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沈昭良、郭力昕、蕭嘉慶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八月三十一日、十月三日
開會地點:中山公民會館三樓多功能會議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一次評審會

本屆新聞攝影獎參賽作品件數為:單張29件,系列34件。

經評審們相互推舉,由蕭嘉慶老師擔任本屆新聞攝影獎評審召集人。評審方式決議為:每位評審老師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為每件作品評分(七分為進入複審之分數),於第二次會議前將評分結果回傳秘書處進行得分統計,以供第二次評審會議時參考。第二次評審會議討論決定入選名單,決選會議時再由入選名單中討論決定得獎名單。

 

第二次評審會

在第二次評審會議前,評審們先將初選結果回傳秘書處。

單張部分,得分總分17分以上者及17分以下但有評審給予7分者進入複審討論:

單張:

作品名稱 分數
奮勇搶救 26
各有盤算 24
慟-小英總統!請聽我說 20
馬習會各自表述 20
吃個早餐回來 家被偷拆了 19
台南地震-天使與英雄 19
空姐革命 19
剩食 有春 19
詩人遠離陸地時的分身-亞得里亞海漁人圖像 17
船長,未來靠你了 17
百發百中,到此為止 17
告別2015年全台瘋跨年 17
為大地蓋上白布-石門油汙事件 17
站在這裡的我,是一個更堅強的蔡英文 15*
台式選舉 15*

*總分雖未達17分,但有一位評審給予七分者

 

系列部分,得分總分16分以上者及16分以下但有評審給予7分者進入複審討論:

系列:

作品名稱 得分
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 23
搶救維冠 與死神搶時間 22
德國的世紀豪賭 21
2015湧入歐洲的難民潮-在巴爾幹路線被遺忘之前 19
南台強震 維冠大樓倒塌 19
如果文化有味道 19
中東難民驛站 19
大國陰影下的現代越南 18
流離-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 17
血汗漁工 17
震「慟」府城 16
台灣百億茶金解密 16
建國市場下一哩路 16
藍圖願景-日本、荷蘭、台灣 16
震慟家園 15*
瑞士最強公民國 15*
如果發生核災,我們將失去眼前的美好 13*
自由潛水 13*

*總分雖未達16分,但有一位評審給予七分者

 

系列部分

評審老師先討論系列作品。評審一致認為初選得分最高之中國時報「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報導面向廣、完整,光影強、敘事節奏明確,每張照片品質穩定整齊,完成度高。

其他以台南大地震為主題的報導,還有聯合報的三件作品,其一為「震慟府城」,評審認為此系列報導中部分照片有表達出情緒,但照片層次、細節表現不夠細膩,部分照片有過度曝光的問題,以至於犧牲了照片細節,若需曝光應有專業上的考量。其二為「南台強震,維冠大樓倒塌」,其敘事順序從黑夜到白天再回黑夜,圖片編輯上較不流暢,影響觀者情緒,但單張照片有強度。其三為「震慟家園」,其優點在於圖片編輯乾淨俐落,著墨震災中的人情面向,照片平均水平夠,但較缺乏視覺強烈之報導。

評審接著比較四件以歐洲難民為主題的作品:有評審認為自由攝影師張雍之作品「2015湧入歐洲的難民潮-在巴爾幹路線被遺忘之前」具有強烈個人風格,是風格先行的典型作品,但有以風格害意之虞,較不具新聞報導的性質,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具文學感是其優點。不過,報導者既常駐國外,應有較多時間深入議題,但相較之下,深入程度反而不如慈濟月刊的「中東難民驛站」。

評審認為「中東難民驛站」的優點是,能從多元面向進行報導,拍攝者具影像思考能力,善於用影像說故事,單張照片亦有其美學表現,是本屆難民議題中表現最好的。經典雜誌作品的「流離-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評審認為此作品有點急就章,在報導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拍攝一些街頭表象,較缺乏編輯理念,建議可就一個案例進行深度報導。

在其他主題的報導作品上,評審認為報導者的「如果文化有味道」,題目很好,但個別照片好壞落差較大,問題出在對議題的耕耘不夠久,記者應有能力可以更深入報導題材。

聯合報的「血汗漁工」,照片內容與主題不符,沒有呈現出血汗勞動的那一面。今周刊的「台灣百億茶金解密」旨在介紹製茶流程,照片四平八穩,說明性強,但有擺拍的問題。經典雜誌的「大國陰影下的現代越南」圖片編輯零散,有圖配文的問題。

報導者的「建國市場下一哩路」,記者試圖涵蓋的面向太多,圖片敘事偶有偏離,記者報導時不夠融入,較缺乏情緒感受,但照片光影表現佳。經典雜誌的「藍圖願景-日本、荷蘭、台灣」,題目組織不易,容易變成圖配文,部分單張照片表現不錯,但彼此連結不足。今周刊的「瑞士最強國」題目大而籠統,不夠聚焦,應該是受文字報導之影響。

報導者的還有兩件作品「如果發生核災,我們將失去眼前的美好」及「自由潛水」進入複審討論,有評審認為前者報導方式有創意,以安靜的肖像報導群眾運動的手法較不常見,照片光線漂亮、有劇場感,但人物屬性不同、代表性略有不足,且影中人物有的微笑、有的拿桶子拿道具,缺乏一致性。評審認為此作品不一致的問題在於創作者本身的意念不足,沒有把創意發揮到淋漓盡致,應設定更清楚的主軸。「自由潛水」則具有視覺美感,且在海裡拍攝,變數較多、有難度,但主題思想辯證不夠清楚,系列整體缺乏焦點,編輯不足。

討論一輪後,評審決定以投票方式決定入選作品。每位評審各投五票,得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票數
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
搶救維冠 與死神搶時間
中東難民驛站
如果文化有味道
2015湧入歐洲的難民潮-在巴爾幹路線被遺忘之前
德國的世紀豪賭
大國陰影下的現代越南
台灣百億茶金解密

基於入選就是肯定,有評審主張獲得兩票以上者入選,但另有評審認為這是專業評選,基於嚴選的態度,建議得三票者入選。最後決定由獲得三票的「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搶救維冠 與死神搶時間」及「中東難民驛站」入選。

 

單張部分

接著討論單張的部分。評審認為蘋果日報的「各有盤算」人物較多,變因多,且不是擺拍的照片,卻能精準抓到所有人物的眼神,展現資深記者的功力。

中國時報的「奮勇搶救」構圖、拍攝技巧等都沒有問題,可說是沒有缺點的作品。

聯合報的「空姐革命」,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有新聞性,照片具有代表性及準確度,給予高分。但另有評審認為,影像要能自己呈現出意涵,此作品主要是靠布條上罷工二字而表現出其為罷工現場,且為了罷工二字,反而沒有深入右邊夜宿的細節,若是由不懂中文的外籍評審來看,可能看不出主題。

中央通訊社的「馬習會各自表述」,其新聞現場是高度競爭的場域,但拍攝難度不高,其優點在於影像具有象徵性。

經典雜誌的「剩食,有春」,有評審認為此作品具有美術性,光線接近電影場景,光影具有劇場感、有層次,但有評審認為此照片比較像是擺拍,看不到主角臉部表情是缺點。

自由攝影師張雍的作品「亞得里亞海漁人圖像」,影像主題不明確且缺乏新聞性。

蘋果日報的「吃個早餐回來,家被偷拆了」,評審認為難度不高,且可能是擺拍,但具象徵性。

中央通訊社的「台式選舉」主題材料好,但構圖有缺點,應該再右移。

中央通訊社的「告別2015全台瘋跨年」該主題雖然被拍很多,但此作品表現出神秘感是其特色。

遠見雜誌的「慟-小英總統!請聽我說」,新聞主題明確但構圖較鬆散。

反覆瀏覽作品及討論至此,評審以投票方式決定入選作品,每人投五票,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得票
奮勇搶救
各有盤算
馬習會各自表述
慟-小英總統!請聽我說
台南地震-天使與英雄
空姐革命
剩食 有春
船長,未來靠你了
百發百中,到此為止

決定由獲得三位評審一致肯定的前三件得票數三票的作品入選。

 

第三次評審會

 

系列部分:

「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及「中東難民驛站」一開始即進入PK狀態,評審們認為這兩件作品不相上下。

有評審認為「中東難民驛站」在個別單張的構圖及表現力上有一些缺點,報導也可以更深入,若就難民議題來說在攝影報導上還有很多可能性。「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則是非常整齊、深入地對這場災難做了紀錄,圖片編輯嚴謹,個別單張照片沒有缺點。

另一位評審雖然同意「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在整體表現上勝出,但認為從報導難度來看,像地震等大災難,其影像具有立即打動、撞擊人心及情緒的優勢,其難度在於考驗記者的現場反應能力;難民議題的拍攝則需要更多的影像思考,其難度在於事件發生的地理範圍很廣,如何聚焦在一組影像中做出表現,而且該影像的敘事還能形成一套統一的風格,對記者是一大考驗。從考驗攝影工作者在一個給定的限制裡可以做出多大的發揮這個角度來看,評審認為中東難民議題的報導是更不容易的。但從可以投入報導的時間長短角度來看,中東難民議題比維冠震災有較多時間可以慢慢經營,而地震的畫面常常是瞬間的,錯過了就沒有了,確實考驗記者的基本功。

評審再次仔細審閱比較兩組系列照片,認為「震殤」的情緒有連貫,中東難民的攝影者拍攝報導能力足夠,但因為文化語言隔閡等限制,使得記者無法更深入題材。評審認為兩個新聞現場都是混亂的,一個發生在境內,一個發生在境外,攝影比賽比的就是能否把報導題材挖到很徹底的程度,「震殤」涵蓋了各個事件的面向,「中東難民驛站」則還不夠深刻,此外,震殤系列的編輯力很好,個別單張照片的角度及位置也都很精準。最後,評審一致決定由「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勝出。

 

單張部分:

單張入選作品共有三件,其中「奮勇搶救」亦為系列作品「震殤:台南大地震系列」的其中一張,由於該系列報導已獲得系列獎項之肯定,所以,評審決定自「各有盤算」及「馬習會各自表述」擇一最優者獲獎。

評審認為這兩件作品各有擅場,「各有盤算」以四個政治人物為拍攝對象,這四個人的眼神表情都要掌握到位、準確,有其難度,考驗記者在新聞現場的執行能力。難得的是,四位政治人物的神情巧妙地反映了政爭當事者之間幽微的關係及人物個性,這樣的報導作品對台灣內部來說可理解度很高。

而「馬習會各自表述」的難度在於記者在拍攝現場無法事先知道影子會投在哪裡,必須在瞬間做出判斷,作品非常精準巧妙地表現出兩岸領導人間的角力,無須言說,也是難得的優秀作品。

兩件作品不分軒輊,呈現五五波的拉鋸戰。幾經相互拉票說服後,評審們決定以投票方式決定最後得獎作品,每人投一票,結果「各有盤算」獲得兩票,「馬習會各自表述」獲得一票,由「各有盤算」勝出,獲得本屆新聞攝影獎單張獎項。

 

評審建議:

一、卓新獎新聞攝影獎兩大獎項各僅有29件及34件參賽作品,質量不足,希望記者朋友能踴躍參賽,媒體主管能多鼓勵記者報獎,卓新獎基金會於收件前也應多加宣傳。

二、除了透過評審實錄的文字紀錄,如果可以有面對面的溝通平台如工作坊或公開旁聽評審會,將評審對參賽作品的意見或建議反饋給參賽者,對於精進記者報導能力應該會有助益。若開放參賽者旁聽評審過程,對評審也會產生督促作用,讓評審過程更為嚴謹。

三、系列照片仍有未能以圖片獨立思考的問題,多為圖配文,使得影像無法自己說故事,需以文字說明,顯見媒體主管對照片功能的理解已經限制了新聞攝影可以發揮的空間,長期受限於此,新聞影像的水準很難提升。

四、卓新獎的新聞攝影獎允許系列作品僅有一張見報,若有參賽者長期深耕一個議題,應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整合出好作品來參賽,但從送件作品來看,攝影記者的編輯能力仍普遍不足,建議卓新獎可以舉辦圖片編輯相關工作坊,透過交流或經驗分享,提升攝影工作者編輯或說故事的能力。

五、建議卓新獎創設新聞攝影紀實創作獎助制度,由攝影者提案,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提案評選,給予得獎人一筆獎金,讓其可以深入完整地完成報導作品,若此對建立台灣攝影報導的專業標竿應很有幫助,也可以幫助實質獨立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