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秦凱、張照堂、郭力昕
評審會議時間:九月十三日、十月七日
地點:清華大學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平面類新聞攝影獎的參賽作品包含單張及系列照片共有51件。評審們首先討論出評審標準,應包含新聞性及攝影技巧,同時也將考慮該報導的新聞價值。評審方式為:每位評審審閱51件參賽作品後,個別挑出5件優秀作品,並於第二次會議前回報秘書處,經統計後,依票數多寡排列,供評審參考。第二次評審時就統計結果進行討論,並選出入圍作品及得獎作品。本次會議並選出秦凱先生擔任評審召集人。

第二次評審會議

在第二次評審會議前,評審們先將初選結果回傳秘書處,入選作品共13件,

評審們先針對這13件作品提出個別看法。首先討論的是中央社的〈東日本311強震浩劫〉,評審認為本作品的外景照片表現不錯,缺點在於採用過多廣角照片,缺乏人的特寫鏡頭。另一位評審則認為這件作品反映了本屆部分參賽作品的共同問題,就是系列中的個別單張照片可能表現不錯,但在照片編輯上不夠嚴謹,顯示出參賽人在新聞脈絡觀點上及照片觀點上的模稜兩可。

同樣是日本震災題材的作品,還有蘋果日報的〈當時間靜止時〉、〈大海嘯後的南三陸町〉、〈東日本大地震南三陸町海嘯災民容顏〉等。評審認為〈當時間靜止時〉表現了災難以後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主婦買水、向神明祈求等,是較其他災難報導突出之處,可惜照片編輯上犯了時空錯置的毛病。另外兩件作品都是報導南三陸町災後情況,兩者人物照片的比例也比較多,優於其他日本震災新聞報導,而〈大海嘯後的南三陸町〉的人物照片構圖及角度更為突出。

接著討論商業周刊的〈深入中東風暴〉,有評審認為本作品報導的面向很完整,有大場景也有人物特寫,攝影感優、照片色彩飽和。但另一位評審則認為這組作品光從照片本身無法充分表現出中東政局動盪的情況,必須搭配文字才能掌握,是其弱點。

在慈濟月刊〈巴基斯坦世紀洪患後〉部分,評審認為本作品攝影角度生動,人物與場景照片皆有,面向周到。另一位評審也認為本系列個別單張都是好照片,皆與主題緊密扣合。另一個值得稱許的地方是,本作品未加入突顯所屬單位救災作為的照片,完全以新聞議題本身為主軸,顯示參賽人在照片編輯上的用心。

另一位評審則肯定聯合晚報的〈雙手合十共商國政〉,認為該作品構圖及攝影技巧不錯,照片主題明確,不需要很多文字,光從圖片就能讓讀者意會,或對照片中三位主角的行為產生想像空間。這位評審認為大部分系列作品得用很多張照片來說故事,而這件作品僅用兩張照片就傳達了很多訊息。對此,有評審提出在目前單張與系列照片混合評比的限制下,與系列照片相較,單張照片確實居於劣勢。另一位評審提出是否應該策略性地特別鼓勵單張照片,其他評審則認為還是應該就照片本身的表現來評比。

在新聞即時性的表現上,評審特別肯定蘋果日報〈五股大爆炸〉的表現,記者不僅即時抵達爆炸現場,並且能夠在混亂的災難現場,冷靜地補捉救援、傷亡的等瞬間,並形成完整的報導,實屬不易。

在專題性的報導中,評審認為經典雜誌的〈台灣海岸線系列報導〉報導面向豐富,拍攝角度突出,雖然即時性較弱,但仍不失新聞性,並且把每一段海岸線上的活動及其特點充分表現出來。可以感受到攝影者是在充分思考之後,決定其拍攝的手法及場景以表達此一主題,評審認為攝影者組織一個大而複雜題目的能力不錯。

評審也討論到天下雜誌的〈台灣階級流動危機〉,有評審表示大多數的新聞攝影是以新聞故事為表現主軸,很少用抽象的概念諸如階級來串連,這樣的報導通常得依賴文字的輔助,因為概念本身很難視覺化。評審認為新聞攝影應該勇於去處理當代議題性的題目,因此,肯定這件作品。

在對大部分初選出線作品的充分討論後,評審們決定再次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較優秀的五件作品。投票結果,獲得三票的有〈大海嘯後的南三陸町〉及〈台灣海岸線系列報導〉,獲得兩票的有〈蘇花水劫〉、〈巴基斯坦世紀洪患後〉及〈五股大爆炸系列〉。評審們決定由這五件作品入圍。

接著評審們要在五件入圍作品中選出最後的得獎者。本次投票每位評審選三件並給分,最高分3分,最低分1分,總分最高者獲勝。投票結果,〈巴基斯坦世紀洪患後〉獲得8分、〈台灣海岸線系列報導〉獲得6分、〈大海嘯後的南三陸町〉獲得4分。由慈濟月刊的〈巴基斯坦世紀洪患後〉勝出。

評審建議:

本屆評審過程,評審們仍遇到單張與系列作品、即時性與專題性報導難以用同一標準評比的困境。建議主辦單位將新聞攝影獎調整為兩個獎項:「突發新聞攝影」(Spot News Photo)及「專題報導攝影」(Photo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