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與中港矛盾較無直接關係
傳統媒體獲利不斷衰退,對中港矛盾議題表現保守。戚本業回想,1994年度英文《南華早報》獲利10億港元,中文東方報業獲利8億港元,但2016年東方報業的整體利潤已降至約五千萬港元。
他表示,香港統媒體營利欠佳,與中港矛盾較無直接關係,因為大部分偏向中立的香港傳統媒體,都以保守態度呈現中港矛盾議題。少數例外如《蘋果日報》、《東方日報》,則明顯有較多涉及中港矛盾的新聞報導。
新媒體在中港矛盾期間不斷湧現
中港矛盾不斷形成的期間,香港湧現不少新媒體或網路媒體。戚本業表示,這些新媒體以獨立、小規模方式存在,例如創立於2012年的《立場新聞》,以捐款為主要營運收入,目前成員約20人。標榜調查報導的《傳真社》,以及多位傳統媒體前輩組成的《眾新聞》,兩家新成立的網路媒體都屬於小規模,成員約十多人,且都以眾酬形式籌集營運資金。
戚本業提及網路新媒體熱衷中港矛盾議題,譬如《立場新聞》、《852郵報》及《熱血時報》多以中港矛盾作為報導的重點內容,相關內容雖能吸引年輕讀者閱讀,但許多廣告商都盡量避免涉入中港矛盾的敏感議題,廣告收益有限。
戚本業總結認為,現今中港矛盾的衝突雖有減緩,但矛盾中的政治問題尚未解決。近兩年來,北京官方甚至秘密抓走了四、五個港人,「現在的中港關係不是往健康方向發展,而是處於壓迫狀態。」戚本業說。
未談論北京控制及媒體人的生存契機
與談人平路認為講題未實際談及北京控制
與談人平路直言,以戚本業設定的題目「香港新媒體如何在中國香港矛盾中奮進」來看,他的演講並未呈現相關內容。
應關注媒體在不順從主旋律的情況下如何生存,以及新聞人怎麼透過其他方式維持新聞人的尊嚴。平路認為,關於香港新媒體如何在中港矛盾中奮進,必須談論北京政府控制媒體的方式,才能探討新媒體在被控制的情況下,如何試圖找到奮進的一絲契機,「在講香港新媒體現象時,北京控制是不可能跳過的問題。」平路說,媒體在控制下如何做出選擇,以及身處其中的媒體從業員怎麼看待自己、看待自身所處的媒體環境、看待社會的態度等,都是她希望戚本業提到的面向。
此外,平路認為社群媒體只是中港矛盾的相關因素,但非重要因素。她表示,相較於戚本業認為社群媒體在中港矛盾中居重要因素,她認為中港矛盾最根本的因素來自於兩地區對民主的概念、對法治現況的理解等完全不同。平路說,兩個差異極大的社會就像兩列火車對撞,當兩地有愈來愈多交流、人民有愈來愈多接觸時,矛盾本來就會愈來愈大。
戚本業回應,對於許多香港新聞從業人員而言,面對的是「實務下的妥協」。妥協來自政治經濟壓力,譬如香港很多資本家、媒體老闆的事業都在中國地區,處理新聞議題的自由度相對受限。他表示,和五年前相比,現在香港媒體面臨的壓力極大,社會也更應給予許多致力從事新聞報導的一線新聞從業人員鼓勵。
平路也表示,她不認同戚本業在結語中提到中港矛盾減緩的論點。戚本業則回應,此說法是基於他觀察到現今關於中港矛盾的新聞議題,觀看人數以及引起的後續作用都很有限。
新聞人自我限縮 在資本、政治控制下找出路
中正大學教授管中祥詢問香港媒體對於社會運動的處理方式
近四、五年香港言論自由和媒體生態產生極大變化,有現場聽眾關心香港新聞工作者自我緊縮的情形。戚本業就個人觀察指出,現今的香港新聞從業人員確實存在自我緊縮的情況。
中正大學副教授管中祥表示,他曾在香港反迫遷社會運動中看見《香港01》的專業記者從事相關採訪。他詢問戚本業,有些具有理想性的香港媒體,對某些特殊社會運動議題噤聲,是否為香港媒體現在的生存方式?戚本業則坦率表示,很多議題的隱沒確實來自於資本家老闆的意見,連《香港01》也不例外。
習近平上台即採取緊縮政策,交通大學助理教授戴瑜慧關心習近平上台後對香港媒體的控制情形。戚本業則簡短回應,以現實層面來看,中國的實力進展太快,要影響香港是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