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錄當下的缺陷  卓越映照經典的完成

鍾起惠

為什麼新聞可以成為明天的歷史?當代新聞的生產,記錄了特定時空(相對)值得關注的事件及現象,因此,就時間的長河而言,這些特定事件又成為形塑歷史的標識。從未來的觀點回顧,記者將特定時空下的事件或現象紀錄時,其實也在紀錄那個缺陷與不完美,而這些缺陷往往正是促成更好未來的樣貌,這是記者此一工作最迷人的地方。因此,回顧過去的新聞,也成為理解當下及解答的出路。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年的新聞獎項參賽作品,均記錄了該年社會事件/現象的斷裂及其缺陷,而同時,若從眾多參賽作品脫穎而出的,更是弔詭地呈現社會現象缺陷中的完美新聞。

十多年前,當我書寫品質與媒體的議題,或這些年來,擔任新聞獎項評審工作的經驗,綜合獲得的結論是:新聞表現的語彙,特別是外在形式與包裝的改變,的確附隨著傳播科技的革新與變動;但是,深究新聞的內裡,特別是達到卓越新聞的標準,卻永遠是評審們眼裡直觀的議題;對評審們而言,要把卓越的作品用客觀話語表達出來,而能獲致溝通理解的過程,這本身就是需要高度鑑賞力的判斷。

今年(第十六屆)卓越新聞獎的參賽作品,在十四個獎項中,總件數逼近600,這也是卓新獎自2002年創設以來的歷史新高。特色有三,一是參賽程序簡化,首度開放作品網路上傳;二是開放網路影音作品參賽;三是新聞攝影類獎項的複審,首度開放讓參賽者及社會大眾與會聆聽。這三項特色揭示了二項重大意義,一是對網路新聞媒體成為一種新聞型態的肯認;二是評審過程開放聆聽的學習意義。特別是邀請參賽者聆聽或參與評審對話的開放性作法,對未來的評審或主辦單位,均將是一項深具正面意義的挑戰。

細述今年卓新獎的評審心得,在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的召集人張讚國教授的感言中,他特別提及「個別卓越、整體平庸」的看法。特別是在個別獎項中,卓越的個人作品,獲得的評審共識相當高;但是若從所有代表媒體與個人自認傑出的參賽作品中,台灣新聞界的整體作為,還值得更多的期待。

而電視及網路(影音)類的召集人丘岳教授指出,網路(影音)內容在表現上的創新,對傳統電視新聞的挑戰已經出現;但是,電視媒體若能持續增加優質新聞的比重,或能重拾觀眾的支持。

另外在廣播新聞類的召集人林福岳教授的感言中,他認為在整體媒體工作的產業已陷入負面循環的競爭生態中,廣播新聞卻仍舊保留著新聞原始初衷,讓聲音元素傳達著混沌變動的外在,毋寧更是照見廣播新聞的質樸與原味。

最後是新聞攝影類的召集人蕭嘉慶教授直言,今年公開該獎項複審過程,是苦心思慮,期盼召喚更多新聞攝影界的優質作品參賽的創舉。

回顧十五年前,卓新獎之設立揭示著臺灣在邁向民主社會的過程中,需要新聞媒體所扮演的強大監督角色及影響力;多年來卓越的作品,一直都是新聞媒體與工作者在艱困的環境中,既要克服傳播科技或採訪資源限制,而終能完成經典的勇氣與堅持,這一連串偶然與相遇,輝映更多這個社會對新聞媒體的期待與鼓勵。獎項及獲獎毋寧也鼓勵著每位新聞工作者邁向更好的可能性。

擔任本屆卓新獎的評審團主席,我代表全體評審委員對所有參賽作者及媒體組織致謝,因為可以看見大家都全力以赴;再者,評審團也對獲獎者及其媒體組織表達敬意,感恩於其卓越表現,才能讓新聞的經典案例一直延續。此外,我也向所有評審委員致上最高謝意,因為大家無私、知無不言的熱忱,讓經典的作品能脫穎而出。最後,也要感謝長期贊助卓新獎項的各界團體在默默支持的力量下,成就與記錄了新聞媒體的美好時刻,也鼓舞著更多新聞工作者日常中的標竿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