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丘 岳、林維國、馬雨沛、許瓊文、劉慧雯、簡妙如、關尚仁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九月一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二月三日
開會地點:清大月涵堂一樓會議廳、二樓會議室、誠品生活松菸店表演廳
緊接著討論「每日新聞節目獎」。
由於中投有線電視的「中台灣生活網」及TVBS的「十點不一樣」在初審時獲得較高分數,評審決定這兩件作品率先入選。評審一致肯定「中台灣生活網」,認為地方電台願意投入資源製作在地新聞,且新聞品質優良,主播及記者也能以流暢的在地語言播報新聞或與受訪者互動,貼近當地民眾需求,十分難得。另外,
評審也肯定「十點不一樣」,因其新聞規劃上有三分之一是當天主要新聞,三分之二是新聞專題,每天要做不同的新聞企劃非常不容易,唯一缺點是社會新聞的處理上稍嫌聳動。
同樣是TVBS作品的「Focus全球新聞」,評審認為該節目主持人方念華女士在各方面都很優秀,節目企畫也很好,相較以往也開始有部分的自製新聞,比較可惜的是沒有善用該台海外特派員,新聞內容仍以外電為主,若能善用特派員進行連線做出具有台灣觀點的國際報導會更好。但有評審認為,海外特派員對許多電視台來說成本過高,在沒有特派員的情況下製作國際新聞節目,編輯力很重要,「Focus全球新聞」能運用多個外電報導進行某一議題的新聞播報,功力不錯。另一評審則認為,如果能夠將外電報導以台灣觀點進行改寫重製,更能顯示其編輯能力,但目前該節目主要是靠主持人進行解釋性報導,編輯台的協助不大。再者,也有評審對於該節目獲有贊助一事有疑慮,但討論後評審們認為只要誠實揭露且不因此而有新聞置入行銷之情事,就不影響評審對其評價。
另外,「民視體育新聞」在初審時也獲得不錯的成績,評審認為該節目難得的地方是以體育新聞為主軸,在眾多新聞節目中有其特殊性,比較可惜的是新聞來源以外電為主,自己採訪的較少,引用外電也缺乏編輯改寫重製,雖有平台但內容不足。
三個族群電視台新聞節目包括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原視晚間新聞」、客家電視台的「暗夜新聞」、「當晝新聞」,其新聞編採播報都符合其族群屬性,評審認為客台的兩個新聞節目,主持人、記者的水準很整齊、新聞品質穩定精良。
討論過後針對六件作品進行評分,評分結果:「暗夜新聞」獲得35分、「Focus全球新聞」獲得31分、「當晝新聞」獲得25分、「原視晚間新聞」獲得23分、「民視體育新聞」獲得21分、「台中都會新聞」獲得12分,決定由前三名作品入選。
加上之前已經入選的兩件作品,本屆每日新聞節目獎入選作品決定如下:「中台灣生活網」、「十點不一樣」、「Focus全球新聞」、「暗夜新聞」及「當晝新聞」。
接著評審開始討論競爭最激烈的專題新聞獎。由於本屆專題新聞獎共有81件參賽作品,入選機率僅6%,進入複審的作品水準在伯仲之間,讓評審們大嘆「真的很難選啊!」。
經過初審激烈競逐進入複審的七件作品中,有三件是由傳統平面媒體跨足影音新聞的所做的報導,分別是天下雜誌的「志氣-為人才而戰」及UDN TV的「明天的電核去核從-日本、德國篇」及「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所佔比例將近一半。評審認為傳統平面媒體雜誌、報紙跨足影音,以其原有深厚的文字功力及製作能力,表現優於傳統電視媒體,是值得被關注的現象。天下雜誌及聯合報跨足影音新聞,願意投入資源製作,也吸引到優秀人才,而能做出優秀的深度報導。反觀傳統電視媒體缺乏對新聞的投資,也面臨人才流失問題,使得兩者報導品質的差距越來越大。
但評審也特別提出對天下雜誌作品的看法,評審們雖然很肯定該社記者的文字、企畫能力及拍攝水準,認為其整體表現已可媲美紀錄片,但其作品中隱含的對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價值或意識型態的推崇及信仰,經常貫穿整個作品,若能進一步加以反思,作品將會更深刻。由於「志氣-為人才而戰」在初審時獲得最高分,所以評審決定該作品率先入選。
接著,評審們對三立電視的「衝擊.中國大潮」提出看法。有評審認為這件作品跳脫過去媒體慣於正面報導中國經濟發展的窠臼,關注並反省只顧自己國家經濟利益不顧他國社會問題的現象,批判中國的經濟帝國主義心態,並且揭露了其心態迥異於以往帝國主義,例如其在越南設置礦場,聘用的工人還是從中國出口的工人,而不用當地人等,確實揭露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現象。
公共電視「幸福事件簿」也獲得部份評審肯定,認為本作品題材少見,報導角度除了新住民在台灣的處境,還跟著新住民返鄉,報導其家鄉的景況,追溯其來台的心路歷程,正面呈現其母國文化。跟過往把新住民當作社會問題來處理的報導角度不同,拉出了不一樣的報導軸線,製作手法細膩。但也有評審認為這件作品的形態接近類紀錄片,新聞性較低。
在公共電視「國教行不行?」部分,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是每日新聞的集結,相較其他專題報導,敘事結構相對破碎。但有評審肯定這則報導到全台北、中、南、東各地進行採訪,面向完整,並且呈現各地的教學特色,記者深耕教育議題,對教育現場狀況十分瞭解,報導深刻而周延完整。
同樣著墨教育議題的UDN TV「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則是採訪他國技職教育作法,以他山之石為借鏡,為目前遭到忽視的台灣技職教育尋找出路,探討面向是過去媒體比較沒有處理到的而獲得評審肯定。另外,大愛電視台的「路之生」及UDN TV的「明天的電核去核從-日本、德國篇」都被評審評以平實、周延及完整。
討論過後,接著進行評分,評分統計結果:「國教行不行?」獲得30分、「衝擊.中國大潮」獲得29分、「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獲得25分、「明天的電核去核從-日本、德國篇」獲得22分、「路之生」獲得21分、「幸福作業簿」20分。由於依照本屆卓新獎評審辦法規定,每一獎項最多入選五件,除「志氣-為人才而戰」已入選外,僅能再入選四件,因此,「路之生」以一分之差落選。評審們認為這幾件作品水準都在伯仲之間,能從81件參賽作品中勝出已屬難得,為免有遺珠之憾,因而向主辦單位爭取未來或可放寬入選件數。但由於本屆評審辦法已經卓新獎董事會通過並對外公佈,為公平起見,僅能將評審建議送卓新獎董事會,於來年評審辦法審議時討論及修訂。
最後,決定專題新聞獎入選作品共五件如下:「志氣-為人才而戰」、「國教行不行?」、「明天的電核去核從-日本、德國篇」、「衝擊.中國大潮」及「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
在調查報導獎部分,評審們有很高的共識,由於進入複審的前五名作品,包括公共電視「地震帶上的核電廠系列報導」、民視「直擊水污台灣系列報導」、大愛「污染的真相」、東森「監獄風雲-減刑行不行?」及公視「台灣長照系列報導」,其分數高於其他參賽作品,因此,評審一致決定由此五件作品入選。
決選會議
評審們首先討論評審方式,決定先針對各獎項五件入選作品進行討論後,進行最後投票,每位評審選出心目中最優秀的作品(最多兩件),統計後由得票最高且超過半數者獲獎。
首先,討論即時新聞獎。評審們認為「513越南排華暴動」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改變原訂採訪計畫,且能排除困難趕赴新聞現場進行多方採訪,充分發揮即時新聞的特點,實屬佳作。「太陽花學運-民主洗禮與服貿政策思辯」能將歷時較久的每日新聞,以多面向的報導焦點深入呈現經濟、民主、法治及世代困境等矛盾與衝突,沒有花邊化、瑣碎化的問題,選輯上也展現其優異的編輯能力,獲得評審一致肯定。「劉政池侵佔國有地」雖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問題重點,抽絲剝繭揭露違法細節,但因資料來源主要由議員提供而非記者挖掘,美中不足。「再見收費員系列報導」雖能深入持續報導該議題,但報導張力略顯不足。接著,進行投票,投票結果「太陽花學運-民主洗禮與服貿政策思辯」獲得七票,「513越南排華暴動」獲得四票,「再見收費員系列報導」獲得兩票,由「太陽花學運-民主洗禮與服貿政策思辯」獲得本屆即時新聞獎。
接著討論專題新聞獎。評審認為本屆專題新聞獎入選的五件作品各有優點,「明天的電核去核從-日本、德國篇」的優點是能跳脫能源議題報導容易陷入的科技決定論框架,能關注社會面向,例如能源政策可能加深社會貧富差距等,實屬難得。「衝擊.中國大潮」能有系統地報導中國外移的現象,以及到許多國家採訪中國席捲世界的現象,也十分不容易。「志氣-為人才而戰」的結構完整、文字及影像品質兼具,唯一值得商榷的是過於強調競爭邏輯。「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的問題意識獨特,把技職教育放入高等教育問題中討論有其新意,但也有評審認為本系列報導雖然投入很多資源到幾個國家採訪,但每個國家報導的相似度頗高。「國教行不行?」的優點則是深入中、北、南、東,以具體案例忠實呈現十二年國教在各地產生的效應。回顧所有入選作品的優點後,評審進行投票,投票結果:「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獲得七票,「明天的電核去核從-日本、德國篇」獲得三票,「衝擊.中國大潮」及「國教行不行?」各獲兩票,由獲得所有評審青睞、囊括七票的「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獲獎。
在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評審們各有支持的作品。有評審認為「半世紀的闘爭-反成田機場徵收事件」能藉由長達五十年的反成田機場抗爭史,反思台灣的土地徵收問題,特別是桃園航空城,能關照到台灣本地,報導具有啟發性。另有評審支持「能源時代系列報導」,肯定該作品報導完整,從政策、家庭、科學等面向,具體呈現丹麥、德國在能源議題上的社會論辯過程及做法,極具參考價值。也有評審認為「險路.出逃墨西哥」是所有入選作品中難度、挑戰性、危險性最高的,非常不容易;「異境.求生」能進入難民營,從難民角度進行採訪,也值得肯定,但因其背後有慈濟組織力量的協助,難度不如前者。討論至此,評審們各有其側重點,因此,有評審提醒應該回歸國際新聞報導獎的根本也就是報導本身國際視野的深度與廣度,其認為「以色列-逆境找解答」則是最能深入完整呈現一個國家政府、社會肌理的報導。討論及拉票至此,進行最後投票,結果「以色列-逆境找解答」獲得五票、「半世紀的闘爭-反成田機場徵收事件」獲得四票、「能源時代系列報導」獲得三票、「險路.出逃墨西哥」獲得兩票,由「以色列-逆境找解答」獲獎。
在調查報導獎部分,評審認為本獎的核心標準是難易度、獨立性、揭露性及追求公共利益。相較於去年入選作品偏向專題或深度報導而缺乏調查性,今年入選作品有試著展開調查、追蹤議題,表現相對更符合調查報導的精神。在各入選作品優缺點上,評審認為「台灣長照系列報導」雖然紀錄了長照政策執行的第一現場並對照他國經驗,報導內容豐富,但調查性不足。「地震帶上的核電廠系列報導」則是議題涵蓋廣泛,引用日本科學資料及國科會調查報告的確切數據,採訪及資料佐證兼具。「監獄風雲-減刑行不行?」難得之處則是能深入獄所採訪,取得外界不易窺看的畫面,拍攝角度及後製也能顧及受刑人隱私。「直擊水污台灣系列報導」實地走訪幾大受污染河川、土地現場,運用檢測數據揭露現況,符合公益性及揭露性。至於「污染的真相」則是評審認為較具調查性的作品,直擊拍攝不肖業者棄置廢棄物畫面,有其難度。討論後進行投票,結果「污染的真相」獲得五票,「地震帶上的核電廠系列報導」、「監獄風雲-減刑行不行?」及「直擊水污台灣系列報導」各獲三票,最後由唯一獲得過半票數的「污染的真相」拿下本屆調查報導獎。
最後一個獎項是每日新聞節目獎。有評審認為TVBS兩個入選作品「十點不一樣」及「Focus全球新聞」,製播品質穩定精良,前者每天規劃新聞專題,從多面向探討單一主題,完整而深入;後者則是少見的國際新聞帶狀節目,外電引用來源多元,且能做到解釋性報導。另有評審推薦「當晝新聞」,肯定其在午聞的時間壓力下,能兼顧全國性重大新聞,又能做到突顯族群觀點的追蹤報導,是具有水準之作。最具在地特色的「中台灣生活網」則是獲得大多數評審的肯定,認為其不僅滿足了中投地區特別是偏鄉民眾的新聞資訊需求,也不因其為地方電視台規模較小而影響製播品質,非常難得。討論至此,進行投票,最後「中台灣生活網」獲得六票、「當晝新聞」及「Focus全球新聞」獲得三票、「十點不一樣」獲得兩票,「中台灣生活網」勝出,贏得本屆每日新聞節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