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表示,吹哨者促成許多調查報導的出現,但國家現今法律仍無法有效保護吹哨者安全。

何榮幸以自身參與過的調查報導為例,分享吹哨者與調查報導間的關係。吹哨者提供的資訊促成許多調查報導的出現,《聯合報》的「公共建設案」系列報導便是當時客委會主委羅文嘉所提供的內部消息。調查報導若在適當的時間出現,就可以改變政策,減少不必要的公共支出。

何榮幸表示,吹哨者在揭密之後,會付出不同程度的代價,現身的吹哨者終身被貼標籤,未現身者則度日如年,也會面臨解職或人身安全威脅,不利的處境使得願意揭秘的人少之又少,也正因如此,政府更須提供完善保護。

除了爆料者外,報導的媒體也同樣會遭遇威脅。《天下雜誌》在做調查報導的過程中,也曾面對被抽廣告的懲罰,而參與的調查記者也同樣會有安全威脅。吹哨者有時僅提供基本資訊,但調查的過程成為媒體須負擔的責任,媒體必須設法採集證據,還原現場。此外,接獲爆料的媒體,也必須確定資訊來源的真實性,蒐證與可信度,成為調查報導的關鍵。

很多時候,吹哨者的爆料都是違反保密條款的,但為了能揭密不法,政府也必須給予這些吹哨者更完整的保護行動。目前許多國家對於吹哨者的保護已經完善,而台灣在一連串食安事件後,也曾大幅討論吹哨者的揭弊保護機制,可惜僅停留在食安問題上,國家安全議題的範疇上仍未獲得保障。

調查報導雖然無法立即改變政策或阻止不法,但還是能夠適時發揮影響力。除了施加政府壓力外,也可以引起社會大眾的討論,以輿論壓力迫使政府正視問題。

地方公民媒體崛起

公民記者在台灣仍面臨許多困境,在地公民媒體的出現,能串連起各地公民記者的力量,提升在地媒體的重要性。

台灣和平草根聯盟理事長莊豐嘉表示,希望建立起各縣市的公民記者新聞平台。而這些獨立運作的媒體平台,也可以經由串連、共享資源的方式,降低營運成本,增加在地媒體的能見度。由完整訓練的公民記者經營地方新聞,不但能發展出自身特色,也可以解決公民新聞素質不齊的問題。

現在主流媒體的報導方向有往台北集中的趨勢,地方議題在大眾媒體很難被關注,也因此莊豐嘉希望可以經由散布在台灣各地的地方公民記者,查訪及報導被主流媒體忽略的地方議題。莊豐嘉表示,地方公民媒體不但更加靈活,也可以在地報導,提供完整消息。透過串連力量與各地公民記者的訓練,達到低成本、高品質的跨區域合作。以近年食安危機為例,莊豐嘉希望可以結合不同縣市的公民記者,撰寫各地食安新聞,彌補大眾媒體在調查報導上的限制。

風起負責人林駿騰則以自身在農村工作的經歷,分享創辦《風起》的過程。他認為,「只有語言強勢的人才有發言權,非漢族居民的聲音在社會上無法被聽見,社會大眾也無法感受到他們的處境」。也因此,《風起》注重語言對資訊傳遞的影響,嘗試加入部分原住民語言,改變以漢字閱讀的習慣。

《風起》將自己定位成共同創作、共同編輯的在地媒體,也強調編輯與在地的關係,希望可以透過進駐在地,接觸大眾媒體所未能觸及地方文化。此外,《風起》也希望可以連結新竹在地文化與社會,透過地方記者撰寫文稿,建立起《風起》與社區的網絡,替在地議題發聲。不過,如同許多在地媒體都在起步的階段,《風起》也面臨各種資金、經營的困境,以及自身定位的矛盾。

台灣公民媒體仍在發展階段,但都希望在即時新聞當道的媒體環境裡,嘗試加入更多有溫度的報導內容,報導詳實但又不失批判性的在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