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如晦,雞鳴堅持不已……

林福岳

在數位傳播技術急速發展的狀況下,廣播新聞似乎明確轉型或大幅變革的態勢不甚明顯。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廣播這個領域不積極開發各種新的傳播型態和可能,事實上很多廣播節目在製作時,同時也將錄音現場以影像的方式傳播出去;而將所製作的節目放在網路上,甚或直接建構網路電台,都早已成為廣播界的常態。

我想要說的是,在新聞節目製作的方式和內容方面,相較於電視新聞畫面的日漸瑣碎片斷和空洞,文字媒體的走向淺薄輕佻和浮誇,廣播新聞仍然謹守著新聞專業的本分,緊盯著突發新聞的每一秒動態,做即時的再現和傳遞;對於所探討的每一個新聞議題,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多面向的呈現。

廣播新聞,保留著新聞這個領域的初衷和樣態。最起碼,在我們這次所聆聽的每一個新聞節目,都孜孜矻矻地走在這條艱辛但毫不退縮和妥協的道路上。在整個媒體環境,新聞工作和產業已陷入負面循環的競爭生態中,廣播新聞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也益發凸顯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這屆入圍的即時新聞節目,都清清楚楚、札札實實展現了即時報導的功力。包括蝶戀花車禍事故、剩食如何處理的運作過程、以及雲林縣橋頭國小許厝分校的遷校爭議始末,均以廣播節目即時快速和機動性強這種屬性的優勢,動員記者前往事件現場,第一時間立即地報導事件過程。不僅僅是時效性佳,而且在極端壓縮的時間下,仍然能夠札實豐富地將事件的各個面向都呈現出來,加上現場和棚內搭配得宜,都是非常傑出的報導。

專題新聞類的節目,我們期待的內容是對於新聞議題挖掘的深度,另一方面端看是不是將議題相關的各個面向都盡可能地多元呈現。綜觀今年參與的節目,在報導議題的取材上,和以往類似的是,在27篇中有9篇是有關於環境議題,佔其中的三分之一。其他節目所呈現的風貌尚稱多元,包含各類社會關懷議題;政治議題的節目相對減少,只有兩則。

在此次入圍的五則節目中,可以聽到各種不同取向的議題,其中兩個是和環境有關,還有共享經濟的新社會型態、網路形成的社會動力、以及年長受刑人的故事。每一個入圍的節目,都能夠敏感地探觸值得關切但卻難窺全貌的議題,盡可能地鋪陳各個面向,呈現了多元觀點,並適度表達自我的態度和關切。當然,對於聲音媒體來說,這些節目在各種聲音來源的採集和運用方面也呈現了高度的專業水準,在聆聽的過程中,得以如身臨議題發生和討論的場域,這是廣播專題新聞節目最高度的表現。

廣播新聞節目,堅持著新聞工作最核心的價值,努力做最應當做的事。而頒給獎項,只是最低程度的肯定和致敬,最重要的是,他們所提供給社會可以倚賴和相信的訊息,並且探索走向更好未來的各種可能。

在這個混沌變動的態勢下,能夠讓我們靜靜聆聽這個世界,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