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評審會議
會議日期:2010年9月10日下午2點
會議地點:政治大學公企會議中心綜合大樓六樓環形會議室
出席委員:陳浩、孫曼蘋、林照真
請假評審:林元輝、黃肇珩
平面組決定請陳浩委員擔任平面組召集人。
會議決定給分標準、作業時間,以及下次評審會議舉行的時間地點。
評分原則如下:
(一)初審時評審看過所有參賽作品後給予作品1~10名的排序(第一名為該類別最優秀作品(積分10分),以此類推至第十名(積分1分);「新聞評論(漫畫)獎」因收件總數只有八件,因此將排名縮減至1~5名。)
(二)複審時就初選選出之作品進行討論,決定入圍名單。
第二次評審會議
評審委員:陳浩、黃肇珩、林照真、林元輝、孫曼蘋
時間:2010年10月22日
地點: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2樓)
第二次評審會議的目的是要選出入圍作品,依照第一次訂定的評分原則,各類獎項入圍件數如下:「即時新聞獎」五件、「國際新聞報導獎」五件、「新聞評論(漫畫)獎」五件、「專題新聞獎」五件。雖然積分在開會前就已經累加,但仍可在第一輪的討論過後有所更改。
即時新聞獎
一開始,評審就「即時」的定義做了一番討論,評審之一認為,若記者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先提了出來,並且鍥而不捨的追蹤、報導,不論時間拉得多長,只要一開始提出的重要性足夠,而且喚起了大眾的意識,即可算是「即時」新聞的一種。因此「即時」新聞的參賽媒體也不再受限,例如「南山人壽交易黑幕」,發表媒介為雜誌,但在重大的財經事件發生之時即刻報導,值得嘉許。另外一種,突發新聞,若能在兩三天內就有完整、清楚的報導,那也算是佳作。「breaking news」在定義下應該要有存在時間壓力,而深入程度就端看媒體、記者平常對此議題的準備厚度。
在這一輪討論內,「官僚殺人~曹小妹自殺事件」是最接近評審心中所定義的「即時」,此作品能在新聞事件發生的幾天之內,讓一個小事件擴大到牽動官僚體系的社會事件,表現即時新聞的時間壓力和影響力。「搶救生機 分秒必爭(北二高走山意外現場即時系列報導」是標準的「即時」定義的報導,但也許礙於媒體特性、侷限和時間迫切的因素使消息過於零散,未能妥善整理、組織為可惜之處,但身為平面媒體,在電視類媒體的包圍下還能第一時間位處第一現場,值得鼓勵。
另外即時新聞評分的重點是「相關性」、「疼痛感」,在國內新聞裡面和民眾相關、影響程度最大的更能獲得青睞,例如「毒水危機:台塑仁武廠地下水毒物超標30萬倍追蹤報導」就是關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民的健康,這則報導所產生的新聞衝擊是立即性的。
「即時」的定義討論,使各位評審做了一翻掙扎和取捨,評審之一認為,「時間性」,諸如新聞事件發生和新聞製作產出的時間壓力等因素應該為評比考慮的第一要點,並且參照不同媒體的生產特性,而後才是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力和衝擊力。「即時」往往是個team work,如此才能最快做出最完整的報導。單就「影響力」來看參賽作品,評審建議「專題新聞獎」為較合適類別。
其中「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的作品再度引起評審討論,此作品是由獨立記者所完成,利用電子報和公視公民新聞平台PeoPo的方式發稿,長期關心環保議題,實為一個典範,開啟台灣獨立記者存在之可能的新頁。另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報導時間拉太長,不符合「即時」的定義。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擴大了「即時」的定義,它讓存在了很久卻鮮為人知的事件被「即時」報導,看到一般媒體上看不到的真相,及有幸能「即時」看到這些真相,且以一人之力完成系列報導,實屬不易。
計算分數後,積分排名前五名的作品(以作品編號列)分別為:「毒水危機:台塑仁武廠地下水毒物超標30萬倍追蹤報導」、「官僚殺人~曹小妹自殺事件」、「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搶救生機 分秒必爭(北二高走山意外現場即時系列報導」、「要命的水」等五件作品為積分排名前五名,入圍第九屆卓越新聞獎。
國際新聞報導獎
此類作品積分差異較大,算出積分後,「二次韓戰陰影下的朝鮮半島」和「廉價中國再見」為積分最高的兩件作品,另外較為接近的有「實務強權」、「哥本哈根現場直擊」、「中國47個超級城市崛起」,在積分差異明顯的情況下,評審一致同意排名前五名作品入圍第九屆卓越新聞獎。
新聞評論(漫畫)獎
根據第一輪評分的結果和規則,選出了積分前五名的作品為「社論系列:該關切的不應是5%的失業率」、「衛生春秋—-健康妄想曲的醫二三事」、「巧屋頂下的杯子與筷子」、「日本第三次開國前夕」、「財政改革須要宏觀與創意」。
評審認為部分參賽者經驗老到、筆法流暢、在各自專精的議題領域之間也能鞭辟入裡,後人難以超越。但就第八屆卓新獎為例,得獎者最後出線的原因是,評論寫法新潮,不像過去死板的寫法,讓評審眼睛為之一亮。
評審表示評論重點應該是否有發揮影響力,並且新聞評論不侷限於社論,議題範圍可再擴大,評論應該符合、掌握社會脈動,要有一定的批判力,而不只是資料的堆積,並且應以和台灣密切相關的角度作來討論。
評審之一認為,此次作品其中有兩個作品的論點特別,分別是「衛生春秋—-健康妄想曲的醫二三事」和「日本第三次開國前夕」。有評審認為這些作品不論在議題、見解都很新穎、突破窠臼,但當參賽作品為系列呈現的時候,顯現出部分凌亂、不夠成熟的部份,較為可惜。「日本第三次開國前夕」多為資料性的處理,個人批判力較弱,為不足之處。另外「產創條例過了,恭喜大家」,雖然也是在寫產創條例,但篇數太少,較為可惜。
專題新聞獎
計算積分過後,「台灣山國誌」、「台灣天空浩劫」、「誰?偷了我的血汗錢」、「消失的生命之河+荷蘭從爭地到還地」、「高房價的幕後黑手」為積分最高的前五名作品。
評審認為「高房價的幕後黑手」從作品上來看,專題形成動機有新意,但企劃範圍太大,主題整合不夠完善;「消失的生命之河+荷蘭從爭地到還地」,作為專題新聞,企劃並未展現出荷蘭跟台灣的關係,另外作品對水災的論述、邏輯前後不一,為可惜之處。但也有評審認為以曾親身在現場的經驗來講,此專題有表現出此次水災不只是天災,而是國土規劃的問題,並未以天災等藉口搪塞,另外就是國際觀也展現在此作品上,給了一個還算完整的概念告訴讀者如何和環境共處。
評審之一認為作品「死囚的明天」看得出是件用力在做的作品,而且整理了很多很實際的問題,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中未提出觀點是可惜之處。「別讓私募A走你的錢」,也獲得部分評審的青睞,此專題的題材稀有,製作時間費時,難能可貴,但因此次專題出色作品很多,未能入圍,有遺珠之憾,請未來繼續努力。
第三次評審會議
評審委員:陳浩、黃肇珩、林照真、林元輝、孫曼蘋
時間:2010年12月02日
地點:台北誠品信義店6樓FiFi茶酒沙龍
即時新聞獎
第三次會議必須決定得獎名單,評審們就第二次會議決定的入圍名單再重新的審閱,並就每位評審提出心中的第一名作品為討論對象。
中央社「搶救生機 分秒必爭」掌握了時效性,即時發稿,在「即時新聞」最初的定義下,展現了該媒體的特性,同時卻也顯露了其侷限。
天下雜誌「要命的水」,除主文外,其他面向諸如農業、國家、個人等都能深入剖析,且資料的轉換運用即時,此專題能在災後三天出版,克服雜誌工作流程,其應變能力也算該媒體類別的「即時新聞」佳作。
因此,「即時新聞」的定義評審各有看法,對此也做了一番討論。各類媒體都有其特性和侷限,而如何發揮特性和克服侷限則是要點。在此「即時」所重視的除了事件發生當下的報導以外,親臨現場的採訪報導以及後續的追蹤和整理更是新聞品質的關鍵,也是此次評審考量因素之一。
其中「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以獨立記者之姿,不斷報導中科事件,且因為網路媒體特性不受篇幅限制之故,報導角度廣。就「即時」的定義下,在事件突發當時和之後都能持續報導,不同於其他參賽作品擁有廣大資料庫的支撐和組織的幫忙,能有如此表現實屬不易。而參賽作品的內容,寫出了主流媒體所看不到的問題,且不同於主流媒體的報導角度,此作品的品質表現和參賽者個人專業已經足以受到肯定,因此決定給獎。
國際新聞報導獎
「二次韓戰陰影下的朝鮮半島」,評審認為份量不夠紮實,對比現實後,顯示作品中的臆測不正確。但也有評審認為,就後來發生的事情求證過去的臆測不正確是不客觀的,力求就作品當時送審的脈絡來評比。另一評審則認為,就作品送審時的資訊量,能給予讀者結論為難能可貴,但最後在這篇作品裡報導的資訊無法給讀者正確的指引,大膽結論卻成為可惜之處。
「中國47個超級城市」,細緻從選樣到各個面向的專題發展,不只看中國也看台灣,份量足夠,表現四平八穩。
「哥本哈根現場直擊」的事、景、採訪人物讓讀者印象深刻,不同其他相關議題的報導,能找到新鮮的消息來源,有新的觀點,而不是只提供環境破壞、經濟資本的資訊。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所表現的哥本哈根會議報導內容淺薄,未點出現場議題的批判點,為不足之處。
「實物強權」,眼光獨到,切入角度獨特,概念很新,對投資人影響大。評審類比「實物強權」和「廉價中國再見」,因為兩個作品類似,大方向的問題點兩方都有看到,但在國際採訪的實際操作上,「實物強權」的執行相較於「廉價中國再見」的採訪,挑戰是比較高的,而「實物強權」除了寫出原料主導世界的概念外,還得在兩個異文化國家採訪,難度較高因此給獎。
新聞評論(漫畫)獎
評審先就黃年「巧屋頂下的杯子與筷子」與曾巨威「財政改革須要宏觀與創意」兩篇作品討論。因為兩位參賽者都經驗老到,且作品旗鼓相當。評審之一認為曾巨威「財政改革須要宏觀與創意」的缺點是單一主題下,討論時間軸拉長,文章之間連續性不夠。但也有評審持反面意見認為「財政改革須要宏觀與創意」顯現產創條例的問題,用各種角度說明條例本身的不義,並對財政部長做監督,有明顯的立場表達,並且多面向、拉長時間持續追蹤也展現其作品的難度。
評審之一認為部分參賽者作品沒有新意,反倒部分參賽者有突破評論窠臼,開發新的評論議題。例如「衛生春秋—-健康妄想曲醫二三事」這篇作品就做了新的嘗試,也提供新的看法,討論的健康議題與國人相關,筆法活潑,很能說服人,提供指引,值得嘉許,但系列作品單篇攤開來看,就企畫上,系列作品的主題稍嫌凌亂、不夠統一,建議可單就一個專題,如醫療、科學,作更深度的評論,一定會是更完美的作品。
張瑞昌「日本第三次開國」,評論兼報導的方式也算是突破窠臼,故事性強為優點,但在這次作品中表現的日本議題和其他作品相比,與國人的關聯性稍嫌不足,刺痛感不夠,影響力較弱。
新聞評論(漫畫)獎在第三階段的評比中,出現了新人、舊人之爭,本想鼓勵年輕作品,但份量相較之下稍嫌不足,實為可惜。
評審在一番討論過後認為,曾巨威「財政改革須要宏觀與創意」其評論有足夠的份量、站在監督的立場,顯現產創條例多面向問題,書寫出來可讓一般大眾看得懂,因而獲獎。
專題新聞獎
商業周刊「台灣天空浩劫」獲得四位評審一致的肯定因而獲獎。此作品立場清楚,寫作手法清新,使用數據、經驗理性說服讀者,並讓各個領袖意見充分表達,搭配情感照片,感性、理性兼備,面向周到,是一個規劃完整的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