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今(2017)年四月舉辦「卓新沙龍-卓越新聞獎得主學思歷程分享」活動。4月28日第二場沙龍由原住民電視台新聞部製作人高有智主講,講題為-「記者可以不一樣」。高有智透過自身求學及媒體經歷的分享,帶著聽眾看見作為一位記者,如何堅持自身價值與信念,讓媒體工作變得不一樣,並鼓勵民眾一起透過行動來促成社會更多的改變。
【求學之路-拒絕讀醫科,台大動物系的逃兵,選擇走向新聞工作】
「人生是一連串的轉折」,高有智由此開始敘述自己的人生。
來自南部的台灣囝仔高有智,高中就讀高雄中學的第三類組,懷抱對自然科學的偉大夢想,期待有天可以為人類做出偉大貢獻。當時社會壓力、家長都希望他去念醫科,但高有智沒有依循父母和社會的期待,反而選擇了台大動物系(現台大生命科學系)。叛逆的選擇是他第一次想要做不一樣的自己,然而只念了一年,高有智就發現自己的人生志向並不在此。透過參與部落工作、街頭運動的經驗,他突然發現比起自然科學,自己更喜歡與人接觸,更喜歡社會人文科學。

街頭運動、反核電、部落參與、反七股工業區……,高有智回想起大學時期參與的活動仍歷歷在目。「這些一點一滴的養分促使我在人生重要的轉捩點想做不一樣的選擇。」高有智自嘲這是他不學無術的大學生活,因為大部分的回憶不是在街頭運動的現場就是在部落課輔的時光。「所以就知道我不得不轉了,因為實在念不下去。念不下去對我的意義是因為我想要走更不一樣的路。」

高有智不斷思考,如果大學參與的這些事情真的對人生有意義,那麼大學之後,應該如何繼續延續這些意義,做些選擇讓人生變得不一樣? 最後決定朝新聞媒體的路前進,當一位不一樣的記者,因而轉考台大新聞所。

正因為大學參與許多運動,那些親身參與,讓高有智體認到身為一個台灣囝仔,自己對台灣的了解其實非常淺薄,因此想藉由新聞工作,持續去關懷我們的社會,去了解我們這塊土地發生什麼事情,了解人生百態與社會萬象,聽見更多小人物的心聲。

【第一志願-NGO社團、社運線,把別人覺得不重要的新聞做得有價值】

在以前的大報時代,政治線通常享有最多資源,記者的版面也比較多,然而高有智不像多數記者選擇資源較多,較容易被看見的路線,反而將NGO社團線當作第一志願。

雖然在新聞價值的取捨之下,民間社團運動對報社來說只能是小配菜,高有智卻相信「小菜也可以很好吃、吃很飽,所以一進報社就堅持要跑NGO、社團這條線。」他認為,NGO線涵蓋範圍非常廣,包括老弱婦孺、社福團體在提倡的各種議題,它不只是社團活動,可能牽涉到年金制度、性別議題、婦女、同志議題、基層民間的力量,這些都非常重要。

即使平時採訪的daily都只能刊登在報紙邊邊角角的小版面,但高有智並不氣餒,反而有計畫性的利用星期六、日新聞比較缺乏的時段,將平常daily新聞背後涉及的一些議題做大,利用周末時間做成專題,藉以讓這些不被主流在乎的議題有發光的機會。「我從那時候慢慢累積自己跑專題的經驗,希望告訴大家,沒有冷衙門,只有你自己怎麼樣在那一個路線上找到自己真的喜歡的事情而且把它做好。」

高有智的反骨和小小心機,讓當時一直不受重視的社團線,有機會以不同的樣貌被大眾看見。當大家都覺得不重要,高有智就愈努力的去經營,讓自己成為不一樣的社團線記者。長期的深蹲,他不僅看見人生百態,也看到台灣蓬勃的社會背後蘊含深厚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