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林樂群、謝三泰、劉振祥
三次評審會議時間:九月一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四日
地點:清華大學月涵堂會議廳、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會議開始三位評審先決定評分的幾項原則:
首先,第一階段由三位評審各自看過照片之後,依其優劣評分,給分方式為0~5分,分數間隔可以是0.1分(即0、0.1、0.2…4.9、5),並且在作品中取總得分超過十分且得分數位於前四分之一件作品(10/42)進入複審,第二次評審再選出三至五件的入圍作品。
第二:為必免遺珠之憾,若在第二次的評審會議上,評審認為有已遭淘汰作品值得討論挽救,則可提出看法,如有一人以上覆議則得以將之納入第二次評審討論範圍。
新聞攝影獎的召集人也在第一次會議中選出。因另兩位評審認為謝三泰老師過去也擔任過卓新獎第七屆的新聞攝影獎評審,在此獎項的評審經驗較為豐富,因此,由謝三泰老師擔任第八屆卓新獎平面類新聞攝影組的召集人。
第二次評審會議
第二次評審會議開始時,秘書處已整理第一階段三位評審回傳的作品評分並做分數統計,第二階段將從統計作品開始討論。統計結果依排名如下:「島上人生—-斷臂花伯的一天」、「太扯了」、「小玲的第一個母親節」、「67.5公分的天空」、「捷運軌道變步道」、「災後、緬甸、米」、「淡水河—-文明啟示錄」、「逃生—-台灣的無証外勞」。
第二階段最後選出四件入圍作品,如下:「島上人生—-斷臂花伯的一天」、「太扯了」、「小玲的第一個母親節」、「災後、緬甸、米」
這次三位評審將依視覺上對照片的直接感受、新聞性、構圖、技巧和表達故事的能力為指標來當作評分標準。
評審認為「島上人生—-斷臂花伯的一天」作者對圖片情緒的掌握很好,說服力很強。雖然是以專題的方式呈現內容,但是照片單張分開來看卻也很有力量。而這一類專題需要花費時間追蹤和處理,也是最後入圍考量之一。
而「捷運軌道變步道」、「67.5公分的天空」、「逃生—-台灣的無證外勞」等作品相較之下分別因為影像結構不強、故事不夠完整和圖片表現不夠深刻被淘汰。「67.5公分的天空」屬於交代性的安排,畫面和內容上缺少當事人的情緒,影像、光線變化有限,作品表現的較不深刻。
「災後、緬甸、米」系列作品評審的評語是此刊物影像的品質、視覺效果一向都很好,但是和另一件「淡水河—-文明啓示錄」一樣,故事不夠完整。「淡水河—-無名啓示錄」沒有表現出淡水河和人之間的關係,雖然影像品質、視覺效果良好,但親近性、新聞性有待加強。「災後、緬甸、米」影像的品質與視覺效果都很突出,躍然紙上,但是沒有表達出這個新聞事件和台灣的關係,人與米之間的情感較為缺乏,故事的完整性可以再加強。這兩個系列作品和另一件「逃生—-台灣的無證外勞」同屬於影像品質很好的作品,但最後都因為故事表達的結構不夠完整、未完全發揮新聞圖片說故事的能力是遺憾之處。
相較於「小玲的第一個母親節」,作者對作品構圖和氛圍掌握的很好,評審可以在作品中看見作者對這個新聞事件的思考和想法。評審認為作者利用地形、地物、光線同時表達作品的情緒也保護到新聞當事人,足堪典範,但是依賴文字敘述才得以了解新聞故事為可惜之處。
評審認為,作品「太扯了」屬於典型的新聞突發事件,而作者也有掌握到身為攝影記者的本能。相較於另一件突發新聞的作品「失落的小折」,攝影記者沒有抓到新聞人物關鍵時刻的表情,這也突顯新聞攝影的記者對新聞現場保持高度警覺的必要性。
第三次評審
第三次評審就上次入圍四件作品編碼,分別為:
一:「太扯了」
二:「小玲的第一個母親節」
三:「島上人生—-斷臂花伯的一天」
四:「災後、緬甸、米」
評審再依編碼給分數,1~4分,且每位評審給四件作品的分數不能相同。經過統計之後,作品「太扯了」和「島上人生—-斷臂花伯的一天」並列十分,「小玲的第一個母親節」七分,「災後、緬甸、米」三分。
三位評審依得分十分的「太扯了」和「島上人生—-斷臂花伯的一天」這兩件作品又再深刻的討論和比較了一番。
評審之一認為「島上人生—-斷臂花伯的一天」的故事太多人拍,題材突破有限,雖然在畫面的經營上看得出思考,但因為這是新聞攝影獎,標準仍應以測試攝影記者對新聞現場的臨時反應為主。
另一位評審則傾向把評分標準放在圖片故事和對社會造成的反應。他認為「島上人生—-斷臂花伯的一天」這樣的專題能見度高,對社會也有教育作用。記者長時間追蹤,和新聞人物交涉,對人物情緒的掌握和表達,記者本身也都有充分理解和想法,在這系列作品中看得出作者經營專題的功力。
雖然「島上人生—-斷臂花伯的一天」和「太扯了」兩件作品對攝影的基本動作都做得很好,但因為「太扯了」屬於典型的新聞突發件,評審們都認同新聞記者對新聞事件瞬間的掌握和捕捉是新聞攝影獎評比時很重要的基準,再加上這張照片的獨有性和它呈現的新聞內涵及拍攝技巧都恰到好處,顯示了記者具備充分的敏銳度和純熟的專業能力,是勝出的原因。
評審建議
此屆的攝影作品在題材上的突破有限,而且大多參賽的攝影作品缺少想法,沒有仔細處理拍攝者和被攝者之間微妙的關係,儘管美感有一定的水準,但對文字敘述的說明依賴仍重,另外出版時的可能因素也關係到作品創作和可改進之處。
評審上,專題和單張評比的困難也讓評審們頭疼。評審認為,專題可以彰顯攝影說故事的能力,也影響到作者對圖片、新聞故事的編輯概念。單張的新聞圖片則涉及攝影記者對新聞事件瞬間的掌握,考驗著新聞記者對新聞現場的敏銳反應。兩種不同的評比標準可以有所調整。
另外,評審可以嘗試邀請各媒體攝影主管,以國外的新聞攝影獎為例,若請各家媒體的主管參與評審,有助於參賽者參賽,媒體主管對當年度的新聞攝影事件也較為了解和有所掌握。
參賽方式,評審則建議,現在已進入數位攝影的時代,因此可以考慮參賽作品以光碟的方式呈現,除了方便評審會議時的比較外,也方便參賽程序。