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生涯起點 來自母親的培養和支持】
何榮幸高中畢業後,第一年未考上理想大學,在母親一貫的支持鼓勵下,他在第二年就考進台大社會系。「社會學的訓練讓我在遇到任何社會議題時,提醒我要優先觀察議題背後的結構問題,」何榮幸表示,他很鼓勵傳播院系的學生輔修社會系,或是社會系的學生從事新聞工作,「結合社會學看問題的方式,是新聞記者理解社會的重要窗口。」何榮幸強調,社會學訓練讓記者在報導時呈現的是脈絡和結構,而不是一個真空孤立的事件。
【優良雜誌、先驅者啟蒙何榮幸 母親、好友支撐他的新聞理想】
何榮幸在建立他的新聞事業過程中,許多走在前頭的新聞典範,帶給他或多或少的影響。他表示,《人間雜誌》對社會正義、人道的關懷,深深影響他的新聞工作。其中《人間雜誌》第15期,記者陳映真專訪自立晚報總編輯顏文閂,報導中提到許信良回台灣的機場事件中,當所有台灣主流媒體的報導角度是「(群眾)先暴(警察)後鎮」時,只有自立晚報勇敢報導「(警察)先鎮(群眾)後暴」,而選擇報導事實的總編輯顏文閂,便成為當時想當記者的年輕人的典範。
「人生很多事常常不勝唏噓!」何榮幸說,他進《自由時報》的面試長官即是這位他視為偶像的顏文閂。兩人共事了幾年後,顏文閂轉到《臺灣日報》擔任社長,但後期他卻因為積欠員工薪水,何榮幸便和記協的幹部一起去勞委會要求對顏文閂限制出境。「這是台灣新聞自由發展過程中很無奈,也讓我內心很感傷的一件事,」何榮幸說。
「除了《人間雜誌》,對我學思發展歷程影響很大的還有《當代雜誌》。」其中在他大學時期讀到的《當代雜誌》第五期,有一篇〈終身的反對者-I.F.史東〉,介紹一人獨立媒體,以左派的角度對抗美國右派的大報,持續揭發美國權勢人物說的謊言,「史東終身揭發權勢人物的意象對我也造成深刻的影響,」何榮幸說。此外,鄭村棋關於中時工會抗爭風雲時的演講,彰顯的批判精神開拓何榮幸的視野;陳映真的演講則激發他的社會關懷意識,促成他報名偏鄉服務營隊。
在吸收這些社會觀點之後,何榮幸也進一步化身為實踐者,自行租房子熱血辦刊物。此時的何榮幸總是能勇往直前,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母親雖然被親戚倒債,卻仍尊重他發展興趣,沒有要求他去工讀。另一個讓何榮幸能勇往直前的力量來自他的社團好友,包括張娟芬、胡晴舫、黃威融、周克任等,「因為不同時期的好友相濡以沫,相互監督。」他表示,這是他的記者人生還能保持理想性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