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王毓莉、江才健、何旭初、林宇玲、林淇瀁、陳順孝、劉昌德(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八月三十一日、十月十二日、十一月一日
開會地點:中山公民會館三樓多功能會議室、柯達飯店台北二店咖啡廳
第三次評審會議
決選方式為,評審老師們先提出個人心目中的第一名作品,再比較這些作品的優缺點後,以共識決決定最後得獎作品。
即時新聞獎
首先討論即時新聞獎,「一銀ATM被駭系列獨家報導」獲得六位評審青睞,「華航罷工系列報導」則獲得一票。
支持「一銀ATM被駭系列獨家報導」的評審認為此報導最早揭發問題,是獨家報導、也是專業的經濟報導,除了事件本身的追蹤,也觸及金融產業結構與秩序問題,面向周全。
支持「華航罷工系列報導」評審認為,此報導雖然不是獨家新聞,但完整性佳,在很短的時間內兼顧正反方意見,具包容性。但有評審認為,後者較大的問題是報導內容中較少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等基本事件描述,反而比較像專題新聞報導,該媒體善於說故事,但有時會忽略了即時新聞最基本的敘事架構。
最後,「一銀ATM被駭系列獨家報導」以難得的獨家報導勝出,獲得平面類即時新聞獎。
國際新聞報導獎
由於本獎入選作品中有《報導者》之作品,因此評審陳順孝老師迴避參與投票討論。
在國際新聞報導獎部分,「緬甸大選系列報導」獲得三票、「德國的世紀豪賭」獲得兩票、「歐洲難民困境:漂泊的國家.漂泊的人」獲得一票。
評審認為「德國的世紀豪賭」優點在於議題具有重要性、報導層面廣,且回頭報導反省台灣面臨的問題,能借鏡他山之石。
獲得較多評審青睞的「緬甸大選系列報導」,被肯定的理由包括:台灣長期關注歐美,較少報導亞洲周邊國家,此報導以緬甸大選為題材,採訪難度相較報導歐美更高。報導時透過當地人協助,更深入其社會肌理,且能突破政治新聞、選舉新聞既定的框架,從音樂、藝術等多元文化面向切入,能一窺看出當地人的民族性格,作品具廣度及完整度,可說是國際新聞中的佳作。
「歐洲難民困境:漂泊的國家.漂泊的人」則是由記者個人以兩個月時間進行報導,寫作品質好、報導完整,獲得支持評審極高的評價。
在比較討論後,評審們決定由「緬甸大選系列報導」獲得本屆平面類國際新聞報導獎殊榮。
新聞評論獎
接著討論新聞評論獎部分。有評審先對當前新聞評論的現況提出看法,認為社論要能與社會溝通並進行說服,隨著時代演進,過往標準式的社論已經越來越少人閱讀,要突破此一困境,社論形式應該有所創新,但總體來說,今年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仍較缺乏新面貌。
本屆入選的四件作品各有優缺點,評審認為「台灣的危機-反應太急、思考太淺、容忍太少」,是標準政論式的經濟評論,在抽象層次上進行論述,涵蓋面向廣而完整,寫作者是得獎常勝軍,評審著重於其能否自我超越。「務實有效進行租稅改革」處理租稅問題,議題重要且具有專業性,缺點是非為事先規畫之系列社論,其中一兩篇有不連貫之感。與上述兩件在抽象層次上進行政策論述的作品相較,「產業轉型再造新思維」的優點在於能輔以具體的案例說明,幫助讀者理解。
另有評審認為若從形式創新、吸引年輕讀者閱讀的角度來看,「TPP評論兩則」具有能與年輕讀者溝通的優點,其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跟形式分析複雜的TPP議題。
討論一輪後,評審們提出心目中的優勝作品,結果「產業轉型再造新思維」獲得4票,「台灣的危機-反應太急、思考太淺、容忍太少」獲得2票,「TPP評論兩則」獲得1票,由「產業轉型再造新思維」勝出。
專題新聞獎
評審先進行投票,結果「人瑞大調查-超高齡社會的使用說明書」獲得4票、「結痂的八仙追蹤報導」2票、「台灣哥倫布大亞洲戰略」1票。
有評審認為獲得較多評審青睞的「人瑞大調查-超高齡社會的使用說明書」報導面向雖然完整,但沒有得出有新意的結論;支持此作品的評審則認為該報導的優點在於,能將枯燥的學術研究結果轉化為可讀性較高的報導,展現了專題企劃能力。
認為「結痂的八仙追蹤報導」較優的評審認為,其優點之一是把報導時間拉長,對八位受害者進行長期追蹤,是一創新;優點之二是其關注焦點不只是八仙事件,也全面檢討類似的大型活動,引進國外經驗,並整理出對策,具有完整度。
另一位評審表示其審閱專題新聞重點為,一是有沒有感動人的故事,二是有沒有處理制度的問題,以及報導內容是否具有未來性,他認為「結痂的八仙」有做到這幾點,且在未來性部分,其能針對幾個大型活動探討是否存在類似的危機,防範於未然。從這三個角度來看,此作品完全符合該評審的標準。
遊說一輪後,原本支持「台灣哥倫布大亞洲戰略」的評審改支持「結痂的八仙」,而形成四比三的情勢。最後決定由獲得四票的「人瑞大調查」獲獎。
調查報導獎
由於本獎入選作品中有《報導者》之作品,因此評審陳順孝老師迴避參與投票及討論。
評審們先進行心目中優勝作品之投票,結果「看見高雄土地傷痕」獲得四票、「新屋大火週年系列報導」獲得兩票。有評審認為「新屋大火週年系列報導」雖然選題好、報導得很詳細,但略嫌瑣碎、冗贅,且有寫作上的小瑕疵。但「看見高雄土地傷痕」則是深度、廣度兼具,面向完整,是非常好的調查專題。最後決定由「看見高雄土地傷痕」榮獲本屆平面類調查報導獎。
申訴案及評審意見:
本屆卓新獎入選名單於10/25召開記者會公佈後,10/28即收到威盛集團王雪紅女士旗下五大基金聯名來函申訴,指稱平面類調查報導獎入選作品「王雪紅假公益真投資/公益挪錢術」報導有誤。
卓新獎基金會秘書處依本會獎勵辦法第十條第一項規定「社會各界對入選者資格有疑義時,應於入選名單公布後十日內,檢具相關書面資料向本會秘書處提出後,送本會評審執委會討論決議,逾期將不受理」,將此申訴案送交本會評審執委會。另為免在申訴內容未查證屬實前影響評審結果,直至平面組決選會討論決議各獎項獎得獎作品後,才向評審老師報告此事。
評審們認為,此一申訴案應依基金會參賽辦法之規定,由基金會評審執委會做相關處理。評審工作僅能就報導內容評其優劣,報導的內容倘有侵害他人權利、非自行製作或違反法令情事,且經查證屬實者,可依主辦單位之相關規定取消入選或得獎資格(見參賽辦法第十條第二項)。另,建議該報導若有誤或侵害被報導者之權益,被報導當事人應於報導刊出之時即採取相關更正或正式的法律行動。在新聞獎評選時,以申訴方式來做澄清,將會影響評審的公正性。
評審也認為,記者進行調查報導的新聞自由應該予以特別保障。調查報導是困難度很高的報導文類,在事實真相往往遭到各種力量扭曲或掩飾的情況下,若記者已善盡合理查證之義務,就受新聞自由之權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