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weReport、台大新聞所聯合舉辦第二年「調查報導工作坊」,在七月20、21日在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舉行,吸引超過60位各校學生、媒體同業以及公民記者參加,整間階梯教室內一位難求。

除了安排師資教學調查報導學理知識,主辦單位還邀請到2012年卓越新聞獎平面類、電視類調查報導類得主,分享實務經驗。更結合「做中學」概念,主持人邱家宜特別強調今年的工作坊不同往年:「我們有課程,也有實習。」,主辦單位特別在22日至25日規劃一周「實作輔導」課程,協助有意實際進行調查與深度報導者在WeReport平台進行提案。

「透過『培力』(empowerment) 概念,讓公民記者也能投入調查報導。」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表示,當資本主義擴張、國家功能失靈,調查報導必須能結合社會創新的概念,讓公民記者能經過工作坊安排的課程中,進而與讀者連結的生產模式。

優質新聞學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正平開場致詞:「在現今的網路世界,資訊可以快速集中、互動。」以義務役下士洪仲丘枉死案為例,他認為此案件透過多方證據拼湊出事件真相,與以往由資深記者獨立採訪的模式不同。

然而,調查報導即使重要,蘇正平認為,對多數媒體而言,耗時費力的調查報導是不划算的,期待能透過調查工作坊「讓更多的人具備採訪寫作的能力。」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提到,調查報導工作坊去年首次開辦時僅40多位學員參加,今年超過60位到場。胡董事長除了說明實作內容,還表示:「若今日聽完課程與你期待不同,可以退費。」

資深記者林照真 談調查報導

曾擔任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現任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林照真首先開講,從資料新聞概念切入,她認為,現今資料新聞存有「互動」的概念,「當文字沒有辦法完整乘載資料時,數位網路媒體可能是未來的媒體。」

然而,「傳播科技再進步,仍然只是工具」林照真認為,身為記者仍要具備找資料、找新聞的能力,這些價值在今日的數位時代不應被放棄。只是,她在大學開設調查報導課程發現,學生往往重視特寫鏡頭以及煽情報導,不敢去嘗試衝撞真相。

因此,林照真從記者專業談起,她認為,記者除了必須在時間壓力下,寫出正確的報導,也必須學會處理大量資訊。在採訪上,記者也必須具備短時間內與人攀談的能力。「採訪時不只是問問題,也包括聆聽跟觀察」她笑說,如此便可以發現在受訪者是否口是心非。

林照真強調,記者必須具有一定「技能」(包括文字與電腦技能)並足以正確傳達訊息;此外,也要有智慧去瞭解新聞事件的複雜度;第三,要有勇氣把該寫的事實寫出來,包括與新聞守門人對抗。林照真期勉聽眾:「記者不應該妄自菲薄,可以透過報導監督政府,製造議題讓社會來關心。」

「讀者不僅僅只看八卦,而是我們(記者)只提供八卦。」她感慨,今日媒體環境遭遇置入性行銷、公關產業影響、新聞控制等等困境,調查報導的地位更顯重要。「記者對資訊渴求,只要可確定事實為真,記者有時甘於成為工具。」她以美國水門案(Watergate scandal)為例,一開始被視為是調查報導的線索,結果多年後深喉嚨揭曉,整個揭發案竟是FBI的權力鬥爭。「不能什麼都叫調查報導。」她笑稱當年寫一篇深度報導也被報社主管包裝成調查報導。

林照真說:「記者必須養成自身調查能力。」為了揭發事件真相,記者必須有自主性與新聞判斷。從最基本的「到現場」做起,再從「採訪」以及「偽裝」獲取資訊。她也提醒,報導出來的責任多半是記者扛,因此當年她採訪時,若無法查證通常就不報導。

採訪也大有學問,記者問問題要從基本面問起,在蒐集有利證據的過程中,不要跟任何人講,「不要相信同事」林照真說,目的在於儘量低調不要打草驚蛇,才能順利蒐集相關事證。

現場公民記者提問:「若取得有危及台灣安全的機密資料該如何處理?」林照真回答,其實不僅是國家安全,多數記者下筆前都會去判斷報導是否涉及社會安寧。胡元輝也分享當年入伍當兵時,曾有洩密者主動提供機密,指控空軍雷達問題,但當時他沒有報導,因為當下沒有辦法查證。

另有學員詢問,調查報導必須匿名處理的新聞該如何寫作?林照真回答,記者到現場採訪,應設法調查證據讓新聞成為「第一手報導」,而非通篇僅是「據了解」、「據透漏」。林照真覺得,可以用記者角度來寫,或註明當事人「不願透漏姓名」,她強調,調查報導就是「用記者來保證新聞為真。」

至於有學員提到,個人資料保護法增加記者採訪困難,林認為個資法應針對個人隱私,並非新聞自由。

「如果你覺得你可以改變世界,我覺得沒有幾個工作勝過記者」林照真最後勉勵聽眾,調查報導是沉悶的專業,有時為了追求真相需花費很多年,但多年報導經驗讓她更加篤信記者專業。工作坊學員莊崇輝說:「從他身上可以看到當記者的無上限的熱情,很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