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江淑琳、余佳璋、馬雨沛、許瓊文、劉蕙苓、蔡珮、魏玓(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八月三十一日、十月十八日、十一月十七日
開會地點:中山公民會館、柯達大飯店會議室、台北101大樓建業法律事務所
決選會議
即時新聞獎
對此獎項評審的共識極高,幾乎所有評審一致把票投給公共電視的「巴黎的兩度C約定」,評審認為,這則作品派記者實地採訪整個高峰會,耗時很長,把議題全跟一遍,又有回頭檢視臺灣,又有國內外專家的訪問,處理得很細緻。
國際新聞報導獎
對於「敘利亞來的訪客」這件作品,有評審認為雖然這類的議題出現在往年已經很多次了,但是卻很少有電視台派記者直搗核心、深入險境,採訪危險度高,從規劃、準備工作到現場分析,挑戰性很大。雖然新東西不多,但值得讚揚的是,有提到阿拉伯海灣國家為什麼不收難民這個新角度。「恐懼的總和-歐洲的難民系列報導」這件作品,採訪線拉很長,比較站在歐洲人的角度來看恐攻之後,面對難民潮矛盾糾結的心態,這算是比較少看到的觀點,採訪工程很浩大,整體看起來是有深度的作品。
「當我們老在一起」這件作品,有評審認為記者去到現場,在聯繫方面需要耗費許多時間跟精神,也做出了許多不一樣的觀點。「越南.魚之死」這一件作品有兼具調查性,也有把臺灣的產業在當地造成的影響性確切的提出,值得敬佩。
「消失的國界-全球電子垃圾衝擊效應」這件作品有評審覺得舉出來的例子都很不錯,創新之處也很多,作品前面非洲的部分幫忙加了很多的分數,但相對的後面提到大陸、臺灣的部分就稍嫌薄弱,收尾的感覺比較草率些,不過題材新穎。
在這屆的國際新聞報導獎的部分,評審認為許多議題跟往年的參賽作品重複性很高,所以如果沒有新的觀點加入,相對就會比較吃虧。經過相當激烈的討論後,評審決定得獎的是大愛電視台的「敘利亞來的訪客」。
每日新聞獎
評審認為「Focus全球新聞」真的有開拓觀眾的世界觀,從不同的面向來拓展國際觀,不過指定跟自選的作品表現稍顯落差。以一般Daily News而言,TVBS的「十點不一樣」比較全方位一點,在自選的作品中,專題式的國際新聞,佔了許多部份,表現不錯,但是指定作品就稍遜色。客家電視「暗夜新聞」播報方式平穩,整節新聞談的內容嚴肅,表現平穩。另外,資源在相當有限的狀況下,不論是在指定還是自選作品上,都呈現許多專題,值得鼓勵。「雲林新聞網」這件作品屬於地方台,同樣也是資源有限,仍不斷的有屬於自己的專題,這點很棒,但因為農作物的部分佔的比例高,變化稍弱。「財經八點檔」這件作品,自選作品比較好,對於事件有相當的解釋,但指定作品就平平。
評審經過討論後,決定讓客家電視的「暗夜新聞」得獎。
調查報導獎
在這次的入選作品裡,三立電視的「爐渣屋.崩裂啟示錄」以及大愛電視「混凝土大問題」,這兩件議題相似,也都受評審青睞。爐渣屋這件作品在3月7日採訪松菸文創大樓以及柯文哲市長的報導出現後,因具政治性,受到許多媒體轉載。第二次會議時,有評審認為三立從文創切入,角度領先,但是有評審細查後發現,其實2月18日華視就已經報導過了,之後也有一些平面跟進,但是篇幅都不大,只是單純的報導建築上的疏失,但是三立切的角度因為牽涉政治,才讓整個事件的媒體效果擴大。
除了兩件爐渣相關作品被討論得最多,也有評審覺得三立的另一件作品「白色巨塔.口內革命」調查性很夠,非常貼近民生,跟一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喜歡大愛「混凝土大問題」的評審覺得,調查報導應該告訴觀眾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在這點上「白色巨塔」的震撼性稍嫌不足,雖然參與採訪的記者少,採訪線又拉很大,難度很夠,但談的面向較廣,相對的比較不深入。
在經過激烈的討論後,多數評審還是認為獲獎的應是大愛電視「混凝土大問題」。
專題新聞獎
針對8件入選作品,評審的共識度很高,8件的評分差距頗大。「呼吸的房子:石版屋的消失與重生」被評審認為是很好的文化議題,藉由石版屋讓觀眾了解文化,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能做到這樣的程度真的很棒。作品的畫面元素多且生動、結構性強、拍攝手法值得讚賞,旁白部分也很精彩,感覺得出認真,採訪過程艱辛。
「中台灣大事紀-空汙系列專題」這件作品是在地電視台做在地的議題,篇幅長、內容完整,小細節也都有做足,地方電視台能做到這樣真不錯。不過第三段部分有點特殊,突然跳到交通問題,有點跳躍。「策馬北東協系列報導」新聞性夠,議題夠大,規劃能力強。公共電視的「二戰浮世錄」兩件作品,有評審覺得內容雖震撼,但是較接近節目性質。中天「調查報告-港都重生記」這件作品,主題其實很硬,但記者卻勇於挑戰,值得鼓勵。
在經過熱烈討論後,評審最後決定讓原住民族電視台「呼吸的房子:石版屋的消失與重生」這件作品獲得專題新聞獎。
評審們最後並提出問題跟建議。在即時新聞獎部分,評審認為,這屆即時新聞參賽作品中,大多仍類似專題性質,希望未來可以更清楚定義"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