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成員:
盧非易/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召集人)
馬雨沛/淡江大學大傳系專任講師
黃新生/世新大學廣電系教授
蔡崇隆/紀錄片工作者、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兼任教師
謝鵬雄/前台灣電視公司編審組長

評審會議日期與地點:
評審大會:2010年9月10日/政治大學公企中心綜合大樓環形會議室
複審會議:2010年10月17日/清華大學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決審會議:2010年12月02日/信義誠品fifi茶酒沙龍

 

 

評審大會:

  由卓越新聞獎人員簡介上屆評審方式與給分標準,並報告本次電視組四類獎項各報名件數:即時新聞獎共27件、專題新聞獎62件、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23件、每日新聞節目獎19件。

評審決議在初審時,沿用上屆給分方式,以一、三、五分評比,越高分代表越優秀;另,因針對此次報名件數相當踴躍,故採分工制;亦即要確保每件至少需由三位評審看過,由秘書處這邊製作各位評審需負責之責任區域(總件數x3�5)。評分表於複審會議前繳交並由秘書處做評分統計以利後續討論。

決議事項:
1.互推盧非易為電視組召集人。
2.作品以一、三、五分評比。越高分代表越優秀,由卓新獎人員統計後通知評審。原則上各獎項取總分居前半之作品列為複審會議主要討論內容。如有其他特殊作品需列入討論,請評審個別提出。

複審會議:決定入圍名單(出席評審:盧非易、馬雨沛、黃新生、蔡崇隆、謝鵬雄)

即時新聞獎
經評審第一輪評分後,分數居前五名的分別為中天電視台「玉樹  最高海拔救難」、中天電視台「紀錄台灣–�23天  八天環評」、TVBS「眼看它樓塌了—追蹤金帥飯店倒塌事件」、TVBS「南部百年強震!甲仙強震撼高鐵第一手報導」及TVBS「血淚百人塚—揭露小林滅村土地保育危機」。接下來即就此五件作品進行討論。評審可再各自提出認為較特殊之作品納入討論,以決定最後入圍名單。

針對「玉樹  最高海拔救援」作品,評審提到,除有一段救援畫面可能為事後加上外,其餘部分均達到即時新聞定義;有即時性,且富臨場感。

至於「紀錄台灣–�23天  八天環評」,評審認為,作者願意花時間談這樣的題材實屬不易,值得鼓勵;關鍵是,此則新聞看起來是即時新聞之後的再整理,已有重置的味道,不甚符合即時新聞的定義,雖然第一輪時分數在領先群,但經過討論,評審們認為既然是即時新聞獎項,即時性是重要判準,最後決定不予入圍。

針對即時新聞所謂的即時性,評審們也做了討論;經過事後編輯的新聞,雖然在呈現上會比較完整,但這個獎的評審的標準放在當下是如何處理新聞的,強調即時感,經過編輯、重置過的新聞,已經失去「赤裸感」,不符合即時新聞文類的需求。評審們甚至認為,由於即時新聞是新聞的經典文類,最能凸顯新聞的特性,為讓媒體業界朋友們更清楚了解即時新聞是第一手的新聞露出,避免再製及以專題形式呈現,決定在評審的標準中凸顯這點,即使因此造成未來參賽件數減少亦在所不惜。

關於「南部百年強震!甲仙強震撼高鐵第一手報導」這則作品,評審提到,第一天強震發生時,電視台全力動員幾乎所有各地記者,隨時都有最新消息來做update,而第二天則開始探討強震導致高鐵突然煞不了車的相關原因,也顯現出其反應相當快,該台新聞網的齊全也讓各災難資訊能即時回報。

而「血淚百人塚—揭露小林滅村土地保育危機」這件作品,評審指出此作品有兩個重點,一為呈現立即的救災狀況,二為災後檢討;作品中依然不免出現電視媒體流行的「挺進文化」,描述記者「挺進」災區的困難度,以一種類似戲劇或電影情節的方式來呈現畫面,評審對這部分仍有意見,認為需要再做調整。但仍肯定其所呈現出來的現場感以及持續追蹤的熱情。

經討論後,此屆即時新聞獎入圍名單為中天電視台「玉樹  最高海拔救難」、TVBS「眼看它樓塌了—追蹤金帥飯店倒塌事件」、TVBS「南部百年強震!甲仙強震撼高鐵第一手報導」及TVBS「血淚百人塚—揭露小林滅村土地保育危機」

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
經評審第一輪評分,分數居前四名的作品分別是中天電視台「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專題」、中天電視台「前進海地」、台灣電視公司「以色列巡禮」及三立電視台「”消失的國界”海嘯再崛起—新金磚五國」。接下來就此四件分數較高的作品進行討論。最後評審再各自提出認為較特殊之作品納入討論以決定最後入圍名單。

一位評審認為,「前進海地」此則,因必須考量到救援時間效率、機場有無開放等,以及相關器材的有限度攜帶等,再加上地震為突發性狀況,在報導上確有難度,在種種限制下還能如此呈現實屬不易。

另「以色列巡禮」此則,有評審認為不管在畫面及採訪互動上皆處理得相當好,雖有一部份是採用提供畫面,並有以色列駐台辦事處的贊助。也有評審認為,雖有以上兩點考慮,但從此則內容,可看出所後製能力,及抓得住採訪要領等優點值得肯定的。

「消失的國界  海嘯再崛起—新金磚五國」在呈現上也被評審認為相當不錯,特別是這類題材能執行得如此流暢,值得嘉獎。

討論完前四名作品後,一位評審建議考慮讓「韓國軟實力」系列報導入圍。評審對此進行討論,認為這件作品雖然有拿贊助,但報導角度尚屬中立,在手法表現上也頗可取。有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做到了「深入」,因為一般談韓國東大門的新聞,通常只是強調其所代表的流行時尚感,但此則新聞直搗其成衣業產業的結構,將其製作、後續加工等過程詳細描繪,從過去到現在,歷史與文化脈絡條理清楚,完整呈現所謂韓國軟實力的成衣產業是如何面向全世界,確實精彩。

經過一輪投票後,最後決定除原先四件分數最高的作品外,也再將最後提出討論的公共電視「韓國軟實力系列報導」列入此屆的入圍名單。總計此項入圍作品有中天電視台「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專題」、中天電視台「前進海地」、台灣電視公司「以色列巡禮」及三立電視台「”消失的國界”海嘯再崛起—新金磚五國」及公共電視「韓國軟實力系列報導」共五件。

每日新聞節目獎
滿分五分,初評結果,共有四件作品分數最高,分別為三立電視台「三日每日新聞節目1600inews」、原住民族電視台「族語新聞e達」、公共電視「有話好說」及TVBS「TVBS新聞台晚間六七點新聞」。

有評審指出,每日新聞獎最重要的,就是一整個製作團隊的合作及呈現出來的作品內容,「三立每日新聞節目1600inews」不管在主播稱職度、表達上或作品流暢度都很不錯。不過由於四點這個時間點許多國內新聞尚未進來,也就因為如此節新聞的國際新聞偏多,與國內新聞的比例大概達到三比一。作品內容相當精采,唯一值得商討的是,評審發現,此節新聞中,以文字巧的妙置入了三立的戲劇「鍾無豔」,因此少得了一些分數。

針對公共電視「有話好說」,一位評審提到,由於此作品是談話政論性節目,是否符合每日新聞獎文類?針對此議題,評審們做了討論。一位評審指出,此作品的用心程度頗高,能掌握新聞脈動,所談論的話題具時效性,以多元觀點探討新聞事件,拉出新聞的深度和廣度,所邀來賓都是以議題取向,而不是名嘴、明星取向,所以某種程度上已超越一般談話性節目,假設將每日新聞獎之定義訂的稍寬一點,則此作品仍符合文類需求。

基於以上討論,決定「三立每日新聞節目1600inews」、「族語新聞e達」、「有話好說」及「TVBS新聞台晚間六七點新聞」四件作品入圍。

專題新聞
此文類亦採分工方式,每件作品至少三位評審看過。經第一次評分結果統計,共有十一件作品分數較高,針對分數較高的11件作品,經討論後,在現場直接以記名方式再投票決定最後入圍名單。

獲得評審支持而入圍的五件作品分別是民視「誰奪走我的肺葉 系列報導(老樟樹之淚、202爭奪戰)」、東森電視台「台灣空軍最神秘特種部隊  黑貓中隊」、公共電視「水的難題系列報導」、公共電視「今日農村變調曲—狀告城隍爺、六日圍城-大埔事件」、TVBS「ECFA時代  台灣產業的衝擊與出路」

針對這次有幾件地方有線電視台製作的節目來參賽,有評審指出,一些在地新聞台表現越來越亮眼,他們會對一些被全國性媒體忽略的在地議題作更深入的報導,這點相當值得嘉獎。

評審認為,「ECFA時代  台灣產業的衝擊與出路」對產業作深入剖析,而且切的角度與民眾的切身性較高,是件完整度頗高的作品。

一位評審指出,「台灣空軍最神秘特種部隊  黑貓中隊」題材內容相當有趣,也容易吸引人注意,但對於採訪者的採訪形式評審認為可能再做調整,包括採訪對象及重點等,因為一件好作品除了內容好之外,形式也相當重要。但另一評審則肯定這件作品,認為符合專題新聞的要素:對單一議題作深入報導。

針對「誰奪走我的肺葉 系列報導(老樟樹之淚、202爭奪戰)」這件作品,有評審指出,在表現上稍嫌煽情,但有呈現出市政府的執行過程,以及一些會牽動情緒的問題(包括保育、環保等面向),可惜的是比較多focus在環保這塊,沒有對市政府那邊到底是什麼問題詳細解說,如能再加強此面向,就不會過於煽情,作品會更完善。

針對「今日農村變調曲—狀告城隍爺、六日圍城-大埔事件」,一位評審指出,此作品偏批判角度,內容相當細緻,顯現作者群很用心。另一評審則認為,此一議題很重要,表達得也夠清楚,各種角度皆有包含。

另一公共電視作品「水的難題系列報導」,評審表示,這種議題要作得好有難度,由此可顯示作者群的功力深厚,且畫面處理相當不錯。另一評審則指出,作品呈現出各地關於「水」的現況,也不誇張化某些社會性的情緒,相當冷靜、純熟。

一位評審指出,大多數的專題報導,在面對及處理爭議性高且明顯的社會議題時,常常會出現往符合社會情緒的方向去作題目的現象。以「今日農村變調曲—狀告城隍爺、六日圍城-大埔事件」為例,這個社會情緒明顯易見,而使得記者很快速的就能找到一個立場去處理此事件,換言之,他們很容易站在一個廣受社會大眾同情的角度去看此事件的爭議,也因此會去強化社會情緒所支持的一方,對於不同角度的另一方,則會強化其醜陋形像,這樣對解決社會爭議性話題有無幫助?

如果一個事件的處理時間相當長,並且有眾多人的許多意見參與其中,但如果結論卻是如此簡單易見,觀眾會有疑問說,難道真如記者所報導那樣,這些參與的人都愚昧到一種程度?官僚體制都僵化到一種程度?或者是背後有一個陰謀存在?在這個民主時代,能夠容許這麼一個簡單的結論嗎?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中間的妥協、協商,作品中卻並無積極呈現。就像在看新聞時,重點應在於你是怎麼說的,而不是你說什麼,例如我知道大樹砍掉是不好的,但不代表你所說的我全部都要相信。很多記者選擇太便宜太簡單的立場去報導,氣氛如此,當然會很快的贏得支持贏得掌聲,但對於觀眾的深層疑惑並無解答,也讓觀眾質疑媒體的批判精神。

評審表示,有些作品會在一個大範圍概念下容納很多議題,但所謂專題,應是focus在單一議題上作深入的報導,這點在未來的文類定義上仍需再加強。

入圍名單討論結果:

即時新聞獎

作品名稱:玉樹 最高海拔救難
代表單位:中天新聞台
分數:11

作品名稱:眼看它樓塌了—追蹤金帥飯店倒塌事件
代表單位:無線衛星電視(TVBS)
分數:11

作品名稱:南部百年強震!甲仙強震撼高鐵第一手報導
代表單位:無線衛星電視(TVBS)
分數:13

作品名稱:淚百人塚—揭露小林滅村土地保育危機
代表單位:無線衛星電視(TVBS)
分數:11

國際新聞報導獎

作品名稱: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專題
代表單位:中天新聞台
分數:11

作品名稱:前進海地
代表單位:中天新聞台
分數:11

作品名稱:以色列巡禮
代表單位:台灣電視公司
分數:11

作品名稱:“消失的國界”海嘯再崛起—新金磚五國
代表單位:三立電視台
分數:11

作品名稱:「韓國軟實力」系列報導
代表單位:公共電視
分數:9

每日新聞節目獎

作品名稱:1600iNws
代表單位:三立電視台
分數:11

作品名稱:族語新聞e達
代表單位:原住民電視台
分數:11

作品名稱:有話好說
代表單位:公共電視台
分數:11

作品名稱:TVBS新聞台晚間六七點新聞
代表單位:無線衛星電視(TVBS)
分數:11

專題新聞獎

作品名稱:【誰奪走我的肺葉】系列報導(老樟樹之淚、202爭奪戰)
代表單位:民視新聞
分數:11

作品名稱:台灣空軍最神秘特種部隊 黑貓中隊
代表單位:東森新聞
分數:11

作品名稱:水的難題系列報導
代表單位:公共電視
分數:11

作品名稱:金日農村變調曲—-狀告城隍爺、六月圍城-大埔事件
代表單位:公共電視
分數:13

作品名稱:ECFA時代 台灣產業的衝擊與出路
代表單位:無線衛星電視(TVBS)
分數:11

決審會議:決定得獎名單(出席評審:盧非易、馬雨沛、蔡崇隆、謝鵬雄)

評審們決議採用兩輪投票的方式,第一輪先選出大家較有共識的作品進行討論後,再以第二輪投票決定得獎名單。而假如評審們認為應當從缺,也可以提出來討論。對於參賽作品文類的分類上,評審們再次關切並建議是否新增參賽文類,讓好作品不會成為遺珠之憾。

在即時新聞獎部分,第一輪投票結果分別為「玉樹 最高海拔救難」一票,「血淚百人塚—揭露小林滅村土地保育危機」一票,「南部百年強震!甲仙強震撼高鐵第一手報導」兩票;針對小林村和甲仙地震,評審們花了不少時間做討論,評審指出,甲仙地震此則新聞在八點多時已有部分歷史資料作搭配,顯現記者群的用心,而在十點多時也已有零星的災情提供,並有圖表及次新聞作輔助,且隨時更新最新消息,整體follow up的能力甚高。而在小林村新聞方面,約莫有八小時的時間並無更新消息,反而比較強調「挺進」的困難度,在新聞呈現方式上也稍嫌濫情,此種感情消費式的新聞文化值得商榷。不過也有評審不同意此觀點,認為即時新聞的重點在於忠實快速的呈現現場畫面,如現場的確是災民悲戚、村民怒吼,煽情與否其實很難有標準去界定;而其他評審表示製作此則新聞的困難度著實高,也確有達到即時新聞的重點「速度」,在此情況下能呈現出如此的播報實屬可貴,但對於太強調「記者挺進」的辛苦及「只要有拍到畫面就好」這兩點是評審們覺得較為扼腕的地方。

經過第二輪投票,四位評審皆一致通過,由「南部百年強震!甲仙強震撼高鐵第一手報導」獲獎。

至於專題新聞獎,第一輪投票結果為「台灣空軍最神秘特種部隊  黑貓中隊」一票,「水的難題系列報導」三票;評審們分別先對個別作品提出討論:對於台灣空軍最神秘特種部隊  黑貓中隊此則新聞,評審指出由於先前有國防上的禁忌,很難有這類消息露出,現在能呈現出如此有條理的新聞報導相當可貴,但也有評審指出此則新聞的畫面與文字的連結度較低,有些畫面來源沒有詳細解釋,背景音樂太具干擾性;而【誰奪走我的肺葉】系列報導(老樟樹之淚、202爭奪戰)評審們皆認為一棵樹能說出如此感人的故事相當值得鼓勵,拍攝手法也似紀錄片,更有深度調查報導,只是在有些關鍵畫面是別人提供,以及單面呈現而非多元角度這兩點上,是評審認為較可惜的地方;對於ECFA時代  台灣產業的衝擊與出路此則,有評審認為,報導中提到某些MIT的case對台灣產業是否具有足夠代表性仍值得商榷,且到底ECFA對台灣有何種衝擊也不夠明確清楚;至於水的難題系列報導,評審特別指出此新聞對台灣來說很重要,具有開發議題的能力,但卻很少有電視台能做得好;雖然在「好看」程度上不及我的肺葉及黑貓中隊,但如能藉此鼓勵記者去深入報導微小、但卻重要的議題是為好事一件。

討論後經第二輪投票,結果由「水的難題系列報導」得到四票支持獲獎。

國際新聞報導獎的部分,第一輪投票結果為「以色列巡禮」一票,「前進海地」兩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專題」一票。評審指出以色列為世界上處境困難的國家之一,而台灣竟然有記者從較高的角度去闡述此國家的發展及與其他國家的相處方式,雖然整體稍有不足之處,但仍值得鼓勵;不過也有評審表示以色列巡禮較像旅遊節目,若有更深入一點的探討會更加分。至於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專題雖深度稍比前進海地低,但在報導流程上從容不迫,值得嘉獎。對於“消失的國界”海嘯再崛起—新金磚五國,一位評審指出今年的報導似乎較欠缺深度,與經濟、政治等議題的融入性不足,且反思性也稍嫌不夠。而前進海地有實地派記者前往採訪,新聞組織能力強,記者的用心努力顯而易見。

在討論的同時,一位評審也指出,目前台灣較欠缺國際新聞,有的頂多是外電報導或接影片,很少有電視台願意讓記者實地到國外去做深入報導,評審們期許卓新獎所鼓勵的不應是取巧採訪的電視台或記者,而是願意深入外地進行探索的報導團隊,也藉此能豐富台灣觀眾的國際視野。

第二輪投票後,結果由「前進海地」得到四票支持獲獎。

最後是每日新聞節目獎,第一輪投票結果分別為「族語新聞e達」兩票,「有話好說」一票,棄權一票。針對族語新聞,評審認為製作團對相當用心,找了很多其特有的風俗、服裝及部落資訊,使得新聞相當豐富多元;而另一評審也指出在某些新聞處理上相當不錯,且介面人性化,口語表達流利;不過也有評審表示此大部分都為報紙剪貼,不夠深入,是值得再加油的地方。1600iNws除了在編輯順序上有點不符邏輯外,更重要的是有所謂置入性行銷問題存在。而針對有話好說,評審們則進行了一些相關討論,有評審指出因有話好說的製作團隊人力資源不足,會導致在製作上有人力吃緊的問題,但其努力正向的態度絕對值得肯定;另一評審則認為有話好說的標題下得太重,開場白太過個人定論,這些都會掩蓋掉後段節目的傑出訪談討論,是相當可惜的地方。一位評審建議,電視類可考慮新增一參賽文類獎項(ex:新聞時論獎)給talk show的新聞節目,以確保好作品不會因為文類不符而成為遺珠之憾,且也能讓「每日新聞節目獎」的定義更為完整。

經討論後,在第二輪投票中,「族語新聞e達」得到三票支持獲獎(一票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