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導工作坊的第二天邀請《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與獨立記者朱淑娟分享非營利網路媒體與獨立記者,如何製作調查報導。

走一條不同的路

《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在工作坊中分享成立非營利調查報導的經驗,他表示,台灣新聞工作者關心新聞自由的脈絡一直都在,從1994年的自立晚報事件,到2000年媒體公共化運動,都提供著調查報導的養分,而《報導者》也只是何榮幸在這條搖搖晃晃的調查報導路上,嘗試找到新的一條路。

報導者創辦人、總編輯何榮幸

何榮幸說,創辦《報導者》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持續與閱聽眾溝通。他表示,好記者、好新聞是需要高成本的。媒體要生存、競爭,想要擺脫現在的困境,仍然需要社會的支持。

何榮幸將二十幾年的心血化成今日的《報導者》,朱淑娟的獨立記者路卻是偶然。朱淑娟長期關注環境議題,離開報社的隔一天,還是習慣性地去跑新聞,跑出來的新聞沒地方放,才決定架設部落格《環境報導》。獨立記者的路,一走便走了七年。朱淑娟自信的分享,「當獨立記者以來寫的一千多篇文章,沒有一篇是不想寫的,也沒有一篇不認同。」

報社出身的朱淑娟,與談時也分析了現在傳統媒體的制度問題。她表示,台灣的記者並沒有問題,而是使用記者的方式出了問題。她點出,記者換線方式毫無邏輯,且大多時候都在應付繁瑣的內部公文,花在新聞的時間微乎其微。她開玩笑的表示,離開報社後,除了薪水沒匯進來之外,最大的改變就是嚐到的自由的滋味。

知名獨立記者朱淑娟

產製模式轉變

何榮幸強調團隊的重要,不同於過去文字掛帥的調查報導方向,《報導者》在新聞產製的過程中,攝影、美編、文字等部門會共同討論呈現方式,將複雜的文字在行動裝置上化繁為簡,但又能同時保有批判性。透過多媒體團隊的協作,讓調查報導得以發揮網路特長,也讓資訊新聞和攝影不再淪為配角。他表示,「協調過程很漫長、辛苦,但要怎麼讓數位的敘事方式和多媒體的協作替新聞報導注入新的想法,才是新媒體要努力的方向。」

《報導者》也在網路上嘗試新的可能:新聞遊戲。去年八仙塵暴後,醫師過勞議題再度成為焦點,《報導者》便花費三個月做出「如果我是急診室醫生」的新聞遊戲,讓網路讀者可以深入體驗急診室醫生的心境。

何榮幸表示,遊戲的每一個環節都和採訪得來的素材一樣,希望透過符合使用者體驗的遊戲介面,讓讀者更願意去閱讀相關的深度報導。尤其針對不喜歡嚴肅的公共議題或長文章的年輕世代,讓他們更願意參與正在發生的議題,成為深度報導的另一種可能。

現場觀眾提問,目前《報導者》的題材大多與公共政策相關,很少觸及政治人物或政治新聞。未來《報導者》會不會選擇相關的議題報導,以增加在網站的影響力?

何榮幸回應時提到,雖然《報導者》有心報導傳統的政經新聞,但比例還是很低。《報導者》記者群的年紀偏低,年輕記者在這類議題的經驗也不足。《報導者》未來也希望透過專職或特約的合作,加強這塊資深經驗與專業不足的部分,以增加正經要聞的比重。

如何營生?募款、與主流媒體合作

目前《報導者》主要透過募款維持營運,未來也希望能增加小額捐款,或落實會員制穩定資金來源,也讓記者的報導不受金主影響。何榮幸強調,《報導者》現階段不放入廣告,也不提供記者點閱數字,讓記者不會受點閱率影響,也維持報導的自主性。

與傳統媒體的合作,是減輕非營利媒體資金壓力的方法之一。何榮幸舉例,《報導者》曾做過一篇亞洲森林浩劫的調查報導,便是與今周刊合作,共同分擔採訪經費,而文章也會在兩個媒體刊登,影響更多讀者。他表示,這樣同步刊登的模式,不但可以讓資源互享,也可以透過不同媒體屬性的影響力,影響社群與決策者。

朱淑娟也表示,許多媒體也會找上門,希望有合作的可能,這也是獨立記者的新出路。對她來說,合作的案子也都是在追蹤案子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出現的,「當你長期追蹤自己有興趣的議題,總有一天會被看見,其他媒體也會尋找和你合作的可能」。但朱淑娟強調,即便與主流媒體合作,她仍堅持要掌握報導的自主權,每個刊出的內容都要經過朱淑娟同意。

未來,朱淑娟希望可以強化獨立記者與主流媒體的合作關係,也希望發展出獨立記者的聯合報導平台,讓獨立記者可以無後顧之憂,將心力花在調查報導上。

新聞形式轉變 評論與新聞界限模糊

何榮幸認為新聞形式正在轉變,評論與新聞的界線在社群媒體出現後逐漸模糊。而一個記者要如何掌握好兩者之間的不同?與會者羅世宏認為,部落格與臉書出現,讓新聞回到媒體剛創辦在沙龍裡的樣貌,所有新聞都是對話的,而且都有主觀。因此如果證據充足,新聞寫作夾敘夾議是可行的,羅世宏說,「最重要的還是信任,新聞都帶有觀點,只要我們盡量尋找事實,不刻意扭曲,新聞其實有許多可能。」

朱淑娟也表示,網路的出現給獨立調查報導很大的機會,獨立記者不必倚靠媒體,可以透過個人部落格或自設網站發表文章,投資不高、進入門檻也較低。他也鼓勵她鼓勵有心想成為調查報導記者的學生,報導的風格與忠實讀者都要慢慢累積,要過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形成自己的作品風格。朱淑娟也鼓勵深耕議題,他表示,調查報導不只是對事件的影響力,對記者來說也是重要的訓練,透過議題追蹤去建構自己對事件的專業知識與價值觀,進而用整體知識去推進社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