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註:本文為本場次主講人李偉倫先生的演講稿全文

馬來西亞民主運動與媒體發展在晚近十年出現長足進步,2008與2013年兩屆全國大選扮演了關鍵角色。其中,2013年大選被稱為「朝野終極一戰」,在野黨氣勢如虹,拿下53{b45b4e8054f30de3cdbef933dce5bb53e574504aa7c9501adf0d2cc9cc047453}的普選票,但最終礙于選舉制度所限,功敗垂成,無法完成首度政黨輪替的夢想。

選舉之後,由于變天失敗,民間普遍上士氣低沈,不僅失去改革熱情,也沒了方向。不過,隨著社交媒體盛行與智能手機普及,越來越多人轉往網上看新聞。財雄勢大的主流媒體見機,也從一開始的不屑與觀望,到大舉進軍網絡,力求分一杯羹。

與此同時,出于政治需要,一些親執政黨商人也前仆後繼地入場,開辦或入主網絡媒體,以圖製造有利政府的輿論,改變執政黨在網上的頹勢。

盡管不少媒體成立不久後關閉,但還是不斷有新玩家入場,讓近幾年的馬來西亞媒體業呈現熱鬧盛況。不過,踏入2015年,馬來西亞爆發政治危機,再加上經濟放緩,多家媒體折損,新聞自由面對嚴峻挑戰。

從一馬公司案到26億門無底洞

這場空前的政治危機,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即馬來西亞首相納吉(Najib Razak)。納吉出身官二代,乃父為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薩(Abdul Razak Hussein)。2008年政治大海嘯後,執政黨國陣(Barisan Nasional)痛失5州執政權,首度未獲三分二國會多數議席,結果時任首相阿都拉(Abdullah Ahmad Badawi)遭遇逼宮,最終黯然下台,改由納吉接替。

納吉在2009年4月上任後,一度擺出「改革者」的姿態。在政治上,他提出「一個馬來西亞」的中間路線,試圖切割他所領導政黨——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的右派民族主義,以爭取其他種族支持。

與此同時,他也曾經推行民主人權與經濟「小開放政策」。他宣布廢除內安法令、煽動法令等鉗制人權的法令,同時撤銷出版及印刷法令每年更新准證的條文。不過,這項舉措的意義不大。雖然平面與電子媒體不再需要每年更新出版准證,內政部依然可以隨時撤銷准證,禁止媒體出版。這就猶如捏著主流媒體的咽喉,使之不敢說話。

不管怎樣,這些「小開放政策」也只有短暫壽命。由于面對黨內鷹派的壓力,納吉許多所謂的改革都無疾而終,特別是在2013年全國大選後,納吉更是急遽轉右,不僅食言保留煽動法令,還以煽動法令來提控異議份子,乃至查辦媒體。

時至2015年4月,前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向納吉全面宣戰,以一個馬來西亞發展公司(簡稱一馬公司)等醜聞攻擊納吉。3個月後,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與異議網站《砂拉越報告》揭發,一馬公司多達7億美元(按當時匯率,約為馬幣26億令吉)的資金流入納吉個人賬戶,震驚全國,後來更傳出膨脹至42億200萬令吉(10億5100萬美元)。

一馬公司的前身是登嘉樓投資機構(Terengganu Investment Authority),是其中一個州屬的投資臂膀(investment arm,投資機構),後來在2009年7月轉型為一馬公司,由聯邦政府的財政部全權擁有。一馬公司成立不久後,即有不少爭議,但直到馬哈迪以此追擊納吉,乃至爆發26億門之後,才成為國內外焦點,並嚴重威脅納吉政府的地位。

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納吉展開帝國大反擊,開除副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等異議部長,並通過政治操盤終止多個單位的調查,再以高壓手段對付媒體。

《內幕者》案:媒體寒冬

雖然馬來西亞媒體長期面對政府打壓與騷擾,但這次面對的挑戰卻比以往更嚴峻。首先,政府監管與打壓平面媒體的力度加大,其中一家報道一馬公司醜聞的報刊《The Edge》,即在2015年7月24日被凍結出版准證3個月,直到大約2個月後上庭挑戰政府禁令成功,才得以重新出版。

更甚的是,政府這次的魔掌還伸至網絡媒體。一向來,網媒被視為馬來西亞僅剩的新聞自由淨土。由于不受出版及印刷法令的管制,再加上第4任首相馬哈迪在1998年推出「多媒體超級走廊計劃」時保證不會過濾互聯網,網媒在過去17年一直大膽與尖銳報導,揭露弊端,提供民?替代資訊。

不過,為了封鎖資訊與鉗制輿論空間,納吉政府不僅援引惡法查辦媒體,還違反1998年的承諾,阻截異議網站,不讓民?瀏覽。首個遭殃者是,由英國前首相布朗弟媳——凱麗.魯卡瑟(Clare Rewcastle)所主持的揭弊網站《砂拉越報告》(Sarawak Report)。

接著,駐香港的區域新聞網站《亞洲前哨報》(Asia Sentinel)由于報導馬來西亞反貪會疑似建議以37項罪名提控納吉的新聞,也一併遭到馬來西亞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阻截。

不僅如此,就連網志發布平台《Medium》,只因為張貼《砂拉越報告》的文章,也受到封鎖。

但在一片肅殺中,最讓媒體同業與公民社會感到切膚之痛者,則是本地雙語新聞網站《馬來西亞內幕者》(The Malaysian Insider,或譯為《馬來西亞局內人》)在2016年2月25日被封鎖,連帶在3月14日被迫宣布熄燈。

《內幕者》在2008年2月創刊,創立初期盛傳投資者是與時任首相阿都拉有關係的商人,但在阿都拉退位後,《內幕者》金主幾度更換,最終在2014年6月被房地?商人童貴旺控制的The Edge媒體集團收購。雖然草創時期擁有國陣背景,《內幕者》長期批判納吉政府,具有相當影響力。根據Alexa網站流量統計,《內幕者》在馬來西亞新聞網站中,僅排在《當今大馬》與《星報在線》之後。

早在2015年3月,納吉政府初露領導危機時,《內幕者》就因為報導一則關於統治者理事會否決政府為伊刑法修法的新聞,而遭到警方登門搜查。當局更援引煽動法令逮捕5名高層與編輯。此舉被視為散播白色恐怖,以達到殺雞儆猴之效。

政府的高壓手段在2016年2月25日升級。這一天,《內幕者》邁入創刊8周年之際,政府毫無預警地封鎖了這家網站。封鎖網站的訊息闡明這攸關「國安」理由,但並沒明確闡明詳情。不過,相信得罪政府的是,一則指反貪會擁有足夠證據提控納吉的內幕新聞。

根據《內幕者》總編輯兼執行長嘉哈巴(Jahabar Sadiq),在網站被封堵後,雖然部分讀者依然通過翻牆等管道?覽,但網站讀者量業已劇減30{b45b4e8054f30de3cdbef933dce5bb53e574504aa7c9501adf0d2cc9cc047453},造成廣告商相繼撤離,最終迫使投資者關閉網站。

可以說,盡管政府沒有關閉《內幕者》,但《內幕者》卻因為政府封堵而陣亡。

複製「新加坡模式」管制網媒

無論如何,許多人擔憂,《內幕者》只是第一名犧牲者,接下來還有更多網媒會遭遇同一命運,特別是政府目前正在草擬修訂數項法令,劍指異議與網絡媒體。而在這當中,1998年通訊及多媒體法令的修訂計劃,可能直接影響網媒的生存。

去年8月,通訊及多媒體部長沙烈賽益即闡明,有意修訂多媒體法令,以強制所有新聞網站向政府註冊登記。而該部門正在研究數個不同的管制模式,包括新加坡模式。

當時,沙烈賽益才新官上任約一週。他是在去年7月內閣改組中,納吉撤換副首相慕尤丁等異議部長後,以受委上議員的方式入閣。

在那之後,有關通訊及多媒體法令的修訂一直沒有定案,原本預料在3月提呈國會的修訂法案也沒有成事。不過,沙烈賽益等正副部長則一再放話,修法事宜正在如火如荼進行,還考慮立法封鎖「詆毀國家領袖的網站」。

馬來西亞政府修法參考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一水之隔的新加坡。那?,何為「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在2013年6月1日,落實網媒登記制。在新加坡,新聞業受“媒體發展管理局”(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管制,而這個法定機構則向內閣彙報。

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監督權限範圍甚廣,包括報刊、電台、電視台、影片,乃至於網絡輿論。

其中,媒體發展管理局發出「網絡服務與內容供應商執照」,以管制網絡媒體。這項程序大部分是自動化,無需登記。

然而,對一些組織而言,不僅需要註冊,更有附加條件。這包括新加坡政黨、網絡媒體,及「網絡服務代理商」,如網吧與圖書館。任何組織或企業,一旦散播的內容涉及政治或宗教課題,也須註冊。更甚的是,只要當局認定某人散播上述內容也須註冊。

一旦媒體發展管理局要求拿下內容,則他們須在24小時內遵守。任何網站,只要在每隔兩週內,報導新加坡時事課題,並每月平均5萬人瀏覽,也須遵守這項計劃。

回到馬來西亞,政府探討的其中一個修法建議,就是在規定網絡媒體需要註冊之餘,也一併管制刊登新聞的部落格。雖然這仍處於建議階段,但不啻就是新加坡模式的翻版。

或加重刑罰對付爆料媒體

除此以外,總檢察長阿班迪(Mohamad Apandi Ali)今年2月也闡明,有意修訂1972年官方機密法令,以加強刑罰對付洩露官方機密者,乃至拒絕透露消息來源的媒體人員,包括可能終身監禁與鞭笞10下。

同樣的,阿班迪?出的是「危害國家安全」的大理由,並直指洩露官方機密是一項非常嚴重的罪行,如在中國可被判死刑。

事實上,在總檢察長放狠話之前,數家網媒也已因為引述內幕消息,報導首相涉貪案內情,而遭遇執法當局的騷擾與調查。

去年11月,《當今大馬》與《星報在線》報導反貪會檢察官阿末沙扎立(Ahmad Shazalee Abdul Khairi)調職的新聞後,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與警方就聯手出動,援引刑事誹謗罪名,上門搜查這兩家媒體的辦公室,並帶走電腦等物件調查。

這則新聞同樣與首相涉貪案有關。阿末沙扎立原本在反貪會特別行動組之下,負責檢控工作,而反貪會特別行動組則在調查一馬公司的子公司SRC國際私人有限公司案。他的調職可能會影響納吉涉貪案的調查。

《當今大馬》一直緊密跟進這宗政治危機,並整理與挖掘更多的細節及內情。今年1月,總檢察長阿班迪宣告納吉清白無罪,並指示反貪會關檔。接著,《當今大馬》向反貪會內部人士查悉,實則反貪會當初是建議阿班迪,以三項罪名提控納吉。之後,《路透社》也引述反貪會消息,印證《當今大馬》的報導。

此外,《當今大馬》也根據阿班迪在記者會上手持的一張圖表,放大照片,再抽絲剝繭,揭露另一輪從未曝光的可疑彙款流入納吉個人賬戶。

網絡媒體的角色

自去年爆發一馬公司案與26億門以來,以國英語為主的馬來西亞主流媒體或冷待,或選擇性處理納吉的醜聞,全靠網媒與社交媒體扮演主要的資訊管道。

去年8月29日,馬來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公民組織——淨選盟號召兩天一夜街頭集會,要求納吉下台,並推動體制改革。一如以往,國英語主流媒體一面倒妖魔化淨選盟,並配合執政黨領袖,以種族角度看待這場集會,把之描繪為「華裔反對馬來人領袖」。

相對之下,網絡媒體與華語主流媒體則全員盡出,詳盡報導「黃潮圍城」。

但網媒的角色不僅於此。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求政治人物問責。

近一兩年來,納吉已鮮少召開記者會,即便有開記者會,也不接受提問。而《當今大馬》與其他網媒記者則在各個場合不斷嘗試追問納吉等執政黨領袖,要求他們回應醜聞,結果成為他們的眼中釘,被禁止採訪一些政府部門與巫統的活動。

就算是外國記者,也面對馬來西亞政府不友善對待。澳洲廣播公司(ABC)的兩名媒體人員今年3月來馬進行納吉涉貪案的專題報導,在一場活動上追訪納吉,結果被指違反警方禁止逾越的保安線,而被警方逮捕問話,還一度扣留兩人的護照,最後遣送兩人出境。

諷刺的是,後來流出的短片顯示,兩人只是有禮地訪問納吉,並在警方出手阻攔後,就停止拍攝離開,完全沒有所謂可能威脅首相安全的說法。

總結:

在《內幕者》熄燈後,馬來西亞僅存的原生新聞網站所剩無幾,主要是《當今大馬》與《馬來郵報在線》(Malay Mail Online)撐起網媒大旗。《馬來郵報在線》擁有人蕭家偉是一名親納吉的商人,而相對之下,《當今大馬》則是唯一一家沒有政治背景的網媒。

《當今大馬》兩名聯合創辦人——總編輯?重慶與執行長詹德蘭(Premesh Chandran)聯合掌控逾60{b45b4e8054f30de3cdbef933dce5bb53e574504aa7c9501adf0d2cc9cc047453}的股份,美國媒體發展貸款基金(MDIF)持有29{b45b4e8054f30de3cdbef933dce5bb53e574504aa7c9501adf0d2cc9cc047453}股,余下小股東則主要是前任與現任職員。《當今大馬》董事會也僅有3名成員,分別為?重慶、詹德蘭與MDIF執行長曼德(Harlan Mandel),以確保編採獨立自主。

今年初,納吉在黨內站穩陣腳之後,即傳出執政黨有意收購多家新聞網站,而《當今大馬》也在名單內。不過,《當今大馬》兩名創辦人?重慶與詹德蘭馬上發聲明強調,《當今大馬》將繼續扮演獨立媒體角色,拒絕外來勢力左右,無畏無懼地公平報導。

從政府頻密動作看來,政府這次似乎真的衝著網媒與社交媒體而來。實際上,為了保住權位,納吉已是狗急跳牆,無所不用其極。即便是在一代強人領袖馬哈迪的鐵腕治下,也從未有一家新聞網站被封鎖。

在政府吊銷《The Edge》出版准證與封鎖《內幕者》網站時,《當今大馬》與同業站在一塊,集會抗議,並發聲明聲援。

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可能《當今大馬》會遭遇跟《內幕者》一樣的命運,被阻截封鎖,乃至被勒令關閉。

但《當今大馬》眼前沒有退路,也絕不容許失敗,以確保馬來西亞人繼續享有自由的新聞與資訊。

《當今大馬》已創辦16年,即使真的遭遇不幸,我們希望這些年來所積攢的支持者,能夠跟我們同在,打贏這場仗。

誠如《當今大馬》總編輯?重慶經常所言,言論自由就像擠牙膏,只要擠出來,它就很難被收回進去。這正是我們嘗試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