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林樂群老師、劉振祥老師、蔡明德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九月二日、十月六日、十二月三日
開會地點:清大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平面類新聞攝影獎分為「單張」及「系列」兩大獎項,每一位評審老師在看完全部參賽作品後,在複審時就評分結果採共識決產生入圍名單。本次會議並選出劉振祥老師擔任攝影組召集人。
第二次評審會議
在第二次評審會議前,評審們先將初選結果回傳秘書處,會議現場評審們先就單張部分,挑出在分數上有交集的六件作品進行討論:
根據相似的新聞事件類型,評審們將編號13015的作品「血濺鹿港天后宮 民主蒙羞」與編號13027的作品「突破重圍」一同討論,在「突破重圍」作品中,新聞事件主角張志軍先生當好就在其中,畫面完全抓住突發的那一個瞬間,再加上閃光燈與現場光呈現得很完美,畫面也具有代表性。另外,編號13015「血濺鹿港天后宮 民主蒙羞」這件作品評審也都認為其呈現的新聞性也很強,作品構圖完美,畫面中呈現的力度也很足夠,評審們一致認為這兩件作品所呈現的新聞事件很完整,因此決定「血濺鹿港天后宮 民主蒙羞」與「突破重圍」這兩件作品皆可入選。
接下來評審們就剩下四件作品進行討論:
編號13008的作品-「一夫當關」,在討論這件作品前,評審們有特別針對同一拍攝主題的另外兩張作品(編號13022的「島嶼天光」與編號13001的「抵抗」)提出意見,雖然是拍攝同一主題,但是這三張照片在角度上都有些許差異,編號13022的「島嶼天光」在拍攝的時候疑似是相機動到了,因此影響作品呈現上的清晰度,評審們認為十分可惜。
而另一張編號13001的作品「抵抗」則是被評審們認為在構圖上不夠緊湊,也因為拍攝角度的關係,畫面中的警察將事件主角的身體擋住了。
最後再回到「一夫當關」這件作品上,評審們認為這張照片的畫面有其代表性(是對抗國家機器很有象徵性的一張照片),而且畫面中被拍攝者的背景很有張力並充滿氣魄,再加上光線與構圖都很好,因此評審們決定「一夫當關」進入入選名單。
編號13002作品-「千人圍中正一 方仰寧遭撒冥紙」,評審們認為這張照片拍照的時刻抓得剛剛好,冥紙的影像正好疊在警帽之上,畫面呈現出一種黑色幽默的氛圍,充分反映出這個衝突事件中諷刺的一刻,因此評審們一致贊同此件作品可以進入本屆單張攝影獎入選名單之中。
編號13013作品-「鎮暴水柱下的吶喊」,在此件作品中,拍攝者清楚拍攝出畫面主角的表情與其握拳的手,表現出堅定要與國家機器對抗的感覺,畫面中的水柱灑下來充分展現環境氛圍,而畫面中的三個被拍攝者呈現出強烈的團結氣勢。
最後討論到編號13021「暴雨中的堅持」這件作品,評審們認為「暴雨中的堅持」充分呈現出拍攝現場鋒利的雨與被拍攝者的臉部表情,但是和其他上述討論到的照片比較起來,其照片中所呈現的事件突發性沒有那麼強烈,其新聞事件在突發攝影的標準下也顯得相對弱勢。
最後評審們做出決定,確定今年入選攝影獎單張的作品為以下五件作品:
接下來討論攝影獎系列作品的部分,真相台灣系列、跨國界求溫飽:泰緬邊境的廉價勞工與我住在幸福村音樂巷520號這三件作品在評審給分上一致獲得高分,評審們讚賞真相台灣系列作品在畫面的品質上十分講究,畫面呈現清晰、令人震撼,拍攝者藉由照片提醒大家台灣的美與傷痕,而跨國界求溫飽:泰緬邊境的廉價勞工這件作品,評審們認為其畫面故事性完整又兼具說明性,照片以黑白照片的方式呈現令人印象深刻,也肯定拍攝者願意用黑白色調來呈現照片,接下來的作品-我住在幸福村音樂巷520號,評審們認為這件作品取材有特色,畫面有溫度性,唯一的缺點就是在畫面的呈現方式上比較直接,畫面的說明性較強,由於這三件作品皆獲得評審給予高分,因此先行決議入選。
其他幾件位於領先群的作品討論如下 :
編號17001的澎湖復興空難作品,評審們認為其災難現場拍攝角度掌握得很好,但是就是少了一點人的味道,評審們也點出了今年度系列作品普遍出現的問題:照片中缺乏人跟人之間的互動,評審們認為沒有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作品就會淪為一張說明性的照片。
編號17006的海燕過後這件作品評審稱讚從照片中可以看得出來拍攝者是第一時間就到現場進行攝影,但是比較可惜的也是缺少人的互動,照片在呈現人與人的關係上比較薄弱。
編號17007甕缸裡的時光記憶-醃漬物的旅行這件作品,評審認為這組照片也不錯,充分呈現了醃漬這個產業,但是缺點還是少了一點情緒,評審們建議一個好的照片其實還是需要人在其中,缺乏人物的照片就會比較像是說明或是插圖式的呈現。
編號17009的作品-《前蘇聯的三對三胞胎》:黯然蘇聯鑽、波羅的海天空下與外高加索風雲作品,評審們誇讚這組攝影作品明顯和其他攝影作品不同,是一件有國際規格的作品,拍攝者在使用攝影燈的部分也展現成熟技術,圖片呈現出來的品質也很好,但是缺點就是照片中一共講到了9個國家,內容太大、不夠集中,沒有辦法詳細說明,十分可惜。
編號17013的作品-人民議會,評審提到今年有很多關於學運的攝影作品來參賽,而這件作品的優點是相對於其他作品其拍攝觀點明顯不同,多數照片都是拍攝示威活動,但是這組照片的畫面呈現出不同的關照,但是缺點在於系列照片中有幾張照片(洗臉台與洗頭)過於平淡,和整體照片不是很連貫。
編號17027的作品-每個人的想法_每個人的參與_每個人的太陽花,關於這件作品,評審們認為這組照片組合十分特別,跳脫出一般示威照片會呈現的畫面,拍攝者找尋到不一樣的角度進行拍攝,照片不容易一眼看盡,畫面也充滿著隱喻,評審讚賞拍攝者是一位眼光獨到、有想法的攝影記者,在觀賞照片時會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
編號17008的作品-兩岸流動,評審稱讚此組作品是一組有想法的系列作品,作品述說著兩岸之間宗教、婚姻等互動,在圖片裡面可以看到畫面中的故事,評審們十分推崇此系列中兩張照片的呈現方式,其一是中國邊檢的照片,評審認為拍攝手法很有戲劇感,而另一張小朋友在機場的照片,光線的處理也獲得評審們的讚賞,評審們一致認為這組系列作品可以讓觀看者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雖然畫面中呈現的場景在一般日常周遭經常發生,但是卻能透過照片給人深刻的感受。
經過上述討論之後,每個人的想法_每個人的參與_每個人的太陽花與兩岸流動這兩件作品獲得評審青睞,決議成為入選作品,因此本屆新聞攝影獎系列的入選作品有五件,分別為: 我住在幸福村音樂巷520號、跨國越界求溫飽:泰緬邊境的廉價勞工、真相台灣與兩岸流動與每個人的想法_每個人的參與_每個人的太陽花。
第三次評審會議
第三次決選會議老師們先針對單張部分進行討論,評審們對於其心中的第一名共識度極高,評審們一致認為「突破重圍」這張作品具有代表今年重要新聞事件的代表性,拍照的時間抓得非常精準,雖然這是一個突發事件,但是照片中呈現出來的元素(構圖、光線、表情)都恰到好處,更重要的是新聞事件人物正好就在其中,照面中也呈現出前、中、後景等多層次畫面,畫面也並沒有因為突發瞬間而呈現模糊,至於在光線的部分,前面有閃光燈後面是自然光,光線又平衡的很好,評審們認為這張照片有年度代表的特色,因此決議今年度的新聞攝影獎單張獎項頒給突破重圍。
接著進行新聞攝影獎系列的決選討論,依照評審老師們給予名次的高低,就前兩個名次的作品-兩岸流動與每個人的想法_每個人的參與_每個人的太陽花進行討論,評審們特別讚許每個人的想法_每個人的參與_每個人的太陽花這件作品呈現出以往不同的思維,作品呈現別出心裁,但是如果以整體影像完整度來看這兩個作品,兩岸流動在整體作品的完整度上略勝於每個人的想法_每個人的參與_每個人的太陽花,在兩岸流動這件作品中,中國邊檢這張照片特別受到評審們青睞,評審們認為此張照片有多層次的意義,技術面也很強,用神這樣的符號來帶出兩岸之間的關係,十分絕妙,因此評審們決議將今年度的新聞攝影獎系列獎項頒給兩岸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