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出處:pixabay.com

媒體學者、記者和媒體圈使用「假新聞」這一辭彙,來泛指被認為是宣傳、虛假或以負面意圖傳播的內容;目前,這些學者、提倡者正努力透過不同的方法來區分假新聞的類型,並企圖發現可辨別的特徵。

對於右派媒體來說,「假新聞」較常被用來表示與左派和自由主義政治傾向有關的內容,而且被視為非法的;美國總統川普藉由「假新聞」來批評新聞媒體, CNN一直是他主要的目標。其他時候,「假新聞」被視為對主流媒體批評的延伸, 因為提供觀眾虛假和不可信的內容;因此,這種批評作為另類媒體和黨派團體可利用的工具,藉此機會在網路上散佈假資訊和惡作劇。

然而,當我們看到有關「假新聞」的定義和討論時,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黨派二元對立的問題。「假新聞」作為公共話語中的關鍵字,提供了一個全球科技政治的另類觀點,不同的價值觀在爭論著哪些內容應該被調節?誰該負責?如何適用於不同的群體?以及哪些精神和肉體上的傷害是可容忍的?「假新聞」不僅是極端言論和虛假資訊的傳佈問題,還攸關一個公民社會裡,人們共同的信仰和價值。

「假新聞」的問題似乎仍與平台公司的商業模式脫不了關係,收益凌駕資訊的操作,同時也伴隨著政治和網路戰爭的運動;有趣的是,以訂閱收益為基礎的新聞媒體在總統大選後受到了衝擊,儘管這還不足以大幅增加廣告收入。而如何定義「假新聞」變得相對重要,還要同時不影響小市場新聞和獨立記者;在抑止「假新聞」的同時,也該考慮該如何獎勵好新聞,新的策略可能包括提供獎勵,以提高數位內容的品質,同時也尋求同樣的標準來處理假新聞的問題。

「假新聞」未必比真正的新聞有影響力,但對那些無法評估數位內容真實性的使用者來說,很容易就在極端立場的言論中迷失,沒有一個明確的新聞標準,社會就失去了民主決策材料。如果我們要挽救數位資訊的聲譽,必須承認自由媒體仍是民主社會的基石,並為新聞業的問責訂定了一套機制,而平台公司也將進行根本性的組織變革。最後,在處理「假新聞」的問題時,不僅考量誰的言論重要、值得參考,也同時要注意誰訂定了傳播技術,誰又能從中得到最大益處。

作者:Robyn Caplan, Lauren Hanson,and Joan Donovan

摘譯:朱弘川

原出處:Dead Reckoning—Navigating Content Moderation After “Fake News”
https://datasociety.net/output/dead-reckoning/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The gallery was not found!<!--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