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評審會議

會議日期:2011年9月02日下午2點
會議地點: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會議廳
出席委員:翁秀琪、林淇瀁、林照真、陳順孝、羅世宏

 

平面組決定請翁秀琪老師擔任平面組召集人。
會議決定給分標準、作業時間,以及下次評審會議舉行的時間地點。

評分原則如下:

(一)初審時每位評審皆看過所有的參賽作品後給予排名,分別為各類別的第一至第五名,並於10/11日中午前將平分表格回傳給基金會秘書處,由秘書處統計出各獎項名次序位前五名優秀作品進入複審。

(二)複審時就初選選出之作品進行討論,決定入圍名單。

第二次評審會議

評審委員:翁秀琪、林淇瀁、林照真、陳順孝、羅世宏
時間:2011年10月14日
地點: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二樓會議室(北市金華街100號2樓)

 

第二次評審會議的目的是要選出入圍作品,依照第一次訂定的評分原則,討論各類別積分排序前五名者。

新聞評論獎

在此類目裡排序前五名的有:「政府施政準則應置於社會正義的基礎上」、「「聆聽土地的吶喊」系列評論」、「繼續往公平的路上邁進」、「國光石化系列評論」、「衛生春秋-健康是這樣來的」、「部落新聞眼」(後三件積分相同)。因此,評審聚焦討論這六件作品。

評論作品的寫法、形式在本次評審裡有充分的討論。評審認為首重的就是「觀點」,作品不能只是好看而已。接著是蒐集的資料能否支撐評論人的「論點」。另外,新聞評論的的敘述方式、形式也引發評審的深度討論。

「衛生春秋-健康是這樣來的」內容一致,有觀點,但觀點不夠讓人shock,如果可以更善於利用證據資料支撐自己的觀點,會更有說服力。「部落新聞眼」雖都是短篇,但談原住民的議題都能清楚聚焦。「繼續往公平的路上邁進」作者長期關注司法,在此篇作品裡可以看出他長期投入,而且有自己的觀點和心得,不過因為媒體發表篇幅受限,導致篇章太短無法呈現完整的內涵,這是比較吃虧的地方。

「國光石化系列評論」引用很多資料,但寫作形式和一般所理解的評論文類有所差異,評審認為此件作品看得出認真程度,做了很多調查,在這裡面可以看到獨立記者的熱情和認真,但過去我們所了解的新聞評論應該是最精簡的文字讓一般大眾都可以看得懂,在此篇作品裡,論述方式比較像是研究報告,若是就專題的深度要求來看,此篇作品甚是佳作,裡頭可以看出很多研究資料的支撐,尤其看出評論人的認真,不完全仰賴其他記者的資料,而是自己研究這點很值得鼓勵,可是在新聞評論的類別裡,是不是恰當,值得討論。

在本次評審裡,讓評審頭痛的依舊是面臨網路媒體時代,各種文類都被顛覆、解放,甚至可以有多媒體的資料輔助,類目形式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評審們對於這樣的發展可以帶來對媒體空間和表達有更大的開放性保持著樂觀態度,但這樣對未來的新聞編輯、新聞報導是好是壞,增加了評審的難度。

討論過後,評審就後三件同積分作品再一次給予分數排名,統計結果是「衛生春秋-健康是這樣來的」、「部落新聞眼」為三件作品的前兩名。因此本屆「新聞評論獎」入圍的有:

14006 「聆聽土地的吶喊」系列評論/何榮幸/中國時報
14008 政府施政準則應置於社會正義的基礎上/于國欽/工商時報
14011 衛生春秋─健康是這樣來的?/張耀懋/聯合報
14012 繼續往公平的路上邁進/林河名/聯合報
14018 部落新聞眼 施聖文/台灣立報

國際新聞報導獎

在此類目裡評審肯定本次參賽作品角度多樣,在討論的過程中評審們有高度共識。統計後,積分前五名分別有「深入中東風暴」、「以色列荒漠奇蹟」、「「借鏡國外‧提升台灣」系列專題報導」、「希臘國債系列報導」、「舟曲報告」;其中,「舟曲報告」作者鐘聖雄時任評審陳順孝老師的研究助理,陳順孝老師迴避評審。於是本屆「國際新聞報導獎」入圍的作品有:

12003 以色列荒漠奇蹟/楊紹華、楊卓翰/今周文化
12010 希臘國債系列報導/陳玉慧/聯合報
12012 深入中東風暴/張毅君、劉佩修、林宏達、楊少強、邱碧玲/商業周刊
12022 借鏡國外‧提升台灣」系列專題報導/鄭朝陽、梁玉芳、郭錦萍、陳宛茜、李順德、黃驛淵、陳惠惠、劉惠敏、張耀懋、施靜茹/聯合報
12028 舟曲報告/鐘聖雄/公共電視新聞部

調查報導獎

在此獎項中統計積分排名前五名的有:「藥命危機:你吃的藥安全嗎?」、「大學圈地運動」、「東山聖戰 十年滄桑」、「台灣民主大騙局」、「大老闆的野蠻金錢遊戲」、「苦勞經濟」、「台塑你怎麼了?」。

卓新獎新設「調查報導」的獎項,具有指標性作用,因此在本次討論裡,評審們格外謹慎,先就「調查報導」的形式做了討論和定義,力圖取得共識。評審認為「調查報導」著重的是內容深度以及調查是否有所發現,找到違背常理、發現別人未能發現社會不妥現象之處,以及記者能否長時間組織、追蹤,並且在報導裡讓不同立場的話語都能直接或間接的支撐報導。接著是考驗記者是否具有敏感度,看到事情、發現問題,並且要能夠提供證據,讓證據不證自明,為世界帶來一些改變。

在此嚴苛的標準下,評審們就原先積分前七高的作品又一一審視。「東山聖戰 十年滄桑」在記者長期關注、獨立工作下完成的作品有如此表現,值得肯定,但在討論「調查報導」的界定過程裡,有評審決定執行更審慎的標準而放棄此作品原先給分。

「苦勞經濟」、「台塑你怎麼了?」、「台灣民主大騙局」兩則都是優秀的專題、深度報導,但未能執行調查、揭穿台塑謊言是可惜之處。在先前討論的「調查報導」定義下,評審紛紛收回原先給分。

評審之一認為「大學圈地運動」此作品文筆很好,報導深入,可能是作者以碩士論文為基礎所改寫,此作品完整呈現大學圈地狀況,雖然沒有帶來立即的社會效應,但是為評審帶來資訊上的衝擊這點值得肯定。另外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未能有圈地新發現,形成監督力量,進而引發各大學警戒、放棄圈地,是可惜之處,日後若能持續追蹤,產生一股監督的力量,會更好。

「藥命危機:你吃的藥安全嗎?」有非常多的證據去提出藥品問題,並且讓不同立場的對話在此報導裡發聲,也帶來一些政策上的改變。「大老闆的野蠻金錢遊戲」的部份最後也引發修法的改變。評審另外特別舉出蘋果日報「「直擊淡水河毒魚銷全台」系列報導」的作品,讚賞此作品有力行調查的步驟,但是內容篇幅過短是可惜之處。

最後,評審考慮這次第一次頒發「調查報導獎」,雖然希望透過此獎項可以鼓勵記者們往調查報導的專業前進,但考量到這次頒獎具有指標性作用,在嚴格的評審標準下,決定入圍的有:

16006 大老闆的野蠻金錢遊戲/劉俞青、林宏文、賴筱凡、陳兆芬、許瀞文、林亞偉/今周刊
16008 大學圈地運動/陳香蘭/新頭殼網站
16022 藥命危機:你吃的藥安全嗎?/蔡靚萱、陳雅潔/財訊雙週刊

專題新聞獎

在「專題報導獎」裡首重作品呈現的問題意識、組織、訪問能力,以及是否能提供足夠地不同立場的溝通。本屆專題新聞獎參賽作品有六十六件之多,評審一一看完之後選出了心中前五名,基金會統計結果後,排序前五名作品分別為「追討程序正義」、「核電」、「勞動的邦查系列」、「美麗台灣 走一條不同的路」、「影響全世界的六十公里」。

評審認為「影響全世界的六十公里」議題取角別出新意,報導影響力大;「美麗台灣 走一條不同的路」以台一線為主軸,問題意識很好。另外也有評審提出,「移樹的故事」選擇的是台灣主流媒體少數處理的議題,有系統的報導,雖然角度很好,但文字不夠優美吸引閱讀是可惜之處。「電視亡國」、「再見 電子五哥!」兩件作品選擇議題也都很有意思,在此次討論裡,評審特別肯定週刊在新聞專題裡企劃、執行以及寫作的可看性。

由於「新聞專題獎」類目裡,評審對入圍作品選擇也有高度共識,因此入圍作品有:

15007 追討程序正義/朱淑娟/獨立媒體記者
15009 核電/楊紹華、燕珍宜、楊卓翰、陳兆芬、羅弘旭/今周刊
15030 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呂國禎、萬年生/商業周刊
15044 勞動的邦查系列專題/李宜霖/台灣立報
15046 美麗台灣 走一條不同的路/蕭富元、汪文豪、馬岳琳、江逸之、黃哲斌/天下雜誌

即時新聞獎

在此獎項裡,評審要求的是記者可以有新聞議題的敏感性,並且很快地抓住重點、組織、當時新聞的切入點力道,是否能以具有問題意識的反應做出獨家報導,另外,在「即時」的狀況下,新聞品質是否能維持也是評審注重的。因此在討論前,由初審給分統計後,「即時新聞獎」積分前五名作品如下:「一個波峰-楊技正與塑化人生」、「江國慶死案追追追」、「大城溼地保衛戰-記反國光石化運動」、「白玫瑰正和-「性侵幼童輕判引人民怒吼」系列報導」、「司法黑幕何時了-踢爆最高法院法官為子關說案」

在「即時新聞」的定義下,評審肯定蘋果日報「白玫瑰正和-「性侵幼童輕判引人民怒吼」系列報導」、「司法黑幕何時了-踢爆最高法院法官為子關說案」兩件作品都發揮了即時新聞的作用。

在以塑化劑為主題的新聞報導作品裡,「一個波峰-楊技正與塑化人生」與「塑毒風暴,食不心安-塑化劑「毒」家秘方,重創台灣食品安全」兩作品相似。「塑毒風暴,食不心安-塑化劑「毒」家秘方,重創台灣食品安全」詳盡地討論塑化劑問題,角度相較周延;但「一個波峰-楊技正與塑化人生」抓住楊技正的人物報導為切入點是獨家,並且帶來後續影響,其他新聞篇幅似乎都過短,有些可惜。

相較於塑化劑這樣大家都報導的議題,有評審認為「農曆新年華光社區火警」議題很即時,也很少人關心,甚至沒有主流媒體關心,雖然大家不關注,但此時公民記者在第一時間發揮了作用。不過此篇報導是在事件發生後幾個禮拜才報導,與「即時」的定義稍微不符。「「下星期一就動工!」基翬海岸開發」也是公民記者發揮作用的即時報導。「災難中的電廠-從日本福島核災檢視台灣核電廠」,處理的是近期大家都關心的核電問題,在這個報導中有深入的內容,新聞處理比較像是專題。「大城溼地保衛戰-記反國光石化運動」比較像是紀錄事件發生的過程,讀者不易聚焦;評審過程中,目前擔任公視董事的林淇瀁老師,因為本作品作者胡慕情、鐘聖雄均為公視工作人員,予以迴避,陳順孝老師也因鐘聖雄擔任其研究助理而迴避。

「急診非廿四小時,男嬰死亡換重視」在即時新聞的標準下,處理中部地區哪些醫院是急診,哪些醫院不是急診的現況,雖然篇幅寫得少,但內容深刻,也發揮了影響力,同時提醒讀者事件發生的結構性問題。同議題類型的「血汗醫院護士荒」議題也很重要,但相較之下切入點力道較弱,是可惜之處。

討論過後,評審決定入圍名單有:

11005 急診非廿四小時,男嬰死亡換重視/游振昇、洪敬浤、劉惠敏、施靜茹/聯合報
11007 一個波峰─楊技正與塑化人生/施靜茹、何烱榮、修瑞瑩、陳洛薇/聯合報
11014 「江國慶冤死案追追追」/吳明杰、林如昕、呂昭隆、蕭承訓、林郁平、陳鴻偉、王己由、蕭博文、陳志賢、郭良傑、張朝欣、鮮明、馬瑞君、周敏煌、陳凱勛、陳界良、陳文信、鄭閔聲、秦蕙媛、管婺媛、曾薏蘋、仇佩芬、林金池等23人/中國時報
11030 白玫瑰震撼─「性侵幼童輕判引人民怒吼」系列報導/郭芷余、陳安琪、蘇郁凱、賴心瑩、王吟芳、林益民、邱俊吉、劉昌松/蘋果日報
11031 司法黑幕何時了─踢爆最高法院法官為子關說案/賴心瑩、劉昌松/蘋果日報

另外,評審建議,網路新聞未來參賽請避免縮小字體以利評審閱讀。近來網路媒體興起,其優勢為不受篇幅影響,可以把新聞事件完整地記錄下來,但同時可能是因為缺少專業美術編輯的幫忙,容易顯得雜亂沒有重點,這是未來網路媒體參賽時可以參考的面向。在本屆參賽作品裡評審肯定網路、獨立記者的努力,建議未來參加比賽時,可以更審慎的選擇參賽類目,避免遺珠之憾。最後,評審肯定新聞記者有心作出好新聞的能力,也希望發表媒體可以維持、尊重新聞記者的能力。

第三次評審會議

評審委員:翁秀琪、林淇瀁、林照真、陳順孝、羅世宏
時間:2011年11月24日
地點: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二樓會議室(北市金華街100號2樓)

 

第三次會議必須決定得獎名單,評審們就第二次會議決定的入圍名單再重新審閱,並就每位評審提出心中的第一名作品為討論對象。而在此次的討論裡頭,除「調查報導獎」有較多的討論以外,其他四個獎項評審們都有高度共識。

即時新聞獎

在「即時新聞獎」的討論裡,蘋果日報此次入圍兩件作品都獲得評審高度青睞,因此在最後的討論裡,兩件作品引發充分的討論。評審們有高度共識認為這兩件作品在「即時新聞」的類別裡,發揮了獨家的影響力,而且議題都是民間關注的焦點,除了報導出來,引發民間迴響以外,議題設定上也連動帶起其他媒體的報導,因此最後聚焦討論此兩件作品。

評審認為「白玫瑰震撼–「性侵幼童輕判引人民怒吼系列報導」」對社會所產生的衝擊力道較大,並且在蘋果日報獨家報導之後,引發網友在網路串聯,接著蘋果日報再接續報導這樣的民眾運動,開創媒體串聯要求司法改革的先例,影響深遠。而「司法黑幕何時了–踢爆最高法院法官為子關說案」此作品除了是獨家,報導訊息也顯示為記者自己有企圖心的採訪、挖掘,而且產生影響力,是此作品難得之處。另外,司法議題相較於「白玫瑰震撼–「性侵幼童輕判引人民怒吼系列報導」」不易引發閱聽眾反應的議題特性也應納入討論裡,評審認為正因議題處理不易,才更能看出記者的判斷和報導周延程度。

最後,「白玫瑰震撼–「性侵幼童輕判引人民怒吼系列報導」」因為在「即時新聞」的類別裡頭除了掌握到獨家以外,它所產生的新聞作用也比較大,不只是媒體影響社會、媒體影響司法,也產生了媒體影響媒體的效應,在第三階段的討論後獲得五位評審一致肯定而得獎。

專題新聞獎

在此類別的新聞獎裡頭,評審注重的是專題企畫能力。「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報導可以看出深度,在一個定點擴散,讓人了解中部精密工業的重要性,相對於過往經常提及的「竹科」、「南科」,它提供了一個更需要被知道,而且更能提供就業機會產業的專題報導,也點出了這項黑手的製造工業更需要被政府重視的處境。在內容、採訪整體結果來看,集中在台灣精密產業,同時提醒台灣其他鄉鎮如何去思考有助益的特色產業,就「專題新聞」的屬性看來,呈現力量較大。

「追討程序正義」是環評的冷門議題,在記者長期追蹤下,能有這樣的內容實屬不易。「核電」此作品的企劃也很優秀,內容雖然完整,但評審期待可以在作品裡看到新的發現。「勞動的邦查系列專題」可以看出作者有心,可是企劃能力略顯不足,以致於文章焦點關注分散,評審建議可專注於幾篇內容去做更緊湊、更深入的專題報導,效果會更好。

「美麗台灣 走一條不同的路」在比較和寫作上都不錯,但是這樣的專題策畫方式易落入俗套,雖然出發點很獨特,以「省道一號」這過去少人提及的觀點為切入點,但內容上卻不夠深入。評審認為「省道一號」可以作為台灣發展的一個縮影,理應有更驚喜的觀察和發現,但在此作品的寫作上雖具有可讀性,不過感性多於企劃,表現上四平八穩、中規中矩、缺少驚奇,是可惜之處。

最後,「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被認為是五件入圍作品裡,企畫最優秀,議題選擇上具有獨到眼光,內容深入,可讀性高,對讀者也具有衝擊性而獲獎。

新聞評論(時事漫畫)獎

評審認為工商時報「政府施政準則應置於社會正義的基礎上」觀點細膩,而且明確指出問題,文字精準,對問題的分析以及提問都能夠有系統而且聚焦的討論,在資訊的豐富度以及批判的力道都非常足夠。

在此獎項的討論裡頭,評審首重的是作品有沒有呈現觀點,第二個則是在評論的過程中有沒有「說道理」,也就是有證據、理論根據可以支持自己論述的觀點,並且圍繞在一個核心價值。評審認為,工商時報「政府施政準則應置於社會正義的基礎上」此件作品,相較於其他作品,比較符合以上要求,因此得獎。

國際新聞報導獎

評審在此獎項類目裡,考慮的原因包括「採訪難度」、「時效性」以及「議題敏感度」。評審認為「以色列荒漠奇蹟」這個議題對台灣來講,最有啟發性、警示性,在台灣和以色列兩個水資源極大的對比下,一個有那麼豐富的水資源卻無盡浪費,而另一個水資源如此缺乏,卻懂得用善用。在這個報導裡,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議題選擇眼光獨到以外,也可以看出企劃、採訪的敏感度,以及內容深度足夠,提供夠多的資訊來吸引讀者是很成功的。

「希臘國債系列報導」和「深入中東風暴」的優勢則是「時效性」。在「希臘國債系列報導」作品哩,評審認為記者一人單獨作戰,困難度也高,而希臘國債對全球的經濟影響也很深,所以她在議題選擇上也很有影響力,但相較之下,此作品處理比較像是一般新聞報導,是可惜之處。「深入中東風暴」在新聞熱度上,記者可以有敏感度,而且不完全依賴外電,很快深入現場採訪報導,給第一手消息,在高難度的製作環境下完成報導,也是很值得鼓勵的佳作。

最後「以色列荒漠奇蹟」因為議題選擇眼光獨到,具有啟發性、警示性,採訪難度高,製作上嚴謹、觀點清晰,獲得評審一致共識而得獎。

調查報導評審實錄

調查報導幾乎是評審眼中新聞獎裡最崇高的獎項,所以評審在審查的要求上也更為嚴苛,希望可以透過調查報導來重新建立新聞規範,並讓有能力企劃專題、調查、挖掘真相採訪的記者水準可以更上一層樓。評審認為調查報導的重要性在於,報導結果可以讓這個世界、社會可以有一些改變,調查報導最終是希望可以挖掘大家所不知道的不公義事實,但台灣目前媒體環境不允許記者花費太多心力處理調查報導,實為可惜。

這次入圍的三篇報導,評審都很肯定其價值,提供了很多評審過去不知道的資料,例如在「藥命危機:你吃的藥安全嗎?」此項作品裡,關係到用藥安全、生命討論,影響層面廣,而且議題重要,可是在文章的重要資料上大多引述FDA和紐約時報,採訪資料也相對不足,是可惜之處。

「大老闆的野蠻金錢遊戲」雖然有促使法令的改變,保護小股東的權益,但調查報導期待的是可以打擊握有權力的人,在此報導裡可以看到的改變和進展有限。另外,調查報導仍是希望可以呈現事件雙方的意見,即使是被批判的一方也應給予說話的機會,然後在對話資料,論述裡頭抽絲剝繭,讓證據自明是非,但在這篇作品裡未能呈現此部份有些可惜,不過商業財經類週刊,可以主動報導這樣的事件,值得鼓勵。

「大學圈地運動」在呈現上比較像是一則優秀而且很有價值的深度報導,但在調查報導的類目下,性質較不符合,雖然此作品很清楚地把現在大學擴建現象釐清,可是缺乏分析面向,例如分析教育部在學校擴建計畫政策上作用的角色。評審建議,此作品若後續可以拿證據質疑教育部,讓教育部改變政策,就會是一則好的調查報導,也鼓勵作者繼續努力。同時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努力呈現與大學圈地運動有關的弊端,改變了部份評審原先對大學的認知,實屬難得。

最後評審認為這三件作品都有調查報導的味道,但調查採訪的深度、影響度無法兩全。有評審希望可以透過鼓勵得獎的方式,來提高記者願意在調查報導這項類目裡耕耘的意願。另一方面,也有評審認為此獎項的慎重原因在於,調查報導這個獎項在卓新獎,是一個會被定義甚麼叫做調查報導的開始,新聞若是以調查為基礎的一項專業,那在此類獎項裡更應該要展現調查的精神。評審期待的是在訪談資料裡,能更細膩地抽絲剝繭,挖掘新線索,然後讓主其事者發現錯誤甚至改變,促使世界可以不一樣。而評審更期待的是,媒體、記者願意花時間和功夫去經營,因為調查報導面對的是更複雜的問題,所以在方法上應該更扎實、更完整。

在五位評審一番激烈的討論過後,一致肯定這三件入圍作品的優秀和價值,可是在調查報導的類目下還有進步的空間,因此今年度在此獎項從缺,期許大家可以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