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聞獎基金會5月20日舉辦「2017亞洲華文新聞專業論壇」,邀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中國、台灣等地媒體工作者,分享他們在各自國家所屬的新聞自由氛圍中,從事新聞工作時的經驗和心得。
率先登場的香港論壇,由卓新董事黃旭田擔任主持人,《香港01》執行總編輯戚本業主講,同時邀來作家/文化評論家平路擔任與談人。戚本業以「香港新媒體如何在中國香港矛盾中奮進」為題,分析中港矛盾的形成原因,以及2010至2017年期間籠罩在中港矛盾氛圍下的新、舊媒體發展。
香港場主講人:《香港01》執行總編輯戚本業
中國人入港搶資源 兩地人民情感產生質變
戚本業從社會和政治兩方面分析中國香港矛盾(簡稱中港矛盾)的形成原因。社會方面,戚本業認為,中港矛盾的主因來自香港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恐懼,「兩地人民在情感上沒有矛盾,主要是人民與政權之間的矛盾。」從事新聞媒體工作逾二十年、操著濃厚香港口音的戚本業說,2008年四川發生汶川大地震,當時香港中文媒體在報導中使用「同胞受難」、「血濃於水」等詞彙,兩地人民具有相互支持的情感。
2010年之後,兩地人民的情感卻產生質變。戚本業說,隨著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大量中國人民紛紛「走出去」,促成大批廣東省居民來港搶購奶粉,或中國父母來港生產獲取居留權,以享有香港資源和福利等現象。他以實際數據說明,2010年,夫妻兩人皆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者(簡稱雙非)在香港生下32,653名嬰兒,但2001年僅有620名,差距超過50倍;2001年到2011年間,獲得居港權的「雙非」嬰兒超過17萬人。一直到2012年,香港實施零雙非政策,雙非孕婦在香港出生的子女無居港權,所有私立醫院也必須停止接受雙非孕婦的預約分娩。「雖然禁止雙非問題,但過程中形成的矛盾已深植於民間社會。」戚本業說。
此外,香港的消費和地產市場逐漸敗壞,使年輕人感到不滿和絕望。中國遊客到香港旅遊購物帶來的不文明現象和炫富情形等,激化香港人的不滿情緒,青少年甚至在網路上以「蝗蟲」、「強國人」形容中國人民;再加上中國資金進入香港買房買地,惡化香港的貧富差距,戚本業感概地說,「現在香港人很絕望,年輕人根本買不起房子」。
兩地矛盾還包括港人感受到人身自由遭受威脅。2016年初,香港銅鑼灣書店事件更加深香港人對中國政府的恐懼;由於銅鑼灣書店經營者李波是在香港境內失蹤,讓香港人質疑中國公安曾秘密抵港越境執法,扣捕不同於北京價值觀的異議人士。港人基於對人身自由保障的憂慮,以及察覺香港法治逐漸衰退等,都是中港矛盾日趨嚴重的因素。
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的興起,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發聲平台,對於形成中港矛盾也產生了一股重要推力。戚本業認為,「中港矛盾和人民的發言權,有很直接的關係。」
香港特首「假普選」 爆發大規模佔中運動
戚本業引用台北市長柯文哲對香港選舉的評論
政治方面,2014年香港特首選舉的「假普選」爭議,像是掀開悶煮許久的壓力鍋,灼熱蒸氣直衝而出,成為港人恐懼情緒的集體出口。香港基本法規定特首由普選產生,但香港回歸中國近二十年來,一直沿用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小圈子)選出特首。2014年北京提出「831決定」,要求獲得普選資格的特首候選人,必須由小圈子組成的提名委員會預先選出,並且要獲得半數提名委員會的委員支持。許多香港民主黨派人士認為,「831決定」賦予共產黨篩選控制特首的權力,形成「假普選」事實。
「假普選」引起學生及群眾發動持續兩個多月的和平佔中運動(又稱雨傘運動)。佔中期間,香港的獨立運動(港獨)逐漸浮現,開始從小眾議題變成大眾議題。
戚本業認為,2010到2016期間,因為前述社會和政治的矛盾,中港關係持續朝負面方向發展。他進一步說明,香港內部也出現嚴重撕裂,認同建制及接納北京權威的港人被標籤為「藍絲」,而反對建制、支持泛民主派的香港人被稱為「黃絲」。「黃藍的對立不只出現在社交媒體,所有媒體都被劃分為藍絲或黃絲。」戚本業說,例如《蘋果日報》、新媒體《立場新聞》都被介定為「深黃」,《明報》為「淺黃」,其他大多傳統媒體則歸為「藍絲」陣營。
「在中港矛盾日益尖銳的局勢中,香港民眾的分立會更加嚴重。」戚本業說,人民對於「親中國」的媒體或是「親本土」的媒體會有更強烈的認同感或反感,非敵即友、非黃即藍的界線好惡也愈加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