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王維菁、何旭初、郭文平、陳彥斌、張讚國、鍾起惠、蘇碩斌
開會時間:九月一日、十月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二日
開會地點:中山公民會館三樓多功能會議室、柯達飯店台北二店咖啡廳
【第一次評審會】
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參賽作品件數(不含新聞攝影獎)共248件,各獎項參賽件數如下:「即時新聞獎」42件、「深度報導獎」110件、「調查報導獎」34件、「國際新聞報導獎」30件、「新聞評論獎」32件。本屆評審工作就是要從參賽作品中選出入選作品及得獎作品。
經評審老師互相推舉,由張讚國老師擔任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組召集人。評審方式決議為:初審時,依獎項進行分工,將參賽作品達110件之深度報導獎分為三組,連同其餘四個獎項,共分七組,每組作品各由四位評審進行初審。初審時每位評審分別審閱責任範圍內所有參賽作品,並予以評分,給分方式為1至10分,最高10 分,以7分為可進入複審討論之門檻。各獎項七分以上之作品數量以不超過四分之一為原則。
初選評分結果回傳秘書處後,經統計、排序,再以郵件群組討論方式決定進入複審之作品數量。第二次評審會議前,評審再補審閱非原屬審閱範圍內之進入複審之作品,並予以排序。排序統計結果作為第二次評審會討論之參考。
第二次評審會討論決定各獎項之入選作品,第三次會議就入選作品中選出最後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
即時新聞獎
經過初選統計,進入複審討論的作品名單及其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七個月拭去31年血淚-台灣同婚權立下里程碑全紀錄 | 15 |
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 | 19 |
許國人一個乾淨的未來 翻轉公廁系列報導 | 44 |
大同經營權之爭,藏鏡人現身 | 46 |
揭發黑心環狀疫苗荼毒養豬業 | 47 |
颱風夜我在長榮飛機上 | 51 |
首先討論即時新聞獎部分。評審們一致認為本屆即時新聞獎參賽作品普遍有即時性不足的問題。
有評審先針對<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提出看法,認為此作品比較像專題報導,報導中有相當篇幅談到電影情節,夾雜非新聞性的敘述,有把想像跟現實混為一談之虞。但另一位評審有不同看法,認為文中引述電影內容,是為了表述現實發生之事宛若電影情節,此一連結並不會誤導讀者。
另有評審對此作品之即時性提出看法,認為國防體系相當封閉,記者採訪不易,推測相關新聞訊息是一點一點慢慢透露出來,記者得知後再展開報導,符合即時的條件。另一位評審也呼應此作品符合即時性,因為事件一直在發展,記者在每個時間點作出報導。
獲得44分及46分的<許國人一個乾淨的未來,翻轉公廁系列報導>及<大同經營權之爭,藏鏡人現身>,則被評審認為雖然報導議題重要,但即時性不足。
序位和51的<颱風夜我在長榮飛機上>雖是所有進入複審討論的作品中,最符合breaking news定義的作品,但其寫作方式採記者之自述,有評審認為不符合一般新聞寫作方法,且記者將自己在飛機上的個人經驗、情緒表述在新聞報導違反新聞客觀中立的原則,加以沒有做到採訪航空公司說法,缺乏平衡報導。
但有評審認為此為特殊情況,記者既是新聞當事人也是報導者,其在新聞第一現場,沒有忘記本份,即時做出報導,值得鼓勵。評審認為此報導一開始就不打算服膺強調公正客觀、第三人稱等原則的傳統新聞寫作方法,可將其視為具有實驗性的即時新聞創新。
至於<七個月拭去31年血淚-台灣同婚權立下里程碑全紀錄>,評審認為同婚權爭議是長時間發展之議題,此系列報導在每個事件時點作出對應的即時報導,涵蓋面相周全。<揭發黑心環狀疫苗荼毒養豬業>也被認為具有即時性且報導完整。
討論後,評審決定由<七個月拭去31年血淚-台灣同婚權立下里程碑全紀錄>、<愛滋歧視在台灣-軍校生阿立的故事>、<颱風夜我在長榮飛機上>及<揭發黑心環狀疫苗荼毒養豬業>四件作品入選本屆即時新聞獎。
國際報導獎
接著討論國際新聞獎,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決戰湄公河—跨國直擊中日韓台 北東協大戰略 | 18 |
假新聞撕裂歐洲 | 28 |
荷蘭奇蹟 循環經濟 | 29 |
他們逃到德國後 | 33 |
北緯59度的狂想 歐洲最強創新國瑞典 | 40 |
回歸20年追蹤觀察–香港為何不開心 | 46 |
陪南蘇丹哭泣 她們生下強暴犯的孩子 | 54 |
達賴喇嘛系列報導:巨靈壟罩下的「西藏民主」 | 54 |
巨變中的韓國 | 62 |
香港回歸二十年專題 | 64 |
2017南韓總統大選系列 | 66 |
亞洲之眼新緬甸 | 70 |
波士頓 地表最創新1平方英里 | 73 |
評審決定優先討論序位和平均49以下之作品。
<決戰湄公河-跨國直擊中日韓台,北東協大戰略>:獲得評審高度肯定,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中未處理這些策略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是美中不足之處。
<假新聞撕裂歐洲>:有評審認為此報導的題目有倒果為因的問題,應該是撕裂的歐洲導致假新聞叢生,假新聞再強化了歐洲政治及社會的撕裂。評審一致肯定商業新聞媒體願意報導假新聞議題。
<荷蘭奇蹟 循環經濟>:則被評審認為是常見的國家報導,介紹性質較強,偏向正面宣傳,較缺乏新聞性及反思批判,但就國際新聞的形式來說完整度夠。
<他們逃到德國後>:為獨立記者之作,耗時兩個月走訪五個歐洲城市,呈現難民潮的另一面向,提供不同視野,十分不容易。評審也肯定其文筆優,但採訪背景交代不夠明確。
<北緯59度的狂想 歐洲最強創新國瑞典>:有評審認為報喜不報憂,且缺乏為什麼現在要做瑞典報導的脈絡說明。但也有評審肯定此作品的報導角度及題材有經過仔細構劃,讓讀者看到與以往認識不同的瑞典。
<回歸20年追蹤觀察-香港為何不開心>:評審認為此作品較為可惜之處在於,訪問對象侷限在中產以上、有成就的人士,而缺乏佔香港住民最大多數的基層打工仔的聲音,不過仍有點出香港融入中國的困難。
討論排序前六名的作品後,有評審對另兩件作品提出看法。
評審認為〈陪南蘇丹哭泣 她們生下強暴犯的孩子〉議題聳動、有故事性,個別故事敘述動人,但對更核心的問題未做探討,欠缺國際關係架構的理解及對當地歷史脈絡的認識。
此外,今年有幾件關於韓國政治變局的報導,其中<巨變中的韓國>角度較為不同,試圖從現在韓國經濟發展狀況重新評價前總統盧武鉉的功過,有翻案文章的概念,頗有新意。但另有評審認為此報導未清楚定義韓國問題,標題與內容扣合不上,且比較多資料性的收集與分析。
討論至此,評審們同意由排序前五名之作品入選,分別為:<決戰湄公河-跨國直擊中日韓台,北東協大戰略>、<假新聞撕裂歐洲>、<荷蘭奇蹟 循環經濟>、<他們逃到德國後>及<北緯59度的狂想 歐洲最強創新國瑞典>。
調查報導獎
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造假.剝削.血淚漁場 | 9 |
海岸線無止盡向大海丟錢 打造753公里「黃金」海岸 | 21 |
路邊捕獲基改豆:基改種子落地生根調查報導 | 21 |
失控的低溫物流 揭開全台四大宅配亂象 | 32 |
獵雷艦國造觸礁─獨家調查慶富集團弊案 | 33 |
無國籍移工小孩 | 38 |
遮掩的傷口:安置機構裡被性侵的少年們 | 41 |
變調的水果王國 | 53 |
評審一致同意序位和排名前三名之作品率先入選。評審肯定<造假.剝削.血淚漁場>報導用心,且以有限的經費做到跨國報導,整體而言可說是調查報導的典範。
<海岸線無止盡向大海丟錢 打造753公里「黃金」海岸>則以一人之力點出全台灣海岸線的問題,有數據也有各方說法分析,報導完整,也獲得評審高度肯定。排序第三的<路邊捕獲基改豆 基改種子落地生根調查報導>,被評審認為是追蹤報導的典範,報導團隊甚至做基改豆的培養實驗,所花時間比寫作長,且寫作生動。
接著集中討論<失控的低溫物流 揭開全台四大宅配亂象>,有評審肯定此作品關注重要民生議題,把消費者的疑慮用科學方式加以證實,具有調查性。但也有評審認為調查報導的價值在於看到表面現象後,經由記者的報導手法,揭露出不為人知的內情,此報導雖有調查,但調查結論未超乎一般認知,可以說光看表面現象就大致能猜到原因。另一評審則認為此作品有調查但沒有報導,有事實、有資料,但缺乏人的故事,只有幾位匿名的司機單獨一篇,要支撐報導的公信力略顯薄弱,就報導寫作上來說,文筆較弱、可讀性較低。
<獵雷艦國造觸礁-獨家調查慶富集團弊案>則以獨家報導、具內幕性及採訪難度高獲得評審青睞。
討論之後,決定由<造假.剝削.血淚漁場>、<海岸線無止盡向大海丟錢 打造753公里「黃金」海岸>、<路邊捕獲基改豆 基改種子落地生根調查報導>及<獵雷艦國造觸礁-獨家調查慶富集團弊案>四件作品入選。
新聞評論獎
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走入長夜之前─關於老去與長照】 | 14 |
金融市場治理:保障投資人權益之鑰 | 30 |
卞中佩專欄–從川普現象看時代的轉變 | 30 |
貧窮線上的助人者:非營利組織勞動環境現場 | 31 |
黃哲斌專欄 | 33 |
面對美國川普,台灣應有的經貿政策 | 42 |
台灣的困境-政無常規,民無常心 | 43 |
必須面對的能源真相 | 43 |
人權不能折衷:從婚姻平權修法到性別平等教育 | 46 |
評審集中討論序位和40以下之作品。
有評審認為<走入長夜之前-關於老去與長照>系列評論之廣度、深度俱佳,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文章體例不同,有社論、專欄及分析,形式略顯紛雜。不過關懷主題一致,形式問題不大。
<金融市場治理:保障投資人權益之鑰>:評審認為其優點為評論規模短小、聚焦於投資者權益問題,但對整體政策面的討論較少。
接著討論<卞中佩專欄:從川普現象看時代的轉變>,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為網路評論文章,不受篇幅限制,寫作體例不像新聞評論,反而像學術論文,花較多篇幅談美國歷史發展。另一位評審則認為此評論像綜合報導,引述太多其他人的觀點,反而讓作者的觀點不明,看不出原創性。對此,有評審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新聞評論跟新聞報導對原創性的要求不同,評論多奠基在過往對事件或議題的認知或瞭解上。不過,評審們多認可此系列評論對於川普當選,做了鉅細靡遺且面向廣闊地探討。
<貧窮線上的助人者:非營利組織勞動環境現場>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缺乏一致及整體性,但有評審認為若從其探討助人的社福團體卻剝削自己員工的結構性問題來看,其關懷點是一致的。另一位評審也認為題材具新意、吸引力,關注新議題,對提供讀者新的認知有幫助。<黃哲斌專欄>則是在一般認知基礎上再作整理。
討論一輪之後,評審認為上述五件作品水準俱佳,皆予入選。
深度報導獎
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農地上的世界冠軍 | 8 |
我們會吃光海洋嗎? | 21 |
50年來最慘蜂況,搶救蜜蜂大作戰│全球護蜂風潮 | 33 |
「毒癮悲歌」系列報導 | 37 |
好死・好難?——自己的善終,自己爭 | 39 |
身障台灣.挑戰長照 | 58 |
「海洋危機」跨國專題系列報導 | 59 |
誰讓台灣公僕變庸才? | 63 |
致.照顧者:該急救,還是讓他走…照顧者的沉痛告白 | 64 |
搶救物種生機-百種興盛行動 | 73 |
逐漸發亮的彩虹—-同志人權探討 | 76 |
把脈百萬從農大軍,農業職災誰聞問? | 78 |
用愛跨越荊棘–同婚路起步走專題 | 80 |
不眠不休鐵支路 | 80 |
誰讓他們來不及長大 | 84 |
走出菜價魔咒-解析蔬菜產銷制度 | 88 |
複審排序結果序位和低於平均58.81的有六件,評審們先聚焦討論稍低於平均分數的<「海洋危機」跨國專題系列報導>及<誰讓台灣公僕變庸才?>這兩件作品。
評審認為<「海洋危機」跨國專題系列報導>跨國追蹤報導台灣垃圾漂流情況,具深度、廣度,視野宏觀、文筆佳。但也有評審認為其不足之處為只挑離島垃圾做報導,將焦點放在養蚵的保麗龍上,反而忽略更重要的工業汙染,此外,標題指涉太大,與書寫點不相符。
<誰讓台灣公僕變庸才?>部分,評審認為其優點為報導角度完整,與其他國家經驗做比較,也能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問題。但也有評審認為報導觀點較為單一,把所有公僕定義為庸才,與事實不符,雖然探討了制度問題,但沒有提出解決辦法。
雖然上述兩件作品序位和高於平均,但由於深度報導獎報獎件數高達110件,基於鼓勵及肯定新聞工作者的努力,決定入選作品件數增加到8件,同意這兩件作品入選。
高於平均分數的六件作品,評審對其看法及評價如下:
<農地上的世界冠軍>:運用大數據資料讓農地上的違章工廠一一現形,議題重要、調查詳實、分析深入,是資料新聞學的經典之作,獲得評審高度評價。
評審們也肯定<我們會吃光海洋嗎?>之企劃及後端製作用心,動畫製作精良,能善用網路媒體特性,把重要但不容易用文字說明的內容,以數位多媒體方式呈現。評審認為媒體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艱深複雜的現象,用簡單的方式讓讀者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本報導善盡媒體之責。
<50年來最慘蜂況-搶救蜜蜂大作戰/全球護蜂風潮>則深入田野調查,實際進行第一觀察,報導團隊下功夫探討一般人忽略的現象。
<「毒癮悲歌」系列報導>關注日益嚴重的校園毒品問題,議題重要,報導輔以數位後製,顯見其用心。不足之處為究責於學校卻沒有學校的說法,且缺乏關照吸毒者為何吸毒的社會處境問題。
<好死好難-自己的善終自己爭>報導角度涵蓋微觀的個體面及總體政,報導完整是其優點,缺點是對國外案例的資料來源說明不夠清楚。<身障台灣.挑戰長照>能從照顧者角度出發討論長照議題,且以比較極端的案例凸顯出台灣福利政策的闕如與限制。
討論過後,評審決定上述八件作品入選本屆深度報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