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聞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於7月21、22日共同舉辦一連兩天的「2012年調查報導工作坊」,第二天的場次,上午首先由資深新聞工作者賴秀如、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受邀出席講座,分別分享了他們自己對於獨立調查報導的熱情與投入。
賴秀如:報導的目的是激起道德憤怒
(賴秀如,林靖堂攝影)
資深新聞工作者、前中央社總編輯賴秀如認為,所謂的調查報導,應該先針對閱聽眾生活有顯著影響的議題著手,廣泛徹底審視,才是調查報導。而「小報型報導」(tabloid-styled stories)則是以隱藏式或其他調查技巧,對一些影響有限或無關緊要的議題加以檢視,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賴秀如認為,嚴肅性報導的目的是激起道德憤怒,聚焦有明顯公共意義的系統或結構問題,而非著重娛樂功能。她覺得,當人們不再有辯論與思考的習慣,調查報導就漸趨輕薄短小,許多公共性議題、社會現象不再受重視。
以今年三月上線的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平台,期望催生台灣優質調查報導,但問題一一浮現。目前專業報導的記者不足、政府資料只對特定媒體洩密,甚至不公開、民眾對weReport、網路捐款不熟悉,以及weReport還沒有石破天驚的大獨家,都是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台灣《壹週刊》多次掌握大獨家,賴秀如認為是因為台灣的好記者都被綁住了,不是《壹週刊》厲害,而是其他媒體不夠厲害。她認為,能長時間蹲點從事調查報導,又能跨線的媒體,全世界目前大概只有國家地理雜才能做到。不過,賴秀如也強調,weReport雖沒有深喉嚨揭密,但仍不希望讓主流媒體參與、協助。
何榮幸:我一直想找生命中的水門案
(何榮幸,林靖堂攝影)
華盛頓郵報因揭發「水門案」事件,在美國新聞界奠定地位。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1972年競選連任時,違法秘密監聽,華盛頓郵報記者在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引發美國司法部門介入調查,種種事證指向尼克森,國會最後彈劾尼克森,最後,尼克森成為美國史上首位遭彈劾的總統,只好倉皇辭職下台,「水門案」成功以調查性報導伸張媒體第四權的監督角色。
「我一直想找生命中的水門案」,入行多年的資深記者何榮幸說,他希望當傑出的政治線記者,但卻始終沒有在政治線上找到水門案,於是尋找其他出路。
講座上,何榮幸分享自己在擔任立法院副召集人期間,開始從事專題報導工作的心路歷程。這段期間,他開始寫出一系列受到社會矚目的報導作品。何榮幸說,這些報導往往是利用立院休會期間,以及他自己工作以外的時間完成。但卻讓何榮幸自覺自己的記者生命,開始有了實質轉變。
從2004年起,何榮幸和中國時報同事一同製作「揮霍公帑孵巨蛋-落成養蚊誰心痛;彰化疫政大樓、鄉鎮處處奇觀;公有停車場、到處唱空城」等一系列體檢公共建設的專題報導,並在2005年得到卓越新聞獎的肯定,何榮幸認為,僅管沒有辦法得到政策的立即回應,還要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完成,何榮幸自嘲說「匍匐前進的姿態不是很好看」,但卻值得作,而這些公共政策本身就是政府的選票、政權,所以他自認:「一點都不遜於水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