河殤」獲得3票,「餐桌上的毒食物」及「原運-達悟反核廢」獲得2票,並決定由前三名獲得入選。

在每日新聞節目獎部分,進入複審的作品共有五件,依本屆報名作品之質量,評審決定本獎入選件數為3件。評審們首先討論在初選時獲得較高分數的「Focus全球新聞」,評審認為該團隊所送的自選作品水準頗高,但指定作品則充斥著網路資訊、略嫌貧乏,顯見其品質不夠齊一。此外,整節新聞缺乏自製新聞,完全引用外電報導,也是一個問題。

有評審表示評閱每日新聞獎時,最能看出各台平均水準的是主辦單位指定日期的「指定作品」,各台所送的自選作品理所當然地是把一整年來自認表現最好的一集送來參賽,因此各有千秋,相對來說,指定作品反而能反映平日的一般水準。評審認為今年各台所送的指定作品,新聞內容與排列大同小異,但客家電視台的「當晝新聞」以客庄新聞為主軸,最具特色。

有評審給客家電視台的「暗夜新聞」與「當晝新聞」較高的評價,除了節目品質精良、主播表現良好外,就長期性而言,這兩個新聞節目製播已經十年,其節目品質長期維持在水準之上,實屬不易。

另一位評審也肯定客家電視台的「當晝新聞」,認為午間新聞因為有時限壓力,本來就不容易做得比晚間新聞好,但其大埔事件的報導在時間壓力下,內容仍明顯優於其他電視台,甚至優於晚間新聞,非常不容易。

另外,評審也比較了客台的「暗夜新聞」與「當晝新聞」,認為兩者在新聞議題的選材上有其同一性,但「當晝新聞」在議題討論的面向、廣度及多樣性更優。客台新聞相較其他商業電視台可看性雖然稍弱,但新聞深度與完整性是較好的。但也有評審認為客台新聞未顧及全民觀眾,畢竟客語非全民語言,若無全程新聞字幕,會影響普及性。「當晝新聞」的缺點在於字幕時有時無,特別播報即時連線的新聞時。

評審一致賦予「每日新聞節目獎」一個很重要的期許,希望藉由此一獎項的頒發,可以讓電視台的每日新聞可以有不一樣的面貌。評審們認為進入複審討論的作品,其表現已是可圈可點,例如TVBS願意開設國際的daily新聞,公視晚間新聞能長期堅持其新聞原則,中台灣生活網是少數具地方性特色的新聞節目,兩個客台新聞節目選材平實不譁眾取寵,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討論過後,展開投票作業。第一輪投票時,「當晝新聞」以6票率先入選,「Focus全球新聞」、「公視晚間新聞」及「中台灣生活網」同獲4票,「暗夜新聞」則為3票。所以,評審又針對同票數的三個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投票結果「中台灣生活網」獲得6票,確定入選,「Focus全球新聞」、「公視晚間新聞」再次以4票同票,進入第三輪投票。最後「Focus全球新聞」以5票勝出。

 

決選會議

本次會議將從入選作品中選出各獎項的得獎作品。

評審們首先討論即時新聞獎,評審們先針對四件入選作品「血汗國度-直擊孟加拉」、「尋找美麗灣」、「進退不得?!」及「十二年國教面面觀」進行第一輪投票,以選出前兩名作品進行評比。第一次投票結果「尋找美麗灣」以五票率先進入前二名,「血汗國度-直擊孟加拉」及「十二年國教面面觀」同獲四票。評審針對這兩件作品再次投票,「血汗國度」獲得四票,以一票之差擊敗「十二年國教」。接著評審深入討論比較「尋找美麗灣」及「血汗國度-直擊孟加拉」的優缺點。

評審認為「血汗國度-直擊孟加拉」的優點有:符合即時新聞定義,短時間內深入新聞現場,電視台願意投入國外的即時新聞報導也值得鼓勵。缺點是:報導態度有些見獵心喜、報導手法過於渲染,但評審也認為此非第一線記者之願,而是配合電視台為生存所需而設定的報導風格。另一作品「尋找美麗灣」的優點是:杉原海岸開發這個重大議題,除公共電視之外,其他媒體未能跟進,本報導發揮了公共服務的精神,報導也產生了社會影響力,缺點則是:報導方式不夠精簡直接,花了很多時間鋪陳氛圍,報導節奏緩慢。兩相比較後,評審進行第三輪投票,最後「血汗國度」獲得五票,「尋找美麗灣」獲得二票,由「血汗國度-直擊孟加拉」獲得本屆即時新聞獎。

接著討論專題新聞獎。評審認為本屆專題新聞獎入選的五件作品,不論在完整性、深入程度或問題的結構性探討上,都表現得很好,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無論怎麼選,都會有遺珠之憾,讓評審們直呼大傷腦筋。

評審們先針對五件入選作品進行第一輪投票,投票結果「台灣剩食之旅」及「關廠工人」各獲得四票,「蜜蜂消失事件簿」及「國土地質大調查」則各獲得三票,「南投三不曲」獲得零票。由於前四件作品票數接近,評審們決定先進行討論並為自己喜愛的作品拉票,再進行第二輪投票。

評審認為「關廠工人」深入報導此一存在已久卻無人關切的重要勞工議題,並且能把問題癥結及來龍去脈耙梳清楚,報導手法細膩,軟、硬處理皆到位,殊為可貴;缺點則是報導以事件後續發展為重心,較無結構性的探討,並缺乏政府觀點或法令困境的平衡報導。

「台灣剩食之旅」的優點是議題少見,報導嚴謹周全,企畫能力比其他電子媒體更優,敘事能力強,不同年齡層皆能觀賞獲益,且具有影響力;缺點則是後繼無力,第二集報導失焦且落入雜誌報導的既有框架。

「國土地質大調查」的優點是報導涵蓋層面很廣,但敘事速度很快有點像即時新聞,較無法思考清楚,報導的後半部變得比較鬆散。

「蜜蜂消失事件簿」的優點是報導深入,故事敘述起承轉合完整,攝影剪接技術精良,報導立論也符合後來科學研究方向,殊為不易。不過,此題材今年似乎頗為熱門,有其他媒體也報導過,,使特殊性及新穎度降低。

討論一輪後,評審進行第二次投票,此次投票結果,「關廠工人」獲得六票、「台灣剩食之旅」獲得四票,「蜜蜂消失事件簿」獲得三票,「國土地質大調查」獲得一票。為求慎重,評審們決定針對票數最高的兩件作品進行第三輪投票,以決定最後的勝利者。第三輪投票結果,「關廠工人」獲得五票,「台灣剩食之旅」獲得兩票,「關廠工人」勝出。

在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評審們先討論了四件入選作品的優缺點。評審們認為「達米妮之死」因為在印度當地有特派員,可以很快地掌握事件情勢,報導完整,是很優秀的國際報導之作。「兩岸九0後」的報導手法具有天下雜誌的特性,議題設定容易吸引讀者目光,第一集作品有新意,第二集報導平平,不夠深入。「快行優先BRT」的優點是議題好,很值得台灣參考,具有他山之石之效,但國內報導的比例略高。「戰爭與和平-伊拉克十年之殤」雖然具有採訪難度,但報導手法較為誇張,且使用資料影像卻未標示來源。

討論過後,評審進行第一輪投票,投票結果:「達米妮之死」獲得七票、「快行優先BRT」獲得五票、「伊拉克十年之殤」獲得一票、「兩岸九0後」獲得零票、棄權一票,由前兩名作品進入第二輪投票。第二輪投票結果,「達米妮之死」獲得所有評審的青睞,囊括七票,確定得獎。

在調查報導獎部分,評審們認為入選的三件作品都是優秀的專題或深度報導,但不完全符合調查報導的標準。在第一次的評審會議上,評審討論決定此獎評審著重於作品的難易度、獨立性、揭露性及是否追求公共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揭露性,但三件入選作品在此要件上明顯都不足。

評審重新檢視三件作品的優缺點,評審認為「大壩‧河殤」的取鏡手法具國際水準,報導性足,但調查性弱。「他們買了國家公園」雖然較符合調查報導的要求,但深度不足,兩集作品長短、深度不一,且連慣性不足。「十二年國教,非死不可?」的優點則是訪問很多學校及第一線教師,用故事講述教育問題,但同樣調查性弱且頭重腳輕。

接著評審們進行第一輪投票,投票結果「他們買了國家公園」一票,「十二年國教,非死不可?」一票,「大壩.河殤」零票,五票棄權。評審再針對獲得票數的兩件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結果「他們買了國家公園」一票,「十二年國教,非死不可?」零票,六票棄權。在棄權票數過半的情況下,評審們決定本年度調查報導獎從缺。

最後一個獎項是每日新聞節目獎。評審們先討論入選作品的優缺點,評審認為國內長期忽視國際新聞,也缺乏解釋性新聞,「Focus全球新聞」的優點剛好滿足了上述兩個缺口,但大量使用網路素材而非正式外電,且議題選擇迎合大眾口味、知識性略顯不足為其缺點。加上指定作品與自選作品落差頗大,顯示製作品質不一。「當晝新聞」的優點是具有長期性,且議題選擇與其他電視台每日新聞較為不同,製作水準一致,且在午間新聞此一非新聞主戰場上仍能用心製播,值得肯定。「中台灣生活網」與「當晝新聞」一樣新聞選材具有特殊性,但製作品質不如後者。

討論過後,評審們進行最後的投票,投票結果「Focus全球新聞」獲得一票,

「當晝新聞」獲得六票,「中台灣生活網」零票,「當晝新聞」勝出,榮獲本屆每日新聞節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